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因为一场大风吹断电线,很久不曾停过电的城市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黑暗。我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了一只打火机,点着了不久前为孩子买的生日蛋糕上剩下的几只小蜡烛,那荧荧的火光像萤火虫一样气若游丝,却令我不再那么慌乱。忽然就想起祖母来。

  • 标签: 荧光 生日蛋糕 打火机 萤火虫
  • 简介:通过Reimer-Tieman反应将荧光素甲酰化得到中间体醛基荧光素(L2),再与邻氨基苯酚缩合,得到荧光素醛缩邻氨基苯酚(L1).研究了L1、L2及L1与金属离子Co2+,Ni2+,Cu2+,Zn2+,Cd2+,Hg2+,Fe2+和Mg2+形成的络合物的荧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o2+,Ni2+,Zn2+,Cd2+,Hg2+,Fe2+和Mg2+,L1对Cu2+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 标签: 荧光素 荧光探针 红移 淬灭 铜离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中护理配合的方法。方法对346例眼底眼底造影患者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护理措施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完成眼底造影检查,其中31例出现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置症状缓解。结论正确的护理配合是保证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安全完成的关键。

  • 标签: 眼底造影 荧光素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方法对189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在造影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及处理。结果本组患者在正确护理配合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成功,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护理
  • 简介:通过萃取西藏林芝核桃果皮、江孜沙棘果实以及拉萨紫草根部的天然色素,分析研究了西藏天然色素光吸收性能;利用以上3种天然色素以及它们的混合色素,研制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核桃与紫草的混合色素(TiO2薄膜多层)DSSC电池效率最高,达到8.2%.

  • 标签: 敏化剂 吸光度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天然染料
  • 简介: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WhiteningAgents,FWA;FluoresectBrighteners;OpticalBrighteners),又名光学漂白剂在《染料索引》中是染料的一个类别,可形象的认为是一种"白色"染料,有些国家将其归到染助剂中。荧光增白剂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其良好的增白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在造纸、纺织、塑料、合成洗涤剂和皮革等工业中。1增白原理荧光增白剂的结构基本特征是:相对大的共轭体系,

  • 标签: 荧光增白剂 国内研究 OPTICAL 现状 合成洗涤剂 20世纪
  • 简介:采用离子色谱技术(IC)对光催化氧化降解偶氮染料生成小分子羧酸和无机阴离子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偶氮染料降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小分子羧酸(甲酸、乙酸、草酸、乳酸、丁二酸、苹果酸)和无机阴离子(SO4^2-、Cl-、NO3-)为目标化合物,采用DionexIonPacAS23色谱柱,KOH为淋洗液,电导检测,在等度淋洗和梯度淋洗两种方式下实现了上述9种物质的分离和测定,各待测物在0.125~32.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运用建立的IC分析方法对典型偶氮染料甲基橙在TiO2光催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及无机阴离子进行了跟踪分析,检测到的相关化合物的投加回收率在94%-102%。结合甲基橙降解过程中紫外一可见图谱的变化及TOC值的测定,推测了甲基橙可能的降解反应历程:羟基自由基攻击与偶氮键相连的C—N,生成N2和一些酚类化合物,继续作用于新生成有机物的芳环,并将其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后进一步反应使芳环断裂生成小分子羧酸,最终将其降解为CO2和H2O。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离子色谱法 有机酸 无机阴离子 甲基橙 光催化氧化
  • 简介:偶氮染料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的难降解废水,其处理方法已引起广泛关注。TiO2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是一个能高效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催化剂。概述了近几年来TiO2光催化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方法。

