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关系就医与关系信任是中国医患形成初始信任判断的认知捷径,是中国人以关系为中心的社会生存论在医疗互动场域的一种表现。乡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患初始信任是一种建立在熟人共同体内的关系信任,乡村医疗情境中"医患共同决策"的互动模式、患者较低的风险感知、较小的情绪应激反应均降低了初始信任建立与发展的难度。医患信任危机是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一个缩影,面对传统医患关系中初始信任基础的瓦解,社会转型期制度信任的缺失,有必要引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反思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构建医患信任,使其理论和干预模型更能贴近社会运作的实际。

  • 标签: 关系就医 关系信任 医患初始信任 计算型信任 文化心理学
  • 简介:社会资本缺失是医患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信任指存在于社会资本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的角色认知及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人际互动。角色认知中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因素是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体现在医患关系中,角色特质认知包括医生能力特质和患者个性特征,角色关系认知包括关系横向上的亲疏程度与关系纵向上的阶层高低,这些因素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十分显著。从社会资本理论的个体层次-关系维度,医患关系双方的角色认知与人际互动的一致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而信任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促进医患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资本 角色认知 人际互动 特质认知 关系认知
  • 简介:自编《大学生内-外信任问卷》,考察大学生人际信任半径和信任水平的现状,结果表明:(1)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男生的信任半径大于女生,信任水平低于女生;(3)学生干部的信任半径小于非学生干部,信任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4)大学生信任半径随着消费水平的升高而减小;(5)高年级学生的信任半径大于低年级学生,信任水平却低于低年级学生;(6)信任半径和信任水平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 标签: 信任半径 信任水平 大学生
  • 简介:赛里格曼认为,法律规范和信任是协商调解公民社会内在紧张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表示强制,而信任体现着对他人作为自主个体的自由的承认。信任是个体间交往、团体活动以至公民社会的基础。但公民社会也面临着信任的危机,因为法律等制度性规范越来越多地确定人们的公共生活。重建信任政治的公民社会是新世纪的挑战。

  • 标签: 公民社会 协商调解 承认 公共生活 法律规范 紧张关系
  • 简介:信任在日常生活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研究如果缺失伦理的视角,就等于将信任的生活背景遮蔽了。从信任的发生学角度考察,真正的信任应该是具有伦理性格的。为了确证其伦理蕴涵,首先我们应确证信任是以承认信任是一种德性为基础的;既而我们需要展开关于信任与善和正当的讨论,从而深入挖掘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任。而现实中信任在现代性场域中的“缺席”状态,要求我们对信任的伦理性格予以充分关照,厘清信任的正当性与应当性问题,让信任必然性地要求获得他者的承认和认同,成为人与人交往得以实现的基础。

  • 标签: 信任 德性 正当性 应当性
  • 简介:星期一早上刚到校,办公室来了五六名学生,他们分别是三个宿舍的学生。反映昨天晚上1:30左右,宿舍有十多名学生的衣兜被翻,丢失钱400元,电话卡一张,收录机一台。当时生活指导教师知道后,马上查找,因已半夜,学生在休息,又无线索,没有查到。

  • 标签: 中学 个别谈话 批评教育 班主任 问题学生 教育技巧
  • 简介:信任之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已有研究似乎并未能使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信任本身。通过批判性反思以往经验研究概念化信任的不同进路及其弊端,本文发现信任绝不只是一种基于结果预测、利益计算或理性选择的认知判断现象,而是一种有其认知、情感与行动维度的社会事实,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情感。与此相对应,所谓信任危机的实质也绝不只是人们从理性计算或认知判断而来的普遍的彼此互不放心,而是一种充斥于全社会的存在性焦虑或恐惧。这种焦虑或恐惧的根源,在于不恰当的社会结构安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设计和不友善的社会生存氛围。因此,信任危机的治理,面对的不只是一种"社会病态",更是一个"病态社会"。

  • 标签: 信任 信任危机 社会情感 存在性焦虑 结构性处境
  • 简介:信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有深化和提升的空间。从哲学视角研究信任问题,除了当前的伦理学维度之外,还可以从人学的维度出发围绕利益、自由和责任等范畴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维度研究信任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值得信任的行为和品性,即交往实践中的自由和责任问题。

