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起点是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人终有一死,因此要及时行乐。行乐之关键在于有行乐之心,这是进行生活审美应持有的主观态度,是其必要前提。而要想获得行乐之心,需做到知足、止忧、心和。李渔认为生活审美的对象为世俗闲情,也即家常日用之事,目标是追求体舒神怡,做到美善相济。李渔主张雅致之旨是生活审美的价值标准,其源自于日常生活形式的精致化。雅致具体表现为新异,但自然是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最高追求。

  • 标签: 李渔 生活美学 行乐 闲情 雅致
  • 简介:李渔的戏剧美学强调对结构应十分重视,应当"立主脑"、"减头绪",戏剧作品必须"针线紧密",戏剧语言"贵显浅";他的仪容美学思想是仪容的天然美加人力修饰的辩证观点;他的园林美学强调必须独具手眼,别出心裁,切忌雷同。

  • 标签: 戏剧美学 仪容美学 园林美学
  • 简介:李渔的《闲情偶寄》突破了传统美学以诗词曲赋为正统研究对象的重道轻器厚古薄今的美学观念,在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中孕育着深刻的休闲美学思想李渔休闲关学具有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主体与存在价值;“寓乐于用”,淡化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追求平民化的休闲旨趣的特征,这对于我们反观当下生活审美化的现实,促进大众休闲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李渔 《闲情偶寄》 休闲美学 生活审美化
  • 简介:《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旨在"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他继承了传统话本小说的教化传统,但李渔平生思想,既有开明之处,也有陈旧可批判之处.因而书中的教化思想既不可尽信,也不能尽数舍弃,需细细分析摘选而后再做评断.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十二楼》的教化意味,研究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思想.

  • 标签: 十二楼 教化思想 分类 缺陷
  • 简介:李渔的戏曲美学在中国古典戏曲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中首次提出'态'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戏曲的表演美学.本文从态的特点、如何实现场上之态,以及态的美学意义等方面,对李渔态的戏曲美学内涵作了论析.

  • 标签: 李渔 戏曲
  • 简介:李渔戏曲思想丰富复杂,其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情事要奇,通过创新使之既出寻常视听之外,又在人情物理之中;二是文词警拔,追求词华之美、音节之谐;三是有裨风教,合乎正道。

  • 标签: 李渔 戏曲思想 《闲情偶寄》
  • 简介:李渔的小说代表了明清时期文人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李渔的话本有着鲜明的文人化叙事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叙事图景的下层民众化、因果关系的叙事格局化、以第三人称为主的多元化叙事视角、戏拟与反讽的叙事修辞策略等方面,本文主要是对李渔小说叙事多个层面的美学特征作简要的分析,并兼及李渔叙事美学的深层文化心态。

  • 标签: 李渔 叙事美学 话本小说 戏拟 小说叙事 叙事文学
  • 简介: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苟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台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苟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 标签: 礼文之美 美善相乐 中和之美
  • 简介:《老子》并非纯粹的美学专著,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这一课题,除宗自华等先生曾稍有涉及以外,八十年代以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以后随着“老学热”与“美学热”的相继出现,老子的美学思想得到了老子研究者和美学研究者的双重重视,从而使老子的美学研究一跃而成为八十年代以来老学中一个颇具活力的全新领域。

  • 标签: 老子 美学思想 自然 和谐 阴柔 真善美统一
  • 简介:不管是大陆抑或是台湾,以“一团矛盾”自喻的林语堂实在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在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复杂情况,林语堂曾经一度被极大忽视与严重误读。但是,无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还是文化史研究上,要想回避林语堂这个名字,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事。

  • 标签: 林语堂 美学思想 书法 中国大陆 文化史研究 文学史研究
  • 简介:  《老子指归》的美学思想是严君平的无为道家哲学思想在审美方面的反映,它是西汉道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认为由世俗欲望引发的声色之美是低等的,它有害于身心安宁;真正高级的美是在否定外在声色之美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虚无境界的心灵之美,是心灵自由自在的审美理想境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要去追求声色之美,大自然自有其外在的形式美.……

