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颌中线与人体正中线一致是人们在口腔科美容中追求完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上颌中线是否与人体中线一致,是口腔正畸医生和患者都相当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 标签: 口腔正畸 上颌牙列中线 上颌骨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骨性Ⅲ类下颌偏斜者双侧上颌垂直向特征及其与下颌偏斜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成年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测量有关下颌骨偏斜和上颌垂直向测量指标,双侧进行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下颌偏斜指标与上颌垂直特征差异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两侧Bonwill三角侧边长度,前牙平面(AOP)、上颌平面(OP)、U4、U5、U6、U7垂直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偏向侧(D侧)-颏部偏离侧(C侧)的差值分别为(-3.46±3.67) mm、4.01°±5.70°、1.40°±3.21°、(-1.73±2.37) mm、(-1.70±2.31) mm、(-1.90±2.29) mm、(-2.22±2.69) mm;下颌偏斜程度与双侧后牙连线倾斜角度、AOP差异、OP差异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存在两侧后牙垂直高度不一致。

  • 标签: 上颌牙列 骨性Ⅲ类错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线偏移或不对称在正畸临床病例中比较常见,严重者明显影响颜面美观。本文介绍了几种矫治中线偏移或不对称的方法,并对其矫治时机、矫治方法选择以及矫治时是否需拔牙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 标签: 牙列中线 偏移 矫治方法 矫治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中移动不同设计方式下上颌的三维受力,以期为临床设计合理的磨牙远中移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方式,进行3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同时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同时远中移动;第二磨牙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第一磨牙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每组制作10个矫治器,移动量设计为0.2 mm。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三维力学传感测力装置,该装置包含14颗牙齿的上颌模型,每颗牙齿与单独的传感器连接后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戴入该上颌模型,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对14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以移动为目标,除移动外的其余为支抗,测量3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各位三维受力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同时移动组第一和第二磨牙矢状向受力分别为(5.61±0.94)和(5.81±1.08)N,均显著小于其他组相同位目标(P<0.05);第一磨牙移动组第二磨牙受到矢状向反作用力(-6.73±1.99)N;3组前牙均受到矢状向反作用力,力值从尖牙至中切牙逐渐减小。冠状向上,同时移动组第二前磨牙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力值为(-2.17±1.06)N;第二磨牙移动组第一磨牙同样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力值为(-1.99±0.70)N;第一磨牙移动组第二磨牙、第二前磨牙也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分别为(-2.85±0.57)和(-1.85±0.74)N。相比矢状向与冠状向受力,3组目标和支抗的垂直向受力均较小。结论同时远中移动第一和第二磨牙时两者受到的矢状向矫治力较小;单独远中移动第一磨牙时第二磨牙受到较大的矢状向反作用力;磨牙远中移动时应设计相邻支抗的颊向位移以抵消支抗受到的腭向反作用力。

  • 标签: 正畸矫正器设计 正畸学 力学 应力,物理 牙移动 透明矫治器 磨牙远中移动
  •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行上槽前、中神经阻滞麻醉(AMSA)在上颌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5例因牙周炎需要进行周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颌左右两侧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AMSA及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阿替卡因。注射后采用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比较注射疼痛,通过临床评估及问卷调查评估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麻醉后唇颊不适程度及麻醉时间,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VAS值为1.86±0.76,对照组为3.18±1.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7,P<0.001)。试验组成功率为82.2%,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71,P=0.19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试验组患者均无唇颊麻木不适感,而对照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适感,麻醉后舒适程度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8.857,P<0.001)。试验组麻醉时间均为30~90min,而对照组中83.3%为61~120min,试验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Z=-5.748,P<0.001)。结论在上颌周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进行AMSA具有一定优势,患者感觉舒适,更容易被接受。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上牙槽神经 浸润麻醉 局部 牙科刮治术 牙根平滑术
  • 简介:目的:探讨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导板用于上颌列缺失患者种植术中的可行性。方法:上颌列缺失的患者共13例,对患者进行CBCT检查,采集数据,设计并制作CAD/CAM导板,导板辅助下不翻瓣植入92颗种植体,种植后CBCT再次检查,对比种植后种植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种植体位置偏倚。结果:CAD/CAM辅助下头部偏差(0.83±0.05)mm,根部平均偏差(0.88±0.13)mm,深度平均偏差(0.75±0.19)mm,角度平均偏差(1.13±0.03)°。结论:CAD/CAM种植导板辅助下上颌列缺失患者种植有一定位置偏倚,但尚在可接受程度内,在上颌列缺失需要种植修复的患者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AD/CAM导板 上颌牙列缺失 偏倚
  • 简介:患者,女,69岁,1999年1月就诊要求镶固定义齿.口腔检查:缺失,残根.余留牙结石Ⅰ度,龈炎,周盲袋2~3毫米,松动Ⅰ度,死髓.原活动义齿咬合关系差,头面及颞下颌关节等未见异常.义齿修复前对余留及根面行龈上洁治,死髓及余留牙根面行完善的根管治疗.下颌残根保留行覆盖义齿修复.按金属烤瓷全冠要求进行基预备,特别注意基间取得共同就位道,此时可采用平行测量装置,各的轴向聚合度适当增加.常规用硅胶双重印

