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受特定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警务哲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不同的时代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界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制度环境的变更等因素都不断催促着警务哲学的变迁。

  • 标签: 中国 警务哲学 变迁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的认知一直是在扩展的。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一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一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去思考问题。

  • 标签: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视野 吴根友 意识 全球化时代
  • 简介: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实践催生了各种哲学探求与研究思路。时代呼唤着哲学的自觉与创新。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对研究路径思考的主要差异可以概括为“向后看”与“向前看”两个方面,前者力主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来还原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后者则重点关注当下时代和现实生活。然而这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我们尤其不能把哲学研究变成纯书斋的学问。

  • 标签: “中国问题” 当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文本 改革开放
  • 简介: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 标签: 传统养生观 三观 三养
  • 简介:7月21—24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举行。会议以“中国哲学与生命的学问”为中心议题,围绕“哲学理论与哲学实践”、“对生活方式的论证:形而上学,美学与修辞”、“实践智慧”、“生活方式: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生活方式:中国哲学与犹太哲学”等展开讨论。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布法罗分校哲学系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余纪元担任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并致开幕辞。中央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终身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先生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易学与人生境界”的报告。

  • 标签: 中国哲学 世界 纽约州立大学 生活方式 终身教授 社会发展
  • 简介:5月23日在四川宜宾学院召开,由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唐君毅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为“现代新儒家与中国哲学主体意识”。与会学者围绕文化主体意识、哲学主体意识、中国人自我主体性等进行了广泛思想交流。另外,论坛还对简体新版《唐君毅全集》的出版及纪录片《唐君毅》拍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商读。

  • 标签: 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哲学 论坛 儒学 现代新儒家 唐君毅
  • 简介: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哲学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 标签: 法哲学 法理学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中国法哲学
  • 简介:10月12日在广州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哲学研究》编辑部、《学术研究》编辑部、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文化的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先后为开幕式致辞。《第欧根尼》主编肖俊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霍桂桓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李重博士、广州大学胡潇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学的重新解读”、“论符号和文化哲学研究的普遍性问题”、“面向文化哲学本身”、“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的报告。

  • 标签: 中国文化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研究》 《学术研究》 编辑部主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11月3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学院主办。会议主题是医学与中国哲学,并庆贺唐明邦先生从事哲学研究60周年暨到武汉大学从教55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陈祖亮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全面介绍了唐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主要成就。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周易》哲学研究展开讨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华平教授结合新近出土的楚简文献,探寻《易》学在楚国的传播状况;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萧洪恩教授侧重解析《易纬》卦气说蕴含的生态有机论的当代价值;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丁四新教授系统阐释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 标签: 中国哲学 学术研讨会 武汉大学 大学哲学 易学 华中师范大学
  • 简介:8月5—7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李晓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强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主持会议并进行会议总结。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委党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哲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哲学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哲学创新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哲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等重大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哲学创新 系统哲学 省委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 年会
  • 简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构成了梁漱溟中国文化复兴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生命哲学强调生命进化的多向性,强调生命必须保持活力,冲动不止,任何阻碍生命冲动的事物都必然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唯有符合生命冲动本性的事物才能长盛不衰。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现在已经呈现出机械化的趋向,唯有中国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将要走到中国文化的路向上来充满信心。不过,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坐等中国文化复兴之日的到来,就像生命进化需要不断创造一样,中国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梁漱溟并没有照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是根据需要有所汲取,所以,二者之间也有不尽相合之处。

  • 标签: 柏格森 梁漱溟 生命哲学 文化复兴
  • 简介:摘要中国古代不但有独特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文化和艺术观,还有独特的自然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重点体现在园林建造上。中国古代园林,种花植木,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取于自然,顺其自然"。千百年来,人们就顺着这种自然观来欣赏这些审美对象。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山石、池水以及道路、桥梁等,也皆从自然出发。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外来思想的冲击,却从未改变其自然之风,生机勃勃的园林艺术,利用人工之手,修饰自然,将大自然的秀美之色显现出来。

  • 标签: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 中国园林实例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哲学教学,中学政治教师要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内化为广大中学生的哲学思维,助其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巩固以上“认识”,要教育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衔接起来,与国家、民族一道,共同谱写梦想华章。

  • 标签: &ldquo 中国梦&rdquo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学教育教学
  • 简介:7月20—21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及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大会主题报告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以“现代中国哲学观演进及其对民族性的遮蔽”为题,讨论了时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大多数现代中国学者把狭义哲学观误解为单数哲学观,尚未树立起“中国哲学观”,有意无意地以时代性遮蔽了民族性。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探讨了任继愈的中国史观,及其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和进一步书写中国哲学史具有的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现代哲学 哲学研究 民族性 时代性 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大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分析了中国音乐艺术起始与演变过程,以文化哲学的视角和语言,挖掘与描述中国音乐艺术的演变与唤醒,剖析音乐艺术的文化意解以及哲学概念下新的格局与延续,认为中国音乐艺术从印象萌芽、发展、流变、沿革到新时期的高度唤醒,每一步都镌刻了深深的文化哲学烙印,清晰地辩定在文化哲学涵盖下中国音乐艺术演变过程之中.

  • 标签: 文化哲学 音乐艺术 演变 唤醒
  • 简介:中国传统辩证哲学思想对设计艺术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儒家、道家朴素的哲学观在中国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应用广泛,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设计师的设计方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计艺术的许多审美观点和艺术主张都是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体现了中国设计风格的精神和面貌,尤其是道家的辩证思想对设计艺术的影响更不可小觑。

  • 标签: 儒家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 设计艺术
  • 简介: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作出素朴与简单的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的历史流变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的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的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一本体问题的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的体系。

  • 标签: 哲学思潮 中国思想 可能性 传统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 学科体系
  • 简介: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植根于当代社会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式的开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的核心表现为促进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转换。具体说来,则包括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形成、恢复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本位地位、重塑儒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借鉴西方哲学资源来推动自身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 中国哲学 现代转换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