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W区整体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近年来通过加大综合调整治理产量递减有所减缓,但整体水驱不均,递减趋势仍然存在,高产稳产基础薄弱。主要受砂体相变快,平面注采矛盾突出影响,导致适应性变差。根据砂体变化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从水驱未动用储量入手,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以河道砂体刻画为前提的矢量加密方法,为研究区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 标签: 辫状河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井网加密
  • 简介:摘 要:研究油区中低渗透油藏为主,独特的地质特点造成了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严重,部分单元距不适应;注采距不适配,驱替不均衡;单产注能力低等问题。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图叠合法,通过勾绘含水分级图来半定量研究分析水淹状况及剩余油潜力。适配差异调整技术就是针对中低渗油藏的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调整,提高注采的有效性;转变思路,变单一措施为开发技术;精细注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进一步夯实中低渗油藏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井网井距不适应 井网适配差异 均衡驱替 注采调整
  • 简介:摘要:不同类层单独组网,既一类层、二三类层单独组成独立的注采,是中渗油藏后期保持稳定开发的必要手段。研究油区中低渗透油藏以河流相沉积类型为主,独特的地质特点造成了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严重,部分单元距不适应;注采距不适配,驱替不均衡;单产注能力低等问题。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图叠合法,通过勾绘含水分级图来半定量研究分析水淹状况及剩余油潜力。适配差异调整技术就是针对中低渗油藏的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调整,提高注采的有效性;转变思路,变单一措施为开发技术;精细注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进一步夯实中低渗油藏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中低渗油藏 稳产基础 井网差异性调整 持续稳产
  • 简介:摘要:面4区位于八面河油田主体构造带中部,北部邻面1区,南部接面12区。面4-6-19组位于面4区沙三中2砂组,组控制含油面积0.28km2,地质储量64.3×104t。目前进入特高含水、低采油速度的开发阶段。通过对面4-6-19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组存在注采不完善水线突进明显、区域性层间矛盾突出纵向出力差异大这两个问题,确定调整思路,制定调整措施, 平面上精细剩余油分析,部署新井修复,纵向调整吸水剖面激发动用差层潜力,老井措施调层进一步均衡水驱的整体措施,进行动态调整部署,对提高老区采油速度及采收率,改善老区特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面4区 面4-6-19井组 注水开发 调整对策 开发效果
  • 简介:摘要曲堤油田曲104北带为构造—岩性控制的多层复杂断块油藏,区内断层纵横交错,纵向含油小层多,储层分布不均匀,给油田开发带来巨大困难。自1995年开发以来,注采不完善、层间矛盾突出等进一步制约了开发效果的提高,目前区块平均单日液水平12.4t/d,综合含水85.8%,采油速度0.42%。本文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立足注水开发,着力完善注采,综合运用细分层系、立体开发等方法,“一块一案”部署调整方案,预计调整后油藏采收率提高4.6%。

  • 标签: 复杂断块油藏 完善井网 细分层系 立体开发
  • 简介:樊庄煤层气区块是华北油田最早开发的区块,由于初期基础资料少,对地质、开发认识不深入,造成建产时主、分支下倾的水平较多,直配置关系较差。2010~2011年间的调整工作,对于区块开发形势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调整生产状况,评价调整方式及效果,认识到调整有if,0于樊庄区块产量持续上升。调整对于促进煤层气井形成间干扰,改善煤层气藏的开发效果具有较好作用。