  • 标签: 上颌全牙列 固定义齿修复 固定桥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槽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槽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槽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槽骨平均高度最低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h≤10mm,10mm〈h≤12m,12mm〈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槽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6.8mm,其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2.7mm,其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槽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 标签: 牙槽骨高度 分区 牙种植 X线测量
  • 简介:目的:观察4%阿替卡因与2%利多卡因在上颌急性牙髓炎开髓时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因龋病或牙隐裂引起急性牙髓炎的上颌7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使用4%阿替卡因对患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阻滞麻醉和(或)浸润麻醉,比较2组术后的麻醉效果。结果:阿替卡因组的麻醉良好率为90%,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的63%,特别是在前磨牙止痛方面效果明显。结论:阿替卡因麻醉良好率大于利多卡因,整体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替卡因 利多卡因 急性牙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Q分类法评价口腔医生和正畸患者对唇珠位置偏斜与中线位置的美学评价差异。方法利用AdobePhotoshopCS6软件将模特照片PS为唇珠偏移;唇珠、牙齿同时偏移模板,1mm为增量,左右各3mm。由160名口腔医生、165名正畸患者用Q分类法进行评价,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单向方差分析及两两对比。结果1、大部分口腔医生能识别出2mm以下的偏斜,当唇珠偏斜≥2mm时,首选上颌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部分正畸患者不能辨别出2mm以下的偏斜,当唇珠偏斜3mm时,正畸患者优先选择上颌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正畸患者较口腔医生对唇珠≤2mm的偏斜感知度低。2、当唇珠位置偏斜3mm时,矫正后应保持中线与面中线一致较符合大众审美。

  • 标签: Q分类法 唇珠 牙列中线 美学评价
  • 简介:目的描述用种植体支持的上颌固定修复的治疗计划及所需临床过程和技工制作步骤。材料和方法如果病人需要对上颌列缺失进行固定修复,我们必须尽快决定这种修复设计是否能满足美观、发音、舒适及功能的需求。这样,临床需检查某些重要的因素,同时还应用可改编的CT影像技术来评价合理的种植角度、可利用的骨量及冠修复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有少量骨吸收及适当颌间距离的病人,种植体通常可被安置在为固定修复而设计的特定部位。为了评价和选择最佳美观、生物性能和功能。在6个月的愈合期中,病人口内需带入暂时固定修复体。完美的暂时修复体将被用作最终修复的参照。结论如果临床和X线诊断指示,可用种植支持固定义齿进行修复,还需有精细的外科术前计划,设置精确的种植部位和循序渐进的修复治疗过程。只有这样,种植支持的金属烤瓷固定修复才能在适当准备和适合的口腔环境中建立。

  • 标签: 上颌牙列缺失 种植支持 固定局部修复 临床 技术设计
  • 简介:多数有关槽嵴牵引的病例报告报道了上、下颌骨垂直牵引,也有少数报告报道了槽嵴水平和斜向牵引。本文报道l例次全上颌槽嵴萎缩向前方牵引10mm,同时垂直向牵引5mm,随后植入9个种植体。此患者为55岁的健康女性,患者主诉全部上颌齿松动,除了左侧上颌第二磨牙,上颌11颗患有进行性边缘性牙周炎,无法保留而拔除。拔牙后3个月,远离上颌窦在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间行水平截骨术,在其远中行垂直截骨术。确认槽骨完全移动后,用小型钛钉固定牵引器,并用树脂水门汀粘附在硬腭上。l周后,上颌槽嵴开始向前下方牵引,每日2次,每次0.25mm,连续牵引25日结束。牵引完成后行CT检查显示上颌槽嵴处于种植的最佳位置。4个月后植入9个种植体。所有种植体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并形成骨结合。但是。2个前牙种植体因戴过渡性可摘局部义齿而松动被拔除。种植体植入后16个月无严重边缘性骨吸收。说明垂直、水平和斜向槽嵴牵引可广泛应用于增高萎缩的槽嵴。

