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以沈阳地区芹菜枯病菌的纯培养菌株为试材,通过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多因子试验,明确了芹菜枯病菌菌丝生长以在CDAMS—VI培养基上最好,其次是CSA、CCSA和PDA,菌丝生长及产孢对碳源、氮源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39℃(处理40min),光照明显抑制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水和芹菜汁中不能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4.6~6.6,适温为17—25℃,致死温度为42℃(处理20min),RH100%最适宜孢子萌发。光照和变温处理可促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病菌在PDA上从孢子萌发到分生孢子器形成并释放出分生孢子需要16~18d。

  • 标签: 芹菜斑枯病菌 培养条件 孢子萌发 孢子器形成
  • 简介: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音免疫缺陷小鼠(scid小鼠)进行夜现周期性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平均14.8%:感染的10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作者认为Seid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 标签: SCID小鼠 微丝蚴 丝虫感染 鼠模型 体内发育 免疫缺陷小鼠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三叶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三叶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三叶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文中对古代文献记载的"芝"进行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芝"的特点,对可能是芝的香栓菌[Trametessuaveloens(L.)Fr.]、苦蹄[Fomitopsisofficinalis(Vill.:Fr.)Bond.]、桦剥管菌[Piptoporusbetulinus(Bull.exFr.)Karst.]、白肉灵芝(GanodermaleucocontextumT.H.Lietal.)这4种真菌从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与芝进行了比较,认为古代"芝"应为现代多孔菌科真菌香栓菌。

  • 标签: 白芝 香栓菌 名称 分布 特征
  • 简介:【背景】美洲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潜蝇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潜蝇、三叶潜蝇、葱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潜蝇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 简介:通过观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GDGM)及作者野外采集的共180份标本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对中国球盖菇科的广义褶菇属及其所含的灰褶菇属(CopelandiaBres.)、疣孢褶菇属(PanaeolinaMaire)和狭义褶菇属[Panaeolus(Fr.)Qul(s.str.)]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对中国分布的16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显微线条图绘制,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其中,包括1个新组合:栗褶疣孢褶菇[Panaeolinacastaneifolia(Murr.)SarentoyaetTolgor];2个中国新记录种:热带灰褶菇[Copelandiatropicalis(Ola′h)Singer&R.A.Weeks]、小型褶菇[PanaeolusalcidisM.M.Moser];12个省级新记录种:北京新记录种硬腿褶菇[Panaeolussolidipes(Peck)Sacc.],内蒙古新记录种硬腿褶菇[Panaeolussolidipes(Peck)Sacc.]、锐顶褶菇[Panaeolusacuminatus(Schaeff.)Qul.]、黑斑褶菇[Panaeolusater(J.E.Lange)Khner&Romagn.]、紧缩褶菇[Panaeolussphinctrinus(Fr.)Qul.]、红褐斑褶菇[Panaeolus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吉林省新记录种半卵圆褶菇[Panaeolussemiovatus(Sowerby)S.Lundell&Nannf.]、栗褶疣孢褶菇[Panaeolinacastaneifolia(Murrill)Bon],黑龙江新记录种红褐斑褶菇[Panaeolus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宁夏新记录种变蓝灰褶菇[Copelandiacyanescens(Berk.&Broome)Singer]、锐顶褶菇[Panaeolusacuminatus(Schaeff.)Qul.],西藏新记录种红褐斑褶菇[Panaeolus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

  • 标签: 灰斑褶菇属 疣孢斑褶菇属 斑褶菇属 形态学分类 新记录种
  • 简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随机引物分别对针叶树和阔叶树上的34个散壳(Lophodermiumspp.)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表明RAPD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散壳属种内及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通过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部分表型性状在散壳属近似种区分方面的重要性.

