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分类方法,是以概率假设为基础的.假设需要分类的数据遵循某种假设分别,通过这些概率分布以及对观察数据本身进行推理,得出最好的分类结果.本文重点介绍分类模型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常见的几种分类模型.

  • 标签: 贝叶斯 分类模型 统计学
  • 简介:目的:基于大肠杆菌质粒pMMB207,构建氏柯克体穿梭载体,建立氏柯克体转化系统。方法:利用PCR分别扩增eGFP基因、Kan~R抗性基因、氏柯克体组成型表达启动子P311和P1169等4段序列,然后用融合PCR技术将4段序列融合为P311-eGFP-P1169-Kan~R串联序列,经KpnⅠ和XhoⅠ酶切后,连接至经同样双酶切的pMMB207骨架上,构建穿梭载体p207-GK;将穿梭载体电转化至氏柯克体,用ACCM-2培养基进行传代培养或感染BGM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基因的表达,传代至eGFP基因高表达时,用半固体平板培养法克隆分纯氏柯克体转化株。结果:构建了氏柯克体穿梭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的氏柯克体转化株,并完成了克隆分纯。结论:建立了完整的氏柯克体转化系统,为后续用遗传学方法研究氏柯克体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贝氏柯克斯体 Q热 穿梭载体 转化 RSF1010质粒
  • 简介:多子小瓜是引起淡水鱼类小瓜的病原,其预防和控制是目前国内外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系统综述了抗小瓜中草药的特性、作用机制、国内外应用处方及效果,并对未来中草药抗小瓜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 标签: 小瓜虫病 淡水鱼 中草药 研究进展
  • 简介:以树发属(Alectoria)化石为校正点,使用RPB2序列和BEAST分析方法估计梅衣科部分类群的分化时间。梅衣科地衣部分谱系的分化发生在白垩纪、古新世到始新世和渐新世;主要属内辐射则发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延续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估计的主要谱系分化时间与古气候条件及古地质区域分支图相呼应。

  • 标签: 分化时间 梅衣科 树发属化石 RPB2 贝叶斯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L型嗜肺氏杆菌在诊断学及流行学上的意义。方法青霉素液体法诱导,并对嗜肺氏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嗜肺氏杆菌L型具有典型的“煎蛋状”(L型)和“丝状”(F型)菌落,扫描电镜观察,L型菌体呈球状、杆状、长丝状:革兰染色呈阴性、缠绕的长丝体,并具有圆球体及巨型体,细胞壁染色显示细胞壁缺失:对紫外线、新洁尔灭抵抗力较原菌增强5-10倍;自然干燥环境中,原菌2d死亡,而L型可存活12d:能透过0.45lam滤膜;回复的最初几代,其菌体形态较原菌大数倍。结论L型嗜肺氏杆菌在形态学方面有较大变化,对理化因素及外界环境抵抗力增强,有可能透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本研究提示L型嗜肺氏杆菌在该菌诊断学及流行学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L型 嗜肺巴氏杆菌 流行病学 诊断学 诱导 抵抗力
  • 简介:对采自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大孢花(IsariajaponicaYasuda)的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PDA培养基上适宜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谷氨酸,适宜pH为6;在3种供试培养料中只能在配方一(2%葡萄糖,0.1%硫酸镁,0.2%磷酸二氢钾,1.4%琼脂,96%蒸馏水,pH自然,0.3%蛋白胨)中形成子实体.

  • 标签: 大孢虫花 生物学特性 驯化栽培
  • 简介:甘薯小象是莆田市甘薯最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甘薯小象在我市严重发生原因和为害特点,并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生物、药剂防治等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办法,提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 标签: 甘薯小象虫 为害特点 综合治理
  • 简介:针对植物内生真菌体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退化问题,对1株具有产西碱能力的平贝母内生真菌采用在其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平贝母药材的方法进行了复壮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添加量为3%时,其发酵液中西碱产量可达到0.056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1.9%,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 标签: 平贝母 内生真菌 复壮 西贝碱 HPLC-ELSD
  • 简介:净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出的一种环境友好复合型防治瓜类、辣椒、豇豆害虫、害螨与线虫中试药剂。为了进一步科学、合理使用菜净防治瓜类、辣椒、豇豆害虫、害螨与线虫的发生与危害,探讨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以辣椒品种台湾特大黄皮角辣椒为研究对象,就菜净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处理前后辣椒种子发芽率、幼苗长势、移栽后辣椒株高、主茎粗、叶宽、分枝茎长、花蕾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菜净1000倍液、1500倍稀释液不仅对棉铃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植株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菜净500倍液虽然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植株生长畸形。因此,综合考虑经济、高效和简便等因素,菜净1000—1500倍稀释液可广泛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

  • 标签: 菜虫净 辣椒 棉铃虫 防治效果
  • 简介:系统回顾了微孢子起源进化的研究进展及其系统分类现状。近30年来,一些依据SSUrDNA序列、翻译延伸因子1α序列、直系同源蛋白基因树及真菌蛋白质组生命树等的研究支持微孢子起源于原生生物。但同时大量的单基因或多基因系统发育研究又支持微孢子起源于真菌。最近一系列独立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加上在罗兹菌门中发现了介于真菌和微孢子中间类型的近微孢菌属(Paramicrosporidium)、线孢菌属(Mitosporidium)和噬核菌属(Nucleophaga),进一步支持微孢子起源于罗兹菌门的噬核菌属谱系。

