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CT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与常规CT重建在测量喉气管狭窄长度和严重程度上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35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包括非气管切开19例、气管切开1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73岁,中位年龄40.5岁;以及同期纳入的20名正常人的CT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37.0岁。利用Mimics中心曲线测量方法,获取垂直于中心曲线的管腔全段连续截面面积,与常规CT重建方法测量的甲状软骨上切迹、声门等平面的间断截面面积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颈段气管长度、喉气管狭窄长度以及气道最小面积等参数的测量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评估喉气管狭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选取其中3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将测量的狭窄长度与手术标本相比较,以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人中,与常规CT重建方法相比,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甲状软骨切迹、声门、甲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下缘、胸骨上切迹平面的截面面积更小(t甲状软骨切迹=4.685、t声门=3.791、t甲状软骨下缘=5.621、t环状软骨下缘=6.312、t胸骨上切迹=6.436,P值均<0.05),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的气道长度更长(t=9.79,P<0.001)。在喉气管狭窄患者中,非气管切开组,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最小气道面积比常规CT重建方法测量的面积更小,狭窄长度更长(t最小气道面积=2.562、t狭窄长度=5.240,P值均<0.05)。气管切开组中,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狭窄长度比常规CT重建方法测量的长度更长(t=2.854,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CT层厚对两种方法测量狭窄长度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5.370,t=-3.306,P=0.004),不同气管前倾角度对两种方法测量最小气道面积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419,t=-2.208,P=0.040)。对比术中标本,Mimics测量长度与标本差值不足0.5 mm。结论基于CT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法能精确地反映喉气管形态,可以更精准地测量喉气管狭窄的长度和严重程度。

  • 标签: 喉气管狭窄 三维重建 中心曲线 Mimics软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P<0.01;中等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高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高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 标签: 碳纳米管 三维多孔骨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SP1)对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增殖凋亡以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和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MCF10A和HCC1806细胞中SP1的表达水平,采用Lipofectamine 2000瞬转技术对HCC1806细胞转染SP1小干扰RNA(siRNA)(实验组)和无义siRNA(对照组),通过噻唑蓝(MTT)实验检测SP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SP1对细胞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53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P1在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中的表达水平(3.09±0.26)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1.06±0.09,t=0.008,P<0.01)。HCC1806细胞转染SP1 siRNA后,实验组SP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7±0.10),SP1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66.9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转染SP1 siRNA后HCC1806细胞实验组增殖率为(40.82±2.67)%,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5.90)%,t=0.000,P<0.05],降低了(43.39±7.65)%,实验组凋亡率为(42.14±4.54)%,显著高于对照组[(22.25±3.07)%,t=0.002,P<0.05],升高了(19.89±5.52)%。实验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1±0.08)、(0.70±0.04),对照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1±0.09)、(0.92±0.03),实验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t=0.002、0.001,P<0.05),实验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降低分别为(65.80±7.76)%和(23.88±4.99)%,实验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3±0.05)、(0.74±0.05)和(0.62±0.11),对照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8±0.03)、(0.25±0.03)和(0.36±0.05),实验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t=0.001、0.001、0.010,P<0.05),实验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分别为(52.79±11.29)%、(202.60±39.41)%和(77.12±35.20)%。结论SP1在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中高表达,SP1表达下调可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有效抑制HCC1806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 标签: 乳腺癌 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 增殖 脱噬作用 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氧化应激水平与高甘油酯血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2018年“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最终将我国9个长寿地区2 393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以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甘油酯水平。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MDA、SOD与甘油酯的关联,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氧化应激与高甘油酯血症的关联。结果2 393例调查对象年龄为(84.6±11.3)岁,最小65岁,最大112岁;男性1 145名(47.9%);甘油酯水平为(1.4±0.8)mmol/L,高甘油酯血症检出率为9.99%(239名)。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DA水平与甘油酯水平呈线性关联;SOD水平与与甘油酯水平呈非线性关联。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MDA每升高1 nmol/ml,高甘油酯血症检出风险增加[OR(95%CI)值为1.063(1.046, 1.081)];SOD每升高1 U/ml,高甘油酯血症检出风险降低[OR(95%CI)值分别为0.986(0.983, 0.989)]。结论我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MDA和SOD水平与高甘油酯血症发生风险有关联。

  • 标签: 老年人 横断面研究 高甘油三酯血症 氧化应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