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产后静脉血栓形成一例。患者女性,19岁,产后一月,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头颅CT提示脑梗塞并脑出血,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出血性脑梗塞。凝血功能实验提示高凝血状态,血小板减少,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无异常。按脑梗塞、脑出血、脑炎治疗,入院7天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请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给予规律脱水降脑压、醒脑、营养脑细胞、清除氧自由基、防治并发症、补充水盐电解质、营养支持治疗,未抗凝,未介入治疗,治愈出院。报道该病例旨在增加同行对该疾病的认识,遇到孕产妇有类似症状要排除本病。

  • 标签:   产后  静脉窦血栓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的静脉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的诊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对其形成的原因、临床上的病症以及早期诊疗的具体方案和预后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CVST患者的形成原因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发病,其中由感染继发性的CVST患者7例,非感染性的CVST患者18例。在所有的CVST患者中,上矢状栓的形成最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症为头晕、恶心、视力降低以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治疗方案中,使用单纯的肝素进行治疗23例,使用静脉内溶栓联合肝素进行治疗7例。22例患者痊愈,4例患者经治疗后留有后遗症,4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CVST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变异性很大,并且缺乏特异性,一般最常见于孕产妇。因而,对于CVST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早期诊断以及积极合理的联合抗凝以及溶栓,是救治患者非常关键的步骤。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血栓的形成 早期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6年收治的34例脑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和MRI、MRV检查,部分患者行DSA检查,确诊后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抗凝或溶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1周),治愈26例,好转4例,恶化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对于急性起病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行CT,MRI、MRV或DSA检查,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急性期 诊断 治疗
  • 简介:在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脑静脉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的临床表现,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6个月死亡,尸检证实上矢状、左侧侧、及脑实质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此后,一系列经尸检发现类似病例。最初人们认为脑静脉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患,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脑梗死,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昏迷、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已可应用血管造影术、MRI、MRA等新诊断技术。在生前诊断CVST。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静脉 视神经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合理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产后10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资料,分析DVT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总结该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结果高龄、肥胖、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滞产、剖宫产等为DVT的危险因素,经过早期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合治疗,疗效佳,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产后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生,应尽早诊断及干预,预后较好,预防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发生。

  • 标签: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最近三年18例脑静脉血栓病人的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过MR扫描,包括SE序列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运用时间飞跃法(2D-TOF)。12例经CT检查,全部做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MR18例均显示良好,既包括显示栓塞静脉的直接表现,又包括脑实质改变的间接表现。12例CT扫描中有5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异常改变,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三角征”,6例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静脉血栓阻塞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结论CT平扫对静脉血栓的显示率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可提高显示率。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栓塞情况和侧枝循环情况,为目前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病变是处于早期,还可以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缺点是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MR(特别是运用MRV)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静脉血栓的情况,脑实质的改变情况,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综合考虑MR是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 磁共振静脉成像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TBI)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ST)众多病因中较少见的一种。TBI相关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方面存在争议,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和死亡率,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TBI相关CVST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脑损伤 诊断
  • 简介:患儿男,7岁.因反复头痛2个月,加重2周于2015年10月9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患儿出生后4个月因外伤致脑出血(图la),就诊于当地医院,因脑积水(图lb)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泵压力不详,图lc),术后恢复良好.此次人院前2个月,患儿出现反复头痛,为间歇性胀痛,以额部为著,发作时伴有间歇性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无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并在全身麻醉下拔除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术后患儿头痛无明显缓解,且进一步加重2周,并出现复视,两次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压力均>300mmH2O(1cmH2O=0.098kPa),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其结果未见异常,头部MRI及MR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上矢状后部狭窄闭塞可能(图ld).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积水 颅内高压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包括颅内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较动脉性卒中明显低,但因病因复杂,解剖变异大,引流丰富,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有相当难度。随着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进步,血管造影,如MRV和DSA的增多,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增加。现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 标签: 颅内 静脉窦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例诊断为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CT、MRI以及MRV检查,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颅脑MRI及MRV确诊的静脉血栓患者,给予介入下静脉溶栓术以及抗凝等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死亡1例,重残1例,完全恢复10例。结论针对出现颅内静脉血栓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头部CT和MRI+MRV检查,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作为颅内静脉血栓临床治疗的有效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 抗凝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内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表现为海绵综合征的患者,依其头面部感染灶或全身化脓感染的证据,病变常累及双侧,结合脑脊液的炎性改变等,临床诊断海绵血栓形成一般不难。

  • 标签: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主要临床表现,提高对CVST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研究山大二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V确诊CVST的患者24例,对患者的病因,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腰椎穿刺检查及治疗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VST多发于年轻人,常见原因有外伤,感染,妊娠和围产期,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头痛最为常见,占75%,其次为视乳头水肿,占58.3%,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占41.7%,视力下降37.5%。腰椎穿刺检查有脑脊液压力升高。经抗凝,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漏诊误诊,头痛和视乳头水肿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MRV和DSA是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肝素抗凝治疗为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MRV 头痛 视乳头水肿 肝素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疑诊为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3岁,。全部患者均使用PHILPS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扫描层厚为6mm,。采用横轴位序列,其中1例相隔10天检查两次。8例患者进行行横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16例患者进行了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根据入选条件,对脑静脉血栓进行分析血栓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灵敏度、假阴性率、特异度、假阳性率、约登指数分别是92.33%、7.77%、74.3%、6.7%、0.674,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57%、94.3%、Kappa值是0.833;结论MRV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有望代替DSA。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CVT)的发病率约1.5~2.5/100万。其临床表现多样,如头痛、颅内高压综合征、癫痫等,随着磁共振在头痛及癫痫门诊中的运用,CVT的确诊率正在增加。CVT的诊断依赖于MR/MRV或者CT/CTV。血栓高危因素与CVT相关,如避孕药,围产褥期,感染和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CVT的预后总体上趋与不乐观,急危重症及时手术治疗。在首次癫痫发作后,推荐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预防。本文就该病的研究现状作出综述。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 诊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