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周恩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学习传承周恩来精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形式。周恩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家价值目标的积极追求者.是社会价值导向的努力推进者,是个人行为准则的模范引领者。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内涵相契合。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上的成因与取向相统一。周恩来精神还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求真务实的培育原则、干部示范的培育重点、说服教育的培育方法等重要方略及样本。

  • 标签: 传承 周恩来精神 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
  • 简介: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需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积累了如何有效学习、自觉运用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即“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离开了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解决了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观 学习型政党
  • 简介: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的分析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法治秩序与德治秩序是两种理想型秩序,分析各自的社会基础、正义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的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喻中在《理论探索》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仰慕秦始皇、追求富国强兵开始,到崇尚商鞅的以法治国,再到暗合于法家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比较深入地受到了传统法家的影响。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甚至在此之前,毛泽东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的革命实践活动。

  • 标签: 先秦法家 毛泽东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理论探索》 1921年
  • 简介:“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命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但“人禽之辨”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由对“血缘关系价值”的自觉,到对“经验理性价值”的自觉,再到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自觉三个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又无不打上了图腾崇拜的烙印。因此,解剖图腾崇拜视域下的人禽关系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儒家“人禽之辨”的内涵及其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人禽之辨 图腾崇拜 卓越(virtue)占卜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传统价值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物道主义价值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立场上的物道存在主义价值。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邓小平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是人民至上。邓小平主张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尊重首创精神、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集体主义。弘扬集体主义价值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注重实效。邓小平提出的“猫”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都提倡注重实效,此外,对领导力、党和国家各种制度、国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界等也提出注重实效的价值判断;四是义利统一。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既不回避人民关于“利”的追求,又坚持社会主义“义”的基本原则,是义利统一价值标准的新提法;五是发展“硬道理”。发展“硬道理”是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邓小平价值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价值体系:人民至上和集体主义价值回答了“为了谁”的首要价值问题;注重实效和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展现了邓小平价值的突出特点;发展‘硬道理’价值则构成了邓小平价值的核心主题。

  • 标签: 邓小平价值观 人民至上 集体主义 注重实效 义利统一 发展“硬道理”
  • 简介:关于亚洲价值的争论不是纯学术之争。亚洲价值不是所有亚洲人和亚洲国家一致认同的价值,而是起源于亚洲的并且可能对亚洲的未来发展有益的价值。亚洲人的需要就是亚洲价值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以国家为本的亚洲价值是否已经完成了由传统身份制国家向现代契约论国家的转变;亚洲价值中,与威权主义的肯定的国家相反相成的,无政府主义的否定的价值的强大作用力,是否被我们认识;在儒家传统伦理所维护的"三纲"秩序被打破以后,我们能否建立不同于"丛林法则"的"园林法则"伦理新秩序。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亚洲价值才能成为亚洲发展的未来价值目标,反之则可能成为亚洲发展的障碍。

  • 标签: 亚洲价值观 国家观 伦理秩序 园林法则
  • 简介: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一章,针对杜林从永恒道德推出永恒真理,又以永恒真理支撑永恒道德谬论作了深刻的、尖锐的批判;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道德。特别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共同道德的存在条件,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真理
  • 简介:长春真人刘渊然是明初重要的道教领袖,辞归南京朝天宫后,坐化于西山道院,后葬于江宁县安德乡园子冈。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发掘一座明代砖室墓,墓室保存完整,出土的墓志确认墓主为刘渊然(图1)。

  • 标签: 真人 长春 祠堂 2010年 雨花台区 南京市
  • 简介:历史进步是青年马克思著作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隐性话语”。少年马克思继承了启蒙思想对进步的推崇。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交往之中,马克思逐渐意识到抽象进步理论的不足之处。随着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走向经济批判,他对历史进步的理解更加辩证透彻,并批判了与抽象进步相伴随的古典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历史进步观 经济批判
  • 简介: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地位、改革的性质、目的、原则、内容及评判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形成了我国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习近平在系统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以及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在改革的历史定位、性质和目的、总体方略、方法原则、评判标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 标签: 习近平 邓小平 改革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中国对价值国际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进行新阶段的中国价值国际传播,从目标维度来看,是中国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际形象,增进国际理解,贡献全球治理智慧;从内容维度来看,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优秀传统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认识;从战略维度来看,需要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营造和谐的传播环境;从策略维度来看,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扩充多元传播主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价值观 国际传播
  • 简介:钟小明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知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且修补了传统知行理论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战争的忽视,强调不能局限于个体的伦理道德立场,应为社会实践开辟道路。他着重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就属于实践。这个涵盖范围就非常之广了,包罗万象,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高度升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实践的鲜明特色。

  • 标签: 知行观 毛泽东 苏区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社会实践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当代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常表现出两种冲突的权威:儒家伦理的权威与国家民族的权威。儒家伦理的权威主张通过保障性手段来实现生活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相对而具体的权威关系。现代国家民族的权威要求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实现主权-国家-民族对行动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抽象而绝对的权威关系。这两种权威造成了普通中国人的权威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也促进了融合的可能。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家民族观 权威认同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到来的'微时代'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形成的重要媒介环境。'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价值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凸显出新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困境。文化、社会、技术、教育等因素叠合交织在一起,影响、塑造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价值教育必须根据新环境的要求,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实现价值教育的创新发展。

  • 标签: 微时代 大学生 价值观
  • 简介:"纲要"课的课程属性,增强授课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些因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纲要"课十分必要。历史观教育与价值教育、近现代两大历史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两对范畴,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教育的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纲要"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纲要"课的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线,贯通"纲要"课的教学体系;二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重点,优化"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三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目标,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纲要”课 历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 象数学 义理学 《御纂周易述义》 纪昀
  • 简介:麦金太尔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金太尔的马克思主义革命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