  • 标签: 樊庄区块 井网调整 井网配置 井间干扰 开发效果
  • 简介:摘要:杜28块是一个投入开发40余年的稀油区块,但受油藏出砂影响,区块整体采出程度低且动用差异大,主体采出程度达到27%,边部仅9%。本次在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区块边部储层展布及油水关系进一步认识后,对区块开展整体调整部署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油藏出砂 精细油藏研究 储层展布 整体调整部署
  • 简介:摘要:杜28块是一个投入开发40余年的稀油区块,但受油藏出砂影响,区块整体采出程度低且动用差异大,主体采出程度达到27%,边部仅9%。本次在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区块边部储层展布及油水关系进一步认识后,对区块开展整体调整部署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油藏出砂 精细油藏研究 储层展布 整体调整部署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二连地区调整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对冲洗液和水泥浆配方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针对二连地区调整配套技术措施,包括区块注采停注、冲洗液的选用、水泥浆体系的研究、套管外封隔器的使用、配套固工艺技术等。综合应用各项满足该区块的技术措施,提高了固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由于设计时掌握资料不全面,实钻地层变化与设计预测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薄层水平来说,可能会导致设计地质靶心在设计目的层之外,为此必须进行地质轨迹调整。河南油田LP5设计垂深188m,油层厚度1.3m,为一口超浅、超薄的水平。在该过程中,录从钻前校核设计靶心资料开始,通过精细的储集层预测,对靶点、入窗、水平段纵向轨迹等提出调整方案,应用常规录数据,实现了薄层水平的顺利钻进。

  • 标签: LP5井 薄层水平井 轨迹调整
  • 简介: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环距及采油井距的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合理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的核注翼采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形式注水憋压的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的核注翼采交错环形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的环形,当环距为200m时,最优采油井距分别为300m和250m。该研究成果为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 标签: 低渗透岩性油藏 井网井距 环形井网 数值模拟 流线分布
  • 简介:气藏开发实践表明,利用规则理论开发气藏,尤其是辫状河沉积气藏,会产生大量的低效和无效,规则理论对辫状河沉积气藏已不再适用。根据辨状河气藏的储层沉积特征,提出了其气藏不规则开发模式,给出了不规则的一般布原则。应用不规则对苏里格苏10区块进行了虚拟开发,开发效果表明,不规则开发效果明显优于规则,能够更好地适应辫状河沉积气藏的高效开发。图3参6

  • 标签: 辫状河气藏 不规则井网 井网模式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某区块动态生产数据和静态资料,对该区块地质特征进行相应评价;通过对钻遇厚度、钻遇率、地质储量、水驱控制程度的分析,为下一步加密布提出建议。

  • 标签: 加密 地质特征 建议
  • 简介:摘要:在我国现存的油区中,有很多油区都属于低渗透油藏,低渗透油藏因为普遍带有渗透率低、能量不足等各种影响开采的问题,所以开采难度非常高。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展开研究,并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开发要点提出个人看法,希望为关注低渗透油藏的人群带来参考。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油藏注水开发 石油开发
  • 简介:摘要:在我国现存的油区中,有很多油区都属于低渗透油藏,低渗透油藏因为普遍带有渗透率低、能量不足等各种影响开采的问题,所以开采难度非常高。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展开研究,并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开发要点提出个人看法,希望为关注低渗透油藏的人群带来参考。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油藏注水开发 石油开发
  • 简介:为了提高大牛地气田DK13区采出程度和采收率,考虑该区单井控制储量不均匀的特点,研究了该区的合理距.分别用经济评价法、规定单产量法、合理采气速度法、试分析法、TOPAZE法、数值模拟法等七种方法进行论证,得出以经济极限距为基础的技术合理距,认为只要技术合理距不低于其经济极限距都是可行的.依据研究区沉积相及强非均质性特征,建议采用不规则,有利于有效控制储层及天然气富集区、提高砂体钻遇率,也便于气田开发后期进行调整.

  • 标签: DK13井区 井网井距 经济极限井距 技术合理井距 不规则井网
  • 简介:摘要:采取丛式整体加密的方式,即在原来的丛式中再打加密调整,已经成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这种特殊的调整方式给钻井设计和作业带来诸多技术挑战和难点。基于此,本文以渤海老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海上丛式加密调整的关键技术系列,并成功应用于渤海油田多个调整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