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寡肽转运蛋白1(PEPT1 )是一种具有转运小分子肽功能的载体蛋白。PEPT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并能靶向转运小肽类物质进入肿瘤细胞。以PEPT1为载体可特异性地将抗肿瘤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此外PEPT1还可介导小肽类肿瘤放射性示踪剂和肿瘤光动力治疗分子的转运,为肿瘤诊断和光动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从PEPT1在肿瘤中的表达,PEPT1介导抗肿瘤药物、肿瘤放射性示踪剂和肿瘤光动力治疗分子的靶向递送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PEPT1在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寡肽转运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含有不同大小乘客结构域的Ag43表面展示载体,观察其将外源蛋白HPV16L1展示在细菌细胞表面的效率。方法(1)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不同长度的Ag43基因序列连接到pET22b载体,获得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Ag43/138、Ag43/551、Ag43/552、Ag43/700;(2)克隆HPV16L1编码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其分别连接到上述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获得4种重组蛋白表达载体;(3)HPV16L1-Ag43融合蛋白表达及SDS-PAGE分析;(4)利用胰蛋白酶消化验证HPV16L1蛋白在大肠埃希菌的表面展示。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的Ag43和HPV16L1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表面展示载体和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基因序列均通过基因测序验证无误。经IPTG诱导后,构建的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均能表达HPV16L1蛋白。胰蛋白酶消化后,4种重组蛋白条带均减弱,且Ag43/700-HPV16L1条带减弱最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自转运蛋白Ag43的细菌表面展示载体,HPV16L1蛋白可通过构建的4种Ag43表面展示载体表达并展示在大肠埃希菌表面,且仅保留α-螺旋和β-桶状结构域部分的Ag43表达载体即Ag43/700的表面展示效果最优。

  • 标签: 自转运蛋白 细菌表面展示 HPV16L1 Ag4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滇南地区人群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1(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患者104例的资料,分析SLCO1B1和ApoE基因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民族、性别及年龄的关系,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滇南地区人群SLCO1B1基因的5种表型*1a/*1a、*1a/*1b、*1b/*1b、*1a/*15、*1b/*15所占比例分别为4.81%、32.69%、42.31%、12.50%、7.69%,未检测到*1a/*5、*5/*5、*5/*15和*15/*15,携带SLCO1B1正常代谢型占79.81%,中间代谢型占20.19%,未检测到弱代谢型。滇南地区人群ApoE基因的5种表型E2/E2、E2/E3、E3/E3、E3/E4、E4/E4所占比例分别为0.96%、16.35%、70.19%、11.54%、0.96%,未检测到E2/E4基因,ApoE保护型基因、正常型基因及风险型基因的人群占比分别为17.31%、70.19%及12.50%。SLCO1B1和ApoE基因的多态性位点突变频率观察值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 > 0.05),具有恒定性及群体代表性。使用Fisher检验发现,滇南地区人群少数民族与汉族SLCO1B1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SLCO1B1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少数民族与汉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ApoE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滇南地区人群SLCO1B1基因与民族有关,与性别及年龄无关;ApoE基因与民族、性别及年龄无关。

  • 标签: 溶质运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成员1b1 载脂蛋白E类 基因表达 基因频率 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 他汀类药物 少数民族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 简介:摘要真核细胞的纤毛和鞭毛,包括原纤毛和运动纤毛,几乎分布在所有细胞的表面,是很保守的细胞结构。装配和维护这种广泛的细胞结构纤毛需要一种重要的转运蛋白,-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Intraflagellartransport,ift)。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具有正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功能。最近研究发现,如果细胞纤毛内转

  • 标签:
  • 简介:口服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是决定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中有许多介导药物转运蛋白,在药物的吸收、分布和相互作用方面起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肠道膜转运蛋白及其转运机制,提出利用转运蛋白的特性和转运蛋白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对中药成分中的一些转运蛋白底物及中药-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肠吸收 转运蛋白 相互作用 中药
  • 简介:生态平衡与失调是生态系统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与子孙后代的生存息息相关。什么是生态平衡?目前,人们从环境恶化中,特别是从自然界给人们的惩罚和报复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一、生态平衡与生态演替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也叫自然平衡