  • 标签: TIO2 偶氮染料 废水处理 光催化降解
  • 简介:目的:构建含解耦联蛋白2(UCP2)-3’非翻译区(UTR)序列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探讨微小RNA(miR)-15b对UC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15b的靶基因,分别将预测靶基因UCP2的3’UTR及其突变体克隆到荧光素酶载体DsiCHECK-2骨架中,构建UCP2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采用测序方法鉴定DsiCHECK-2-UCP2载体是否构建成功。将UCP2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分别与miR-15b模拟物、miR-15b模拟物正常对照、miR-15b抑制剂、miR-15b抑制剂正常对照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miR-15b对UC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测序鉴定证实psiCHECK-2-UCP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转染UCP2野生型和UCP2突变型报告基因的293T细胞过表达miR-15b后,UCP2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下降.下调31%(P=0.003),过表达miR-15b抑制剂后,UCP2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加,上调46%(P=0.01)。而miR-15b模拟物、miR-15b模拟物正常对照、miR-15b抑制剂、miR-15b抑制剂正常对照对UCP2突变型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UCP2是miR-15b直接作用的靶基因,且miR-15b结合于UCP2基因3’UTR区域.转录后水平对UCP2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解耦联蛋白2 微小RNA-15b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原修复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荧光染色中的应用。方法石蜡切片经0.2%TritonX-100和0.5%TritonX-100梯度去垢剂(细胞表面活化剂)处理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定位明确,无扩散效应和非特异性着色。其染色强度接近石蜡包埋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结论低浓度梯度去垢剂TritonX-100进行抗原修复,技术方法简单可行。

  • 标签: 免疫荧光 染色抗原 修复
  • 简介:目的建立梅毒螺旋体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依据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V)DNA多聚酶I(polA)基因序列,设计MGB—Taqman探针和PCR引物,对TPPA法检测到的不同国家和人种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和阴性人员血液样本进行检测,验证该PCR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新建的荧光PCR方法可以扩增到梅毒螺旋体polA基因区200bp长DNA片段。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检出每微升血液中10拷贝梅毒DNA。在31例TPPA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中,有21例为PCR阳性。证明其中10例TPPA法阳性为非现行感染,可能不具有传染性。统计分析表明该荧光PCR方法与TPPA方法对不同国家和种族人群检测结果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新建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排除TPPA法阳性梅毒患者中非现行感染的旅行者,是适用于不同地区和种族的旅行者进行梅毒检测的新方法。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DNA多聚酶I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MGB—Taqman探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对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高危型HPV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8例宫颈病变患者患者,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与第2代杂交捕获法(HC-Ⅱ)的检测结果对比。结果HPV在宫颈癌患者阳性表达率达90%以上,与HC-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检测宫颈病变与HC-Ⅱ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分别为74.7%与7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检测HSIL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症、湿疣(P<0.01),除LSIL外,其他病变中的PCR检出率均略高于HC-Ⅱ。结论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高危型HPV,可用于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宫颈癌,提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宫颈癌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分析。

  • 标签: 高危型HPV 实时荧光PCR 检测
  • 简介:采用纳米Ti02-K2Cr207协同体系光催化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浓度.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H值、TiO2用量、K2Cr2O,初始浓度、反应温度、紫外光照时间等因素对染料消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H值〉K2Cr2O7浓度〉rriO:用量〉反应温度〉紫外光照时间;最佳消解条件为pH=1.0,TiO2用量为1.0g·L-1,K2Cr207初始浓度为10mmol·L-1,反应温度为90℃,紫外光照时间为12min.

  • 标签: 正交实验 二氧化钛(TiO2) 重铬酸钾(K2Cr2O7) 光催化氧化 染料浓度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皮炎外瓶霉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皮炎外瓶霉ITS区域基因组序列(GenBank:JN675373.1)进行分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以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皮炎外瓶霉为阳性菌株,及其他种类真菌和细菌作为阴性对照菌株,从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面对该方法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能扩增皮炎外瓶霉特异性序列.临床分离得到的皮炎外瓶霉在反应中有明显扩增曲线,而甄氏外瓶霉、棘状外瓶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内菲青霉等20株菌在CT值≤38范围内均未有扩增;利用基因重组构建的标准品完成了标准曲线的绘制,在1.0×103~1.0×107拷贝数(Cp)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1.000),最低可检出量为10Cp/μL.结论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皮炎外瓶霉方法,该法特异度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将有助于临床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皮炎外瓶霉 核糖体基因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连续进行1023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6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65%。其中头晕、眼花、呼吸急促占28例,发生于造影开始2min后;血压升高12例,发生于造影结束后5~10min;恶心,呕吐14例,多发生于造影开始后5~10min之间;荨麻疹,呼吸困难8例,发生于注入造影剂15s~25min;休克2例,发生于造影开始10s~5min后。结论FFA是基本安全的眼科检查手段,应该尽可能以充分有效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FFA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FFA操作风险。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