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伴高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伴高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t=7.60,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t=2.56,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t=3.54,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t=-2.73,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t=-3.23,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2(t=-2.80,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t=-2.14,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t=-2.37,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Z=-2.76,P=0.006)、关节结节显著增加1.50°±2.40°(t=-2.44,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t=2.31,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t=3.58,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r=-0.48,P=0.031;r=-0.47,P=0.035)。结论骨性Ⅱ类错伴高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年人(19-44) 高角 垂直向高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 mm、(12.84±2.96) 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 mm、(10.95±3.25) 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 mm、(-0.02±0.37) 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截骨术 计算机,模拟 下颌角不对称肥大 数字化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P<0.05)。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 标签: 截骨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颌角肥大 数字化手术导板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下颌入路穿刺茎乳孔面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面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共82例,其中男27例,女55例,年龄24~85(59±11)岁。根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乳突前入路组(A组,n=35),乳突后入路组(P组,n=25),下颌入路组(M组,n=22)。比较3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温度及该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以及术后1 d面瘫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P组、M组术中穿刺时间分别为(31.0±4.9)、(31.9±6.5)、(35.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M组穿刺时间长于A组与P组(均P<0.05)。3组患者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分别为(0.5±0.2)、(0.4±0.1)、(0.3±0.1)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组最小刺激电流小于A组与P组(均P<0.05)。3组患者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的温度分别为(78.6±8.1)、(76.6±8.3)、(67.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组温度小于A组与P组(均P<0.05)。3组患者终止治疗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术后1 d面瘫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有效,下颌入路疗效更佳。

  • 标签: 面神经 面肌痉挛 射频热凝 茎乳孔 CT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韧带损伤时修复三韧带效果及手术指标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内接收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韧带受损患者进行三韧带修复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更长(P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三角韧带修复治疗 手术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检查以及核磁共振影像在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诊的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55例和观察组58例。常规组采用128层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联合128层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医护人员统计各组病患使用不同方法下的诊断效能,并对病患诊查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各组病患诊断效能对比,观察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52、93.27、96.39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髁突骨折 核磁共振 CT 下颌骨 三维重建 128层CT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颌间牵引结合钛板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42例下颌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用颌间牵引治疗;观察组21例:用颌间牵引+钛板坚强内固定术。以两组临床疗效、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为对比项目。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71.43%(P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颌间牵引 钛板坚强内固定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量并恢复桡骨远端泪滴在月骨窝关节面前侧塌陷的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2年收治的29例(31侧)泪滴改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4.9±15.1)岁(范围20~78岁)。2例双桡骨远端骨折的双腕均出现泪滴改变,均纳入本研究。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9±3.2) d(范围4~17 d)。除2例骨折单纯掌侧入路,余病例应用掌背侧联合入路。均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术前及术后测量泪滴,比较手术恢复泪滴的效果。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感染。29例随访时间(15.1±5.2)个月(范围7~31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3±2.9)周(范围8~16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再移位。31侧术前泪滴33.4°±5.83°(范围20°~45°),术后58.9°±9.89°(范围35°~70°)︒至末次随访,29例(31侧)Gartland-Werley评分(4.7±4.6)分(范围0~17分),其中优10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3.9%。术后泪滴恢复≥50°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96.2%,<50°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泪滴明显减小的桡骨远端骨折需积极手术治疗,泪滴的测量与恢复是影响月骨窝关节面前缘塌陷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结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泪滴的恢复多需要背侧入路操作。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解剖标志 摄影测量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发生于下颌骨的表皮样囊肿罕见,容易误诊,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笔者报道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口腔医院收治的2例下颌骨表皮样囊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 标签: 表皮样囊肿 下颌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桡骨远端泪滴在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本院本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患者30例进行临床资料回归性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均存在桡骨远端泪滴改变问题,术前进行桡骨远端泪滴测量。术后测量桡骨远端泪滴,对比术前术后测量值。同时利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结果:30例入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10.65±2.25)周,未见1例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病例,未见术后感染、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前桡骨远端泪滴(34.56±6.22)°显著低于术后桡骨远端泪滴(59.22±8.79)°(P<0.05);术后Gartland-Werley评分(4.85±2.01)分,明显低于术前(14.65±5.33)分(P<0.05);临床治疗优良率达到93.33%(28/30)。结论: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患者或多或少存在桡骨远端泪滴减少问题,测量桡骨远端泪滴并进行有效恢复。

  • 标签: 泪滴角 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 标签: 下颌第三磨牙 减数治疗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骨缺损可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重建下颌骨外观及功能是修复重建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目前,下颌骨重建术后外观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者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影像评估,但均存在不足,尚无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外观评估方法是下颌骨重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文通过回顾下颌骨重建的发展历史,综述不同学科对面部轮廓的评估方法与技术手段,旨在为下颌骨重建后的外观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外貌,身体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和咀嚼肌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MRI作为其首选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了TMJ和咀嚼肌区域的软硬组织可视化,在其诊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扩散成像、T2 mapping、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UTE)和零回波时间(zero echo time,ZTE)等技术进一步推动了TMD和相关肌肉超微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和功能成像,这些技术超越了目前的解剖成像能力,提供对关节盘、关节盘后组织、髁突、关节窝和周围咀嚼肌群更好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理解,并最终有助于其早期诊断、治疗计划、疗效评估,甚至图像引导干预。本文就MRI在TMD的最新进展及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功能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定量诊断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颌单颌总义齿在临床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效果分析。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将我院收治的行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共采集40例数据。观察患者的治疗成效比率以及修复术后存在的不良反应现象。结果:患者有效率为92.50%(n=37),同时存在2例患者出现义齿疼痛,2例患者存在治疗后恶心呕吐现象,3例患者出现义齿松动的现象,综合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比率为17.50%(n=7)。结论:在进行下颌单颌义齿修复过程中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因此应在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前期进行不良风险时间的风险筛查,以避免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满意比率。

  • 标签: 义齿 有效率 单颌总义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下颌阻生牙拔除术中采用CBCT技术,观察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患者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这100例病患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术后治疗的过程中采用CBCT技术干预,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满意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通过CBCT技术干预,研究组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下颌阻生牙 拔除术 CBCT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用于脊柱骨折的价值。方法: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科接诊脊柱骨折病人7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采取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ACTH水平等指标。结果:关于ACTH水平,术后:试验组数据(51.43±6.04)ng/L,和对照组数据(63.47±7.38)ng/L相比更低(P<0.05)。关于Cobb’s,术后:试验组数据(6.79±1.34)°,和对照组数据(11.83±1.93)°相比更低(P<0.05)。结论:脊柱骨折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ACTH水平降低更加明显,Cobb’s改善更为迅速。

  • 标签: 脊柱骨折 前路手术 影响 内固定融合术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骨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骨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骨ABC。第5版WHO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骨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骨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骨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