  • 标签: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 生态演替 人类生存 自然界 生态环境
  • 简介:H^+协同转运载体PEPT1主要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上,肠道PEPT1对于消化道中蛋白质的降解产物二肽、三肽具有转运吸收的功能,另外肽类似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非肽药物伐昔洛韦等也经此载体转运吸收。肠道PEPT1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以及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PEPT1基因序列、蛋白结构、功能活性等方面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调控PEPT1在膜上表达、影响其功能活性以及与底物亲和力的因素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PEPT1广泛的底物专属性,使其成为新药开发中重要的药物传递的靶蛋白。了解药物与肠道肽转运蛋白PEPT1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药物一药物相互作用,提高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以及个体化给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肽转运载体 PEPT1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sodium—coupledmonocarboxylatetransporter,SMCTs)包括两种亚型:SMCTI和SMCT2。两者的底物特异性相似,但SMCTl对底物的亲和力比SMCT2高。在机体中,SMCT1和SMCT2表达于肠道、肾脏和视网膜并通过协同作用促进相应组织对单羧酸的转运,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本文从生物学特征、底物与抑制剂、组织分布与生理功能及其在药物转运中的作用等方面对SMCT1和SMCT2进行综述。

  • 标签: 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 生物学特征 组织分布 生理功能 药物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透析龄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腹膜组织中腹膜间皮细胞(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HPMCs)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的差异,以及研究高糖处理对原代HPMCs内SGLT1、SGLT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透析龄将PD患者分为4组:0年组、>0~2年组、>2~4年组和>4年组。采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PD患者腹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腹膜HPMCs及血管内皮细胞SGLT1、SGLT2的表达。从腹透液中提取并培养原代HPMCs,高糖、高渗培养液处理HPMCs 0 h、12 h、24 h、48 h、72 h及96 h,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PMCs的SGLT1、SGLT2蛋白含量,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结果HE及Masson染色显示,0年组PD患者壁层腹膜光滑连续,可见一层扁平HPMCs;>0~2年组PD患者HPMCs较0年组减少;>2~4年组PD患者HPMCs体积增大,数量减少;>4年组PD患者腹膜明显增厚、纤维化明显,HPMCs几乎不可见。免疫组化显示,随着透析龄增加,HPMCs内SGLT1、SGLT2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0.05);腹膜上血管壁增厚,但不同透析龄患者腹膜血管内皮细胞SGLT1、SGLT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60 mmol/L葡萄糖处理原代HPMCs,可以先上调(0 h、12 h、24 h),后下调(24 h、48 h、72 h、96 h)SGLT1的表达(P=0.029);高糖处理对原代HPMCs中SGLT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高糖和透析龄的增加可导致HPMCs数量减少,活力下降,SGLT1、SGLT2表达下降,但对腹膜血管内皮细胞SGLT1、SGLT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质类 钠-葡萄糖转运体1 钠-葡萄糖转运体2 终末期肾病
  • 简介:如果我们从人类社会的需要开始去设计'太极',人们会如何理解'太极'对天、地、人的真实作用呢,'太极'能够引导我们创建一个新的"能源动力系统"的话

  • 标签: 东方太极 人类科技 太极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来自GEO数据库的数据和实验室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BC转运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语言软件对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滑膜组织以及正常(normal,N)滑膜组织,体外实验中的人类滑膜成纤维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多基因差异表达谱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将ABC转运蛋白的差异基因与其他差异基因相关联,以获得相关性更大的差异基因。使用KEGG对具有更高相关性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通路富集。利用Cytospace软件的STRING在线数据库,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鉴定枢纽(Hub)基因。结果ABC转运蛋白基因差异表达:RA组与N组相比,ABCC4和ABCG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ABCA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RA组与OA组相比,ABCC4的表达显著增加,ABCA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ABCA5的表达显著增加。与上述ABC家族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进一步发现,大多数已确定的通路参与炎症、增殖、细胞存活和血管生成的调节。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潜在的一组ABC家族差异基因,这将为RA的早期诊断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将有助于研究ABC转运蛋白在RA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分子靶向治疗。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ABC转运蛋白 GEO数据库 生物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原加工相关的转运蛋白1(TAP1)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抗原呈递途径所必需,在肿瘤免疫学监测重要标志性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转导3种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和GL261)中过表达和敲低TAP1的表达水平,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慢病毒过表达空载体对照组、慢病毒敲除空载体对照组、TAP1过表达组和敲除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TAP1和MHC-Ⅰ的表达和相互关系;使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功能;流式细胞检测MHC-Ⅰ在TAP1过表达和敲低的GL261细胞表面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AP1对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采用方差分析做多组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做两两比较。结果TAP1过表达和敲低3种细胞系成功,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吸光度中G261细胞的增殖每组无变化和侵袭功能通过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df=4,P>0.05);TAP1的过表达和胶质瘤细胞的敲低表明TAP1和MHC-Ⅰ表达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0,df=4,P<0.05);TAP1过表达和敲低G261细胞与体内存活和CD8+的免疫化学染色相关(t=5.806,df=4,P<0.05);MHC-Ⅰ类在TAP1过表达和敲低GL261细胞表面表达。结论TAP1可能通过调节CD8+T细胞而成为胶质瘤的关键抑癌基因。

