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HCV)阳性孕妇的筛查、诊断、流行病学、妊娠结局和治疗现状,为进一步提升丙型肝炎防控及母婴安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46例抗-HCV阳性孕妇资料。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6例抗-HCV阳性妇女孕前已明确感染者80例,其中HCV RNA阳性率85%,但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妊娠者仅16例;通过妊娠期产检发现HCV RNA阳性166例,HCV RNA阳性率为81.93%。感染途径与出生队列的关系中,各段出生队列抗-HCV阳性孕妇传播途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P<0.001);随着出生队列的后延,经吸毒感染构成比降低(P<0.001),针刺感染(P=0.043)、婴幼儿期住院史的构成比升高(P=0.005)。抗-HCV阳性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中,HCV RNA<5.0 E+02 IU/ml与≥5.0 E+02 IU/ml组比较显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χ2=4.73,P=0.030)、妊娠高血压疾病(χ2=8.65,P=0.003)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后治疗策略的数据分析显示产后第1年治疗率最高,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6,P=0.004)。结论育龄期备孕妇女进行抗-HCV筛查率较低,孕期HCV筛查应作为重要的补充,加强孕产妇的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积极开展产妇产后抗病毒治疗,尤其重视产后1年内的管理,能显著提高育龄女性患者的治疗率。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并发疾病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使用荧光定量PCR法、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标本,对比分析不同检验方法的阳性率。结果: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检出率91.00%,明显高于电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77.00%、酶联免疫吸附法的阳性检出率79.00%(p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法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丙型肝炎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对象:在无偿献血工作站抽取的血液标本1000份,对所有样本进行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两种检测方式,以分析其阳性检出率以及准确性。结果:实施不同的检测法中,与确认试剂检测出的150例对比,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的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99.41%,采用间接法检测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98.23%;同时与间接法的阳性检出率90.00%相比较,双抗原夹心法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康体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判断本地区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工作上潜在存在的问题以及防治效果。方法:分析2021年7月1日3例社会体检,4例打hpv疫苗测血压,6例出入境的体检结果,对其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判断其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抗体监测结果。结果:13例结果中存在1例阳性患者,阳性率为7.69%。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很可能潜在存在着出境人群中,早日发现、早日诊断以及早日治疗,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体检 健康人群 丙型肝炎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临床上经常遇到结核病(TB)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需要同时治疗。当抗HCV和抗TB药物联用时需要考虑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DDIs)、抗TB药物诱导的肝毒性,以及肝脏疾病状态。现重点讨论常用抗TB和抗HCV药物的代谢机制和联用药物的选择,为TB合并HCV感染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选择。

  • 标签: 结核病 丙型肝炎病毒 药物代谢 药物交叉反应 抗病毒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方法学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总结一种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便于推广普及,便于标准化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方法 甲型肝炎IgM抗体首先用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标本再用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检。结果 2021年01月~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体检科办理健康证体检人群27463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初筛阳性15例;15例阳性标本再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测,结果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4例。结论 化学发光法便于标准化操作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未来发展方向,用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标本再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测验证,可解决化学发光敏感性过高的问题,能更好的保证检测结果质量,减少误诊和漏诊。