  • 标签: 信任 哲学视角 自由与责任
  • 简介:社会资本通过包括信任在内的社会要素来决定经济制度与经济结果。信任、规范和网络是构成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虽然社会资本的生产是不平衡的,虽然不平等、歧视和贫穷会抑制社会资本的发展,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自身价值的社会资本是有意义的。

  • 标签: 社会资本 信任 经济制度 发展 不平衡 关键要素
  • 简介:从传统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的证言.以及如何在两位或更多的相对立的专家中确定哪一位专家的证言最可信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一方的观点和批评另一方观点的专家所提供的论证;(2)某一方得到了其他一般认定的专家的认同;(3)对专家们的专长的“元专家”的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的正式证书反映出的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的利益和偏见的证据;(5)专家们的过去“记录”的证据。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对“应用的”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的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的能力:什么类型的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一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的信任之一。

  • 标签: 新手/专家问题 专家/专家问题 专长 证据 认识论
  • 简介:网络信任缺失和信任危机只是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的反映,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扭曲。儒家”诚”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风险和利益的考虑,从人的本质的层面上诠释诚信的意义,对网络行为主体信任的建立仍有重要的普适性。

  • 标签: 儒家 网络信任
  • 简介:潜规则的盛行作为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可能也是造成中国社会信任水平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信任水平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潜规则认同的概念,即人们对所要遵守的潜规则具有某种功能认可和情感接纳倾向,并表现出行为上的遵从,我们推测人们对潜规则的认同可能是导致我国人民社会信任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潜规则 潜规则认同 信任 信任衰落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的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的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的内在根基;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制度等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的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的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的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的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医患双方主要基于协商形式进行资源交换,患方向医方提供物质或精神资源,医方向患方提供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医患间协商过程被简化,双方所默认的协商策略中包含证明自身可被信任的条件,加之交换资源涉及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双方利益若遭受损失,即使能够理性反思协商策略的偏误,也会威胁彼此间的信任状况。另外,医患间存在关系资源的互惠交换形式,用于辅助协商交换过程,以人情作为交换客体,起到约束医患双方行为的作用,并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建立。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社会互动 关系资源
  • 简介:为了验证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其实更符合启发式依赖模型而非情绪(心境)一致性模型,通过三个实验,以控制信任线索和信任博弈等方式,对102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积极情绪不是简单地增加信任,其对信任决策的影响受到信任线索的调节:与中性情绪相比,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显示更多信任;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不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表现更少的信任.(2)实验三证实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作用也受到交往环境的影响.正如启发式依赖模型预测,外群体不值得信任的先验图式,使得被诱发了积极情绪的被试较中性情绪被试更不信任外群体成员.

  • 标签: 积极情绪 信任 启发式依赖模型 情境一致性模型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中,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信任亲近的人,不信任陌生人,即差别信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共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研究通过3个涉及信任游戏的实验来考察共情与差别信任的关系。在实验1中,对虚拟人物表现更高共情水平的被试更少受到关系距离的影响。在实验2、3中,被试的共情水平通过文章、图片记忆任务来操纵,两个实验都发现共情组比控制组表现更低的差别信任。实验结果表明,诱发共情能增强个体对陌生人的信任,进而减少差别信任

  • 标签: 差别信任 共情 关系距离
  • 简介:以往研究指出,人际信任有其家庭根源。本研究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测量子女及其父母的信任水平,考察他们的信任水平的特点及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男生的信任水平稍高于女生,父亲的信任水平高于母亲;(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都不能预测女生的信任水平;但父亲信任水平能线性预测其儿子的信任;母亲与儿子的信任水平则呈倒U型曲线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并揭示了父母角色及子女性别在信任代际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信任在家庭内的传递过程有启发意义。

  • 标签: 信任 代际传递 投资博弈 青少年
  • 简介: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医患角色认同冲突是导致当前医患信任困境的原因之一。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交往领域、医学文化领域、医疗活动领域以及市场关系领域呈现了四种主要的医患角色冲突类型。在角色冲突的作用下,患者更容易在理想与现实医患关系的对比中产生不平等的心理体验,将自身角色地位归于弱势方,导致和谐医患信任关系难以建立。以新的视角重新界定、认识和理解医患关系,树立新型角色规范和角色认同是医患信任建设的核心内容。

  • 标签: 医患信任 角色冲突 角色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