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以15个长江流域棉花杂交种为基础材料,花粉混合互交构建了综合群体,从中选育出29个棉花株系。通过田间试验对12个主要性状进行考察,衍生株系间霜前花率的变异最大,子棉产量及构成因素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纤维品质、产量及构成因素、霜前花率、衣分和株高等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4.312%、19.662%、13.287%、10.812%、9.085%。基于SSR的分子标记差异,绝大多数衍生株系聚在一类,遗传差异较小,明显区别于黄河流域棉花品种。

  • 标签: 棉花 综合群体 主成分分析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松花江流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其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开展松花江流水质评价及典型生物类群多样性状况调查,可为松花江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调查整个松花江流近岸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测定水质理化指标,开展其水质理化特征评价和生物指数评价,并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理化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南源松花江水质状况最差,处于中度污染;北源松花江处于轻度污染;梧桐河水质最好,处于良好状态。松花江流3个河段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差异性。另外,梧桐河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北源松花江次之,南源松花江最低。溶解氧和营养元素K的浓度是驱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3个河段水质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结论】松花江流水质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是松花江流面临的主要水质环境问题,对松花江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控制有机质的输入是维持松花江流水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举措之一。

  • 标签: 松花江 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有机污染 生物指数 水质评价
  • 简介:王建枝,女,1957年生。1978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在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1988年获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赴意大利锡耶那大学生物系作访问学者;1993年至199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基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母校后被分配到病理生理系工作至今。现为“湖北省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神经系统疾病创新平台”负责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湖北省名师;2004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 标签: 王建枝 生理学 科研 教学 人才培养 学术梯队建设
  • 简介:管又飞,男,1965年2出生。1981-1986年在江南通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获士学位;1986—1989年为江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9-1991年在该医院任住院师、助教:1991-1994年师从著名的肾脏病学家王海燕教授在北京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攻读博士,

  • 标签: 管又飞 生理学 长江学者 前列腺素E2 肾脏生理功能 代谢性核受体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城乡小流域污水处理的三种模式,分析了自动化控制污水治理模式的优势,同时以绵阳市芙蓉溪污水治理为例,具体说明了自动化控制的污水处理模式的可行性和优势.

  • 标签: 小流域污水处理 自动化控制 芙蓉溪
  • 简介:本团队将继续对重要茵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物种资源及其利用、品种资源及其利用、功能成分资源及其利用和基因资源及其利用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 标签: 可持续利用 菌物资源 长江学者 保育 教育部 创新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发展老龄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论述利用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因素,消除和缓解其不利影响,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 标签: 发展 老龄事业 经济意义
  • 简介:林业是我国的一个大行业,是大有作为的一个行业。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林业都非常重视,而发展林业绿色经济,无疑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极好途径。本文就对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状况、问题和途径进行探讨。

  • 标签: 林业 经济 绿色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便捷而经济的将DNA溶液填充至显微注射针的方法,以提高显微注射法转基因的效率。方法:将通常用于转移胚胎的口吸管稍加改进,吸取DNA溶液,从尾部直接注入显微注射针。结果:采用本方法填充显微注射针,可在2-5min完成DNA填充。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法经济而高效,可加快显徽注射法制作转基因动物的实验进程。

  • 标签: DNA填充 显微注射 口吸管 微量上样器
  • 简介:本文阐述了我国林业产业概况和林业产业政策,并对当前林业经济的状况以及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标签: 林业经济 林产品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 简介:对海南澄迈等6个主要油茶分布县10个乡镇油茶资源主要形态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测定,比较其与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的差异,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油茶种质资源在形态、茶油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具有多样性,海南油茶树体、花、果实以及叶片均小于高州油茶;海南油茶鲜出子率在19.84%~36.21%之间,干出仁率在49.64%~64.22%之间,种仁含油率为44.56%~52.21%;海南油茶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为87.58%~89.68%,亚麻酸含量低,仅为普通油茶的0~88.7%,而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普通油茶。聚类分析表明海南油茶同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具有显著区别,除海南博鳌资源外,其他海南油茶被划分为一类。本研究为海南省油茶资源分类以及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

  • 标签: 海南省 油茶 种质资源 聚类分析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概况,分析了其传入途径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湖北省共有外来入侵物种163种。其中,植物病原微生物14种,水生杂草3种,陆生杂草101种,水生无脊椎动物2种,陆生无脊椎动物17种,两栖爬行类3种,鱼类18种,哺乳类5种。在外来入侵杂草中,菊科最多(32种),占总数的30.8%;禾本科次之(11种);豆科排第3位(10种)。外来生物入侵湖北省的主要途径有2类:(1)有目的引进,占入侵物种总数的53.4%;(2)无意带入,占入侵物种总数的46.6%。1990-2009年,湖北省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随该省的GDP、入境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密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引种监管,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以防止新的外来生物入侵。同时,需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技术研究,以遏制已入侵物种的传播蔓延,控制其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生物 发生概况 社会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