  • 标签: 甲型肝炎IgM抗体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吸毒人群丙型肝炎流行率高,是我国达成丙型肝炎消除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然而由于该人群处境复杂,其丙型肝炎消除仍面临着筛查难、治疗率低、依从性差、再感染率高等诸多挑战,现有诊疗体系无法满足该人群的需求。我国致力于为吸毒人员建立戒毒管理、教育、医疗及康复为一体的统一系统,这也为整合丙型肝炎诊疗、提高吸毒人群的诊疗可及性提供了有力条件。现从我国吸毒人群丙型肝炎消除的现状及挑战出发,结合国外案例,探讨该人群中丙型肝炎消除策略,并介绍海南省针对吸毒人群的丙型肝炎消除经验。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微消除 吸毒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HC患者258例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脂肪肝将患者分为单纯CHC组和合并脂肪肝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脂指标等。结果258例CHC患者中有81例合并脂肪肝,占31.40%;177例未合并脂肪肝,占69.14%。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烟酒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1,P < 0.001),与单纯CHC组患者比较,合并脂肪肝患者BMI明显偏高。两组患者在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在是否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6.99,P=0.004、0.008);在是否存在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P < 0.001)。两组患者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10±0.67)s比(11.99±1.33)s,0.91±0.07比0.98±0.11;t=9.74、4.46,均P < 0.001]。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血尿酸(sU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空腹血胰岛素(F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2±1.15)mlU/L比(12.52±1.06)mlU/L,t=-24.33,P < 0.001]。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BMI、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γ-GGT、PT、INR以及FINS)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 24 kg/m2、高甘油三酯血症、γ-GGT、PT、INR以及FINS为CHC合并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7、0.003、0.021、0.034、0.004、0.001)。治疗6个月时,单纯CHC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转阴率明显高于合并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10)。结论CHC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BMI、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γ-GGT、PT、INR以及FINS,其中BMI、高甘油三酯血症、γ-GGT、PT、INR以及FINS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HC合并脂肪肝患者可能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

  • 标签: 丙型肝炎,慢性 脂肪肝 肝功能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 血糖 人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同伴教育法应用于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病例中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就治于我院的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病例60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病例划归为30例试验组以及30例对照组,对照组按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常规模式施护,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加用同伴教育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病例治疗依从性评分、健康教育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同伴教育法应用于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病例之中,可使其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满意度得以显著促升。

  • 标签: 慢性丙肝 糖尿病 同伴教育
  • 作者: 王鹏飞 刘树红 钱相君 翟相威 文夏杰 姚明解 赵景民 鲁凤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郑州 450001,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系,北京 10019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郑州 450001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及基于其构建的诊断模型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271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炎患者126例,肝硬化患者145例。患者均进行血清GP73检查和基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的肝脏硬度测定(LSM),并收集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P73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并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FIB-4)及LSM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明确GP73的诊断价值后,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建立基于血清学指标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结果GP73、LSM、FIB-4和APRI诊断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23、0.839、0.836和0.800,以GP73的诊断效能最优(P<0.001)。LSM、GP73联用可将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提高到9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GP73、年龄、血小板是肝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据此建立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GAP):LogitP=1/[1+exp(6.145+0.013×血小板-0.059×年龄-0.059×GP73)],该模型诊断代偿期肝硬化的AUC为0.944,在最佳cut-off值0.56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3%、92.06%,诊断效能也优于APRI、FIB-4、LSM以及GP73单用(P值均<0.05)。结论GP73是诊断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可靠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基于GP73、血小板计数及年龄构建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GAP诊断模型可使诊断效能进一步改善,有助于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高尔基体蛋白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检验方法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方法:本文以我院2019年1~2021年12月份住院的50名丙型肝炎患者为样本,分别进行了血液样品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检验阳性率和各种检验方法耗时。结果: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验96.00%,用酶联免疫方法是80.00%,胶体金法是82.00%, 可见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验高于其他两种,P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临床检验方法 针对性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型肝炎的临床检验方法并作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试验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3月,选取这期间本院收治丙型肝炎患者82例,将其客观性随机1:1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使用腹部彩超,试验组使用肝功能检测法,比较两组检验后的诊出率与诊断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诊出率(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诊断满意度(95.12%)也远远超过对照组(68.2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结论:在丙型肝炎诊断中使用肝功能检测法可以提高诊出率,使患者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良好的诊断前景,适宜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丙型肝炎 防治措施 检验方法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2例,其中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或HCV-RNA定量检测任一阳性者为感染HCV组(23例),两者均阴性者为未感染HCV组(229例),HCV感染率为9.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OR=8.354,95%CI 1.021~68.380)、肾移植史(OR=12.831,95% CI 2.135~77.103)、透析器复用时间(OR=1.036,95%CI 1.016~1.056)和更换透析单位次数(OR=4.978,95%CI 1.823~13.840)是MHD患者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MHD合并HCV感染中1b型是最常见的基因型。作者认为,积极开展基于HCV基因分型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 标签: 肾透析 肝炎病毒属 感染 危险因素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探究。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开始,于2021年12月截止,期间共计纳入患者58例进行临床研究,将研究期间纳入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患者58例,作为研究组,两组均予以抗体检测、生化检测,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研究,两组患者抗体检测结果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情况较为优异,两组患者生化检测情况对比,研究组相关指标情况较为优异,比较临床相关数据(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临床应用自身抗体检测,能够诊断出免疫性肝炎症状,及详细指标情况,能够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并为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值支持,临床应用价值极为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免疫性肝炎 抗体 价值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某医院体检的65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选择同期在某院治疗的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6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三组受试者均接受常规生化指标检查和自身抗体检测。比较三组常规生化指标、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抗核抗体滴度分布及阳性率、抗核抗体核型检出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常规生化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和WB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alt、AST、ALP、GGT、DBIL和TBIL水平均高于健康组,白球率低于健康组(P