  • 标签: 抗原加工相关的转运蛋白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 抑癌基因 胶质瘤
  • 简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跨膜转运蛋白超家族参与抗癌药物的跨膜转运,减弱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ABCB1转运体、ABCC1转运体和ABCG2转运体是ABC转运体家族中已知的介导耐药的主要成员,并且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目前逆转耐药的研究焦点。本文就这三种转运体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标签: ABCB1转运体 ABCC1转运体 ABCG2转运体
  • 简介:本文介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功能及该部位的转运蛋白(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和溶质载体转运蛋白),以及它们在血脑屏障转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和在体脑微透析技术,定性定量地探讨了转运蛋白在中药有效成分跨血脑屏障中的作用。

  • 标签: 血脑屏障 ATP结合盒 溶质载体 转运蛋白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核因子κB(NF-κ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4年11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1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20~79岁)的临床资料及癌组织病理学标本,并随机采集其中51例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GLUT-1、VEGF-C、NF-κB的表达,比较其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量的差异,分析阳性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GLUT-1、NF-κB、VEGF-C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5、48.433、48.236, P值均<0.01)。GLUT-1、NF-κB、VEGF-C在不同肿瘤大小、有无淋巴浸润、不同TNM分期和病理分级患者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17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失访7例,死亡32例。110例随访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GLUT-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21.82%)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7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4,P<0.01);NF-κB、VEGF-C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0.852,P值均>0.05)。结论GLUT-1、VEGF-C、NF-κB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进展过程,其中GLUT-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高风险因素。

  • 标签: 癌,导管,乳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葡萄糖转运蛋白-1 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核因子κB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及评价协助诊断葡萄糖转运1缺陷综合征(GLUT1-DS)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及上海德济医院营养科就诊的16例SLC2A1基因突变并癫痫和/或运动障碍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表型、脑脊液和/或基因检查结果判定是否患有GLUT1-DS,选取同时期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健康查体的44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术和葡萄糖氧化酶法对2组外周血红细胞膜表面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水平及红细胞葡萄糖摄取率进行检测,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6例患儿均患GLUT1-DS。GLUT1-DS患儿红细胞膜葡萄表面GLU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儿童降低[17.96%(13.43%,22.12%)比27.93%(24.76%,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9,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一致性检验加权Kappa系数为0.791(P<0.001)。12例GLUT1-DS患儿较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红细胞葡萄糖摄取率降低[23.14%(14.80%,26.45%)比27.40%(24.61%,3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6,P=0.018);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一致性检验加权Kappa系数为0.344(P<0.001),一致性评价较差。结论使用流式细胞术对人红细胞膜表面GLUT1水平进行检测可能有助于GLUT1-DS的诊断。红细胞葡萄糖摄取率试验要求较高,对于GLUT1-DS诊断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 红细胞膜表面葡萄糖转运蛋白1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感染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LA-G在HTLV-1逃逸宿主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采用HTLV-1稳定感染的细胞系MT2分别感染HeLa和THP-1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LA-G异构体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HLA-G1的表达情况。在HeLa细胞中通过转染上调HLA-G的表达以及采用siRNA基因沉默HLA-G,再用HTLV-1感染细胞,从蛋白质水平上验证HTLV-1特征性病毒蛋白Tax的改变。结果HTLV-1感染HeLa和THP-1细胞能诱导HLA-G异构体的差异性表达,以HLA-G1、HLA-G5为主;HTLV-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24 h后HLA-G 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明显上调。同时,过表达HLA-G的HeLa细胞被HTLV-1病毒感染后病毒蛋白Tax明显升高,采用siRNA的手段将HeLa细胞HLA-G基因沉默后,则得到相反的结果。结论免疫耐受分子HLA-G在HTLV-1感染细胞后表达量明显上升,从而促进HTLV-1病毒蛋白的传播和复制,进而导致病毒的持续感染。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G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 感染
  • 简介: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

  • 标签: 人类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发生
  • 简介:我们今天的人类科学文化在自然文化面前,人类就不会创建西方科学文化了,"太极"里面包含着人类今天使用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标签: 东方太极 人类科技 太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