  • 标签: 微孢子虫门 进化起源 系统分类 罗兹菌门 滑鞭虫门
  • 简介:目的:观察低剂量敌百对高脂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A组: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加敌百清晨空腹灌胃(18mg·kg^-1·d^-1);B组:单纯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检测喂饲饲料前和喂饲后5周、10周、15周血清PON1、胆碱酯酶(CHE)、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和血糖(GLU);实验第5周、第10周每组处死5只免,第15周处死全部剩余兔,取主动脉全段,苏丹Ⅳ染色,Photoshop系统测定粥样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的百分比;检测肝PON1活性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RR)。结果:喂饲高脂高胆固醇后,A组和B组动物的TC、TG、HDL、LDL、CRP、GLU水平明显增高,但A、B组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血清PON1、肝PON1活性降低,但A组PON1活性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动物主动脉EDRR均降低,A组EDRR降低大于B((P〈0.05);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各组动物主动脉均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A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内膜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敌百加速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ON1活性有关。

  • 标签: 敌百虫 动脉粥样硬化 对氧磷酶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 简介:报道了在辽宁省丹东市白石砬子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2个辽宁省新记录种,即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的下垂虫草(CordycepsnutansPat.)和日本棒束孢(IsariajaponicaYusuda),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

  • 标签: 下垂虫草 日本棒束孢 辽宁省
  • 简介:【背景】蚧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 标签: 蚧虫 检疫 截获 疫情分析
  • 简介:【背景】南亚果实蝇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市发生为害,对瓜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0、14、18、22、26、30、34℃7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南亚果实蝇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历期,并推算出相应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南亚果实蝇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36、2.43、7.64℃,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有效积温分别为20.21、187.69和156.65日度。完成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64℃,有效积温为364.55日度。当温度达到34℃时,卵的发育历期相对延长,而蛹则不能正常发育,无法羽化为成虫。【结论与意义】在10~30℃,南亚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各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26和30℃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短于其他各处理温度的发育历期。该试验结果为了解南亚果实蝇的发育温度极限和进一步开展该害虫的适生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信息,进而为制定该的检疫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南亚果实蝇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 简介:[目的]并蛎蚧属盾蚧科并蛎蚧属,该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极易随水果、苗木、景观花卉植物等寄主传播入境。并蛎蚧分布于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见该的发生报道。2016年5月山西口岸从来自台北的水果释迦上截获了并蛎蚧,为我国大陆首次截获。[方法]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进行种类鉴定,并研究并蛎蚧的生物学、生态学相关资料,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并蛎蚧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中臀叶与第二臀叶愈合中间有腺刺,有第三对臀叶,中臀叶有向内延伸的硬化区。通过风险评估认为,来自我国台湾、日本的并蛎蚧入侵我国大陆的风险较大。并蛎蚧在大陆亚热带地区的定殖和扩散风险很大。[结论]我国大陆地区的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可为并蛎蚧的定殖提供可能的适生条件,各口岸应对进境的并蛎蚧寄主植物加强检验检疫。

  • 标签: 山西口岸 截获 并蛎蚧 台北 释迦
  • 简介:【目的】小瓜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探究小瓜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小瓜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在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的目的。然而,有关茚威在红火蚁巢群内的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对茚威在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的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的死亡率越高,25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ng·头-1处理组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威的传毒,比例为1∶1时,50、100、250、50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的死亡率升高,但在12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在红火蚁工蚁间茚威横向传毒的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的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茚虫威 横向传毒
  • 简介: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稻草为培养料栽培氏菇,对菌丝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同时,在我国传统发酵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将三次发酵法与二次发酵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的氏菇在发菌速度及子实体质量和产量上均优于稻草;培养料经过3次发酵更适宜氏菇生长。经过3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的氏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kg/m^2和27.5%,子实体粗蛋白含量44.89%,可溶性糖含量44.01%,18种氨基酸总量31.70%,明显高于2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及2次、3次发酵的稻草培养料。

  • 标签: 玉米秸秆 稻草 三次发酵法 巴氏菇
  • 简介:文章就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基本应用原理极其所具有的应用特点进行简要阐述,主要针对寄生检测中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做出分析。

  • 标签: 交体检免疫层析技术 寄生虫 检测 特点 应用
  • 简介:以11个转外源基因(Cry1Ac+API-B)系为材料,受体亲本陆地棉品种鄂抗9号为对照,研究其在抗棉铃虫性、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1个转基因系的抗棉铃虫效果明显,达到中抗和高抗水平;转基因系及其受体、转基因系之间在单铃重等10个性状上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和受体亲本相比,各个转基因系变异方向比较一致的性状有:衣指、衣分降低;而株高、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子指、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等性状的变化方向不定。

  • 标签: 棉花 抗虫性 遗传变异 CrylAc+AP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