  • 标签: 前下方牵引种植术 次全上颌牙槽嵴萎缩 牙槽嵴牵引 种植体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矫治儿童上颌齿前突的临床效果,分析矫治前后的颌关系与侧貌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正畸科治疗的77例上颌前突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取头颅X线侧位片及记存模型,分析软组织面型特征及硬组织指标,探讨错颌产生机制,制定矫治方案。根据77例儿童患者的具体情况减数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后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上颌齿前突及软组织凸面发生明显改善,前突上内收,颌关系恢复正常。结论正畸矫治儿童上颌齿前突具有显著疗效,减数矫正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的突度减小,软硬组织面型改善明显。

  • 标签: 正畸矫治 儿童 牙齿前突 方丝弓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下Invivo-dental软件辅助设计模拟种植上颌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机6名上颌出现缺损的患者,实施手术两年后复诊患者没有肿物情况。针对患者的上颌缺损部位实行CT奥妙后得到相应的DICT数据,随后将数据导入在Invivo-dental软件三维重建,测量修复重建后的下颌骨宽和高,通过导航技术对种植体的最佳植入位置和深度进行模拟,选择最合适的种植系统,设计出辅助制作种植导板,通过导板作用实现精确种植。结果术后半年进行观察,6名患者的种植体骨实现了良好的结合,术后种植支持固定义齿修复,达到了良好的咬合关系,患者对面型的恢复较为满意,其中一名庁后磨牙区的牙龈红肿疼痛,实施局部冲洗和抗炎1周后,炎症减轻,两周后肿胀消失,颜色恢复正常。结论使用CT下Invivo-dental软件辅助设计模拟种植,可以对上颌骨的下行缺损自体骨移植中的骨量,实现种植位置的进一步精确,并且辅助上颌骨在缺损后的种植和修复。

  • 标签: 治疗 牙体种植 计算机辅助 上颌假体植入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错合患者中远移上颌整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科的22例安氏Ⅱ类错合病例,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 U1-SN角、U1-L1角、U6-Ptv距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较治疗前没有变化,左右两侧脱落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错合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远移的效果显著。

  • 标签: [] 早期矫正 Twin-block功能矫正器 固定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65例正畸矫治儿童上颌齿前突效果以及矫正前后侧貌变化和颌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5例儿童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儿童进行头颅X线侧位片和记存模型,分析硬组织指标及软组织面型特征,研究错颌机制的产生,制定矫正法案双侧的上颌处的第一双尖牙进行减数拔出,选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正牙齿;而对照组采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结果正畸矫正儿童上颌齿前突有明显变化,前突的上突度减小,颌关系恢复正常,软组织的凸面得到改善。结论儿童上颌齿前突矫治有利于上颌与上牙弓突度降低,软硬组织之间结构一致,特别是上牙弓改善较明显。

  • 标签: 正畸矫治 儿童 上颌牙齿前突 方丝弓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混合上颌前部多生伴恒切牙严重扭转的早期治疗效果,寻求有效矫治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口腔科收治58例混合上颌前部多生伴恒切牙严重扭转的早期治疗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所有病例的多生麻醉后拔除并矫正治疗。观察矫治技术或加上颌前部分裂簧扩弓辅助治疗的方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经过麻醉后拔除并矫正治疗6-9个月的矫正治疗,美观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疗效稳定。结论混合上颌前部多生伴恒切牙严重影响儿童发展,早期全面检查分析并酌情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不仅美观而且对后期提高患者生活信心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混合牙列 多生牙 恒切牙 扭转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上颌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类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替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Ⅲ类反(合)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m),反复扩缩至第9周扩大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g;对照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m),连续扩大一周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500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前牙反(合)均解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2.62°,ANB平均增加2.97°,WITS值平均增加2.48mm,A点平均前移2.47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1.80°,ANB平均增加2.06°,WITS值平均增加2.39mm,A点平均前移2.44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相比上颌都发生前移,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

  • 标签: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 前方牵引 安氏Ⅲ类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