  • 标签: 思想研究 指美学 美学思想
  • 简介: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已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与江南私家园林南北并峙的高峰,皇家园林是以建筑为主体,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到新的高度

  • 标签: 园林美学思想 思想研究
  • 简介:《乐论》一方面以“和”作为乐的本质属性,以“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为目的,要求阴阳协调的音声律吕去适应万物之情气,另一方面在音乐中仍然继承儒家思想,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乐论》以“和”的思想渊源入手,可见《乐论》的核心是主张“以和为美”,要求音乐与天地自然乃至人心的和谐。儒家是最早把“中和”的思想贯穿到审美观念中的,所以“和”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农耕时期。

  • 标签: 阮籍 中和 以和为美 乐论
  • 简介:摘要: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桐城派美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主要就在于其内部蕴含着系统性的文化理论,以及十分优秀的古文作品,在各类作品当中还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在作品内部所蕴含的丰富美学思想,也属于桐城派美学思想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文章针对桐城派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展开了深入分析,以求在深入探究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桐城派美学思想的全面理解。

  • 标签: 桐城派 美学思想 深入研究
  • 简介:沈新材著1998年间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李渔的家世生平”、“李渔思想品格”、“李渔的创作”、“李渔的文化建树”四章组成,计326万字。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诗人。词人,还是卓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史论家;此外,他在编辑出版、园林艺术、戏曲活动、旅游、教育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由于他地位不高,思想复杂,过去对他的文化艺术成就评价偏低。本书作者积十余年之功,发表李渔研究论文数十篇。在出版专著《李渔与无声戏)、(李渔新论)之后,又推出(李渔评传),作为李渔研究的阶段小结。

  • 标签: 李渔 评传 戏曲活动 中国文化史 编辑出版 白话短篇小说
  • 简介:从钢琴音乐中探求钢琴文化与关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用美学观念这一设想来解释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观念问题,试图找出这种学术研究的哲学依据,从而对钢琴音乐关于美学本质有概括性的认识,以便更好的了解钢琴文化演变中的关学思想,并最终运用于清晰把握演奏的实质,使之达到感性经验与理性分析相融合。并将音乐内部的学科交叉、融合,以美学理念带动对钢琴作品理解的框架,最终着色于钢琴演奏艺术。将音乐历史现象同理论性的思想相融合,运用方法论来指导我们面对音乐艺术。从音乐作品的背景、演奏结构分析着手把握其变化与发展,进而提炼出精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音乐美学 观念 音乐存在方式 钢琴文化
  • 简介:通过对赵沨不同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文献的研读和学习.可以看出他在音乐关学各领域的探索中,具有如下远见卓识:1、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实音乐生活,探索音乐本体存在和本质问题。2、他基于前人的探索.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是融成一体、难解难分的。3、他主张在音乐创作中要处理好生活、思想、技巧的关系。4、在音乐批评方面,赵沨与现实的音乐创作实践相联系,驾简就繁、切中时弊,对学界存在的问题现象进行了合理的批评。5、他提倡美育。关注多元教育。主张学兼中西,强调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 标签: 赵沨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摘要李文俊先生以翻译美国意识流作家福克纳的作品而出名,近年来又因其翻译门罗的作品《逃离》,受到了更多关注。本文拟通过对李文俊翻译历程、翻译作品、翻译研究的探索,发现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美学的一致性,并发现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李文俊 翻译美学 翻译思想
  • 简介:苟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三十年,大致可以分为研究的开拓、尝试期(1978~1986)、稳步发展期(1987~1997)和体系建构与理论突破期(1998-2008)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是也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苟子美学思想研究的进展与状况是我们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走弯路,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苟予的美学思想打下坚实基础。

  • 标签: 苟子 苟子美学 三十年
  • 简介:刘纲纪与李泽厚合著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由刘纲纪执笔)出版了,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先睹为快。书中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概述了我国从先秦到两汉的美学思想发展史。

  • 标签: 美学思想 刘纲纪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