  • 标签: 散斑壳属 RAPD分析 亲缘关系
  •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是念珠菌感染过程的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对探索新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念珠菌的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菌与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黏附机制 黏附素 黏附基因
  • 简介: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机制 进展
  • 简介: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针对形体、姿态、技术、难新、编排等审美特征分析了体育艺术类项目的运动和艺术表现,认为体育艺术类项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实施大学生体育素质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标签: 体育艺术 运动美 艺术表现美
  • 简介: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念珠菌中主要有4条MAPK途径:Mkcl途径、Cekl途径、Cek2途径和HOG途径。其中HOG途径在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治疗念珠菌病提供帮助。

  • 标签: 白念珠菌 MAPK信号通路 Hog途径
  • 简介:目的探讨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菌株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加入0%、0.1%、0.15%硼酸(w/v)的Lee’sglucose培养基于25℃和37℃分别培养8株临床分离的念珠菌,观察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结果25℃培养条件下,0.1%的硼酸明显抑制念珠菌生长,其中对HJ06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0.15%的硼酸进一步抑制念珠菌生长,并且SC5314、HJ058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随硼酸浓度增高而减弱。37℃培养条件下,硼酸对白念珠菌生长状态和菌丝生长能力的抑制效果较25℃更明显。相同培养条件下,硼酸对不同CAI重复数的念珠菌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结论硼酸对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菌株的差异性。其抑制作用与培养温度有关:表现为生理温度下抑制作用更明显。硼酸对8株念珠菌抑制作用与CAI的重复数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硼酸 耐受性 CAI
  • 简介: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的两种最重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的病害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和利用的主效抗性基因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叶枯病和细菌性条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 标签: 水稻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遗传
  • 简介:目的检测念珠菌体外抗氧化及调节转录的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了解念珠菌抗氧化机制在体外生长状态下的作用。方法选取念珠菌标准株sc5314、3株临床分离保存株及7例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分离株(念珠菌),接种培养鉴定为念珠菌后,分别将体外SDB振荡培养2h、6h、24h、72h、120d的菌液(含未培养0h),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各时间点抗氧化基因及抗氧化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t值比较法进行表达量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0h相比,体外6hSOD2表达增加7.47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基因2h及6h分别与0h相比P值均〉0.01,其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培养1d后各基因表达明显增加,CaHog1、CAP1、CAT及SOD5在第3天达最高,分别为24.23、3.34、33.64及14.72倍;SOD2在第1天达最高为68.95倍;CaSkn7在第5天达最高为7.21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SOD5第1天P值为0.013,其余基因表达P均〈0.0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外界营养逐渐耗竭时,念珠菌会动态加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以抵抗机体内、外产生的氧化压力,其中SOD2可能是最早增加表达的抗氧化基因,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的转录调节基因均有增加表达,提示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在适应体外营养限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氧化压力反应 体外 基因表达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细胞壁作为真菌中特殊和必须的细胞结构,相对于哺乳动物的细胞膜更加坚硬,难以用简单的方法使其充分破碎。因此,达到理想的破壁效果是念珠菌研究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提取念珠菌RNA、DNA和蛋白质等细胞组分的过程中,为获得足量和稳定的实验样品。该文对多种念珠菌破壁方法作一综述,以便为念珠菌相关研究提供适用、高效的破壁方案。

  • 标签: 白念珠菌 细胞壁 破碎
  • 简介:念珠菌具有双形态性,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为酵母相和菌丝相。调节双形态性的主要信号通路有Cph1调节的MAPK途径,Efg1调节的cAMP/PKA途径,Tup1介导的抑制途径,Rim101调节的pH反应通路等。这些通路控制着菌丝特异基因的表达,许多菌丝特异基因编码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因此菌丝相的致病性更强。

  • 标签: 白念珠菌 双形态性 调节通路 菌丝特异基因 致病性
  • 简介:自噬影响着真核细胞的适应性、分化和发育,在念珠菌中自噬影响着念珠菌的代谢和毒力等,也可以减缓应激反应带来的损伤,增强菌体存活能力。但过度的自噬可能导致自噬性细胞死亡。该文根据近期研究进展,从念珠菌中与自噬相关的Cvt(Cytoplasmtovacuoletraffickingpathway)通路、TOR(targetofrapamycin)通路和自噬在应激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白念珠菌中的自噬进行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自噬 Cvt通路 TOR通路 应激刺激 氮饥饿
  • 简介:肝素由于其化学结构的特殊性,时至今日无法人工合成,临床治疗也只能够使用提取来源于猪或牛小肠粘膜的肝素。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肝素原料资源,是全球最大的肝素原料药出口国,但由于技术原因,中国肝素高端市场主要由国外品牌占据。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肝素行业不足,为国内肝素生产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素 低分子质量肝素 现状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