  • 标签: 自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临床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研究表明,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SVR后,可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但仍需监测HCC的发生。现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关于抗病毒治疗后丙型肝炎继发HCC可能原因的讨论,主要分为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异常甲基化、HCV相关肝硬化与DNA倍数异常、HBV再激活、隐匿性HCV感染几个方面,以及抗病毒治疗对HCC复发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不能完全阻止丙型肝炎后HCC的发生和复发,其机制仍需继续研究探索,临床医生也应谨慎对待。

  • 标签: 丙型肝炎 肝细胞癌 直接抗病毒治疗
  • 作者: 梁静 刘芳 张亚萍 向慧玲 李春红 韩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 300170,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肾内科,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 300170 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天津 300170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有助于代谢状态的改善,但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后血清尿酸(SUA)水平的变化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及DAA治疗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前瞻性的研究队列,探讨接受DAA治疗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观察DAA治疗后12周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应用校正的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Student's 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应用通过重复测定及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SUA、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尿酸降低定义为治疗后12周SUA较基线下降。肾小球滤过率(eGFR)、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丙氨酸转氨酶及受控衰减指数变化比率定义为(基线-治疗后12周)/基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与高尿酸血症及尿酸降低的风险因素及影响因素。结果纳入161例慢性丙型肝炎接受DAA治疗的患者,高尿酸血症患者占19.3%。eGFR < 60 ml/(min·1.73 m2)及人体质量指数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独立风险因素(eGFR:OR = 0.123,P = 0.002;人体质量指数:OR = 1.220,P = 0.002)。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后12周SUA水平明显变化(327.96比320.76比314.92,F = 3.272,P = 0.042),治疗后12周SUA、肝硬度、丙氨酸转氨酶及受控衰减指数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P < 0.05。治疗过程中eGFR较基线升高比率与受控衰减指数下降比率是SUA降低的影响因素(eGFR:OR = 5 124,P = 0;受控衰减指数:OR = 0.010,P = 0.039)。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因素为eGFR降低及人体质量指数,通过DAA治疗病毒清除后,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尿酸 高尿酸血症 直接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抗病毒治疗依从率、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抗病毒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 心理状态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20年河南省≤14岁儿童丙型肝炎(丙肝)疫情的时间序列特征,并通过有效的模型预测其流行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5-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14岁儿童丙肝个案,季节特征的时间序列分析采用趋势分解法,以季节指数表示季节趋势的显著程度,按月变化的长期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行拟合。结果2005-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儿童丙肝病例5 355例,当年报告病例季节指数的极差值<1,季节特征不明显。以2012年为界限,2005-2011年当年报告病例数的按月变化长期趋势呈上升趋势(0.351例/月),2012-2020年呈下降趋势(-0.474例/月)。对当年报告病例数和现存儿童病例数2个指标分别建模拟合,ARIMA模型拟合的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较一致,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240、10.558,35.566、0.659和6.688、7.156。模型对现存儿童病例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结论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有助于了解河南省≤14岁儿童丙肝的流行特征,ARIMA模型用于河南省儿童丙肝的短期预测和动态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丙型肝炎 儿童 趋势 预测 时间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丙型肝炎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疗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对其血糖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接受抗病毒治疗丙型肝炎并糖尿病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37例和研究组37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呈现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丙型肝炎并糖尿病 抗病毒治疗 血糖水平 系统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