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原有的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念发生转变,在依然肯定上帝造物主地位的同时,人类开始思考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随着医学尤其是解剖学的发展,人对自我身体的构造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18世纪欧洲出现的大量以人为样本的机械机器人表明从技术上复制人身体的想法成为可能。在1800年前后的德语文学中,以E.T.A.霍夫曼为代表的作家对机器人主题的探讨,可看作是在科学和技术成为解释世界和人自身的主流思潮下,人面对自己的复制品时对自我身份的思考。

  • 标签: 霍夫曼 机器人 人的自我理解
  • 简介:Ichwei,daBlumennievonselbstausofnenFensternfalen.NamentlichnichtbeiNacht.Aberdarumhandeltessichnicht.Kurz,dieroteRoselagpltz...

  • 标签: 文学作品 玫瑰花 写字台 瓷玫瑰 爱情 作品意义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
  • 简介:作为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域,西藏的形象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整体形象起着对比性、建构性甚至冲击性的作用。随着“西藏问题”的国际化,中国的世界形象将会与西藏形象产生更密切的联系与互动。西方人心目中的汉藏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二元对立式的认知和想象,这也为西方“支持西藏运动”提供了意识形态和道德力量。本文通过对入藏德国人发表的大量相关观察、记录和评论的梳理和分析,透视德国乃至西方对汉藏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产生这些认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西方人视野中的“汉藏对立”形象进行深入的学术性分析,解构和破除这一政治偏见,还汉藏关系以本莱的面目。

  • 标签: 汉藏关系 西藏形象 中国形象 西藏问题 德国
  • 简介:本文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书母题为关注焦点,首先勘察两起死亡事件分别作为写信动因与寄信条件,由此剖析信件在恋人沟通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然后挖掘情书的多重矛盾性,即自陈隐私与披露对方、曝光与匿名,第三部分从男女主人公回忆与健忘的对比出发,展示其中所蕴含的叙事手法和两性角色模式。

  • 标签: 斯蒂芬·茨威格 爱情 情书 记忆 忘却
  • 简介:德国电视台SAT.1播出的喜剧电影《酸甜邻居》,以中国威胁论和德国人对中国的恐惧心理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四口之家来到德国后,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胜出德国邻居一筹,进而引发两家矛盾的故事。影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放大到发生在中德两个家庭之间的日常生活邻里矛盾上。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分析,该部影片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人造物品、规范与价值、绝对预设),所植入的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得以呈现;结合当下国际背景环境进行的影片分析显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倾向负面,这点与国际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是相应的,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基本倾向也是相应的。对该电影的分析,无论在宏观层面(国家交流层面),中观层面(中德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个体跨文化交流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酸甜邻居》 中国威胁论 跨文化交流理论 刻板印象和偏见 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