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之前的关系。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价值取向对社会幸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价值取向 社会幸福感
  • 简介:旨在探讨基于持续幸福理论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标的主观幸福干预方法在国内工作场所中的有效性。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式,将3家企业的140名员工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1个安慰剂控制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持续一周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2周后对被试的主观幸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记录感恩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助人行为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和降低消极情绪。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场所人员的主观幸福

  • 标签: 企业员工 主观幸福感 干预 生活满意度.
  • 简介: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无聊倾向 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简介:以毕生发展为研究视角,调查了3192位不同年龄群体被试,探讨不同年龄群体大五人格与幸福的关系。结果发现:(1)各变量都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相关显著;(2)在不同年龄群体里,神经质和开放性都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且预测值随着年龄而增大,而外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对主观幸福的预测存在年龄差异;(3)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的解释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60岁之后其解释率上升;(4)年龄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 标签: 大五人格 主观幸福感 年龄 毕生发展
  • 简介:对自我构念、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以及主观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275名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独立自我比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的预测作用显著更大;独立自我显著地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互依自我显著地正向预测积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分别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之间起中介作用.

  • 标签: 自我构念 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 关系和谐 中介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的现状及其与自尊、社会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技能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对大学生孤独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但自尊在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之间并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技能、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孤独

  • 标签: 孤独感 自尊社会 技能大学生
  • 简介: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中早期的幸福观念,其与鬼神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祭祀神鬼是中国先民祈福必经的进路,天命信仰与幸福获取合而为一。周人提出以德配天,开始反思祭祀行为与幸福结果的直接对应性。孔子、老子、墨子三家承续西周电神与幸福问题之探讨,分别从道德、哲学、信仰三个不同的维度超越西周的天命幸福论。

  • 标签: 鬼神天命道德 幸福
  • 简介:一德性本身乃是关于德性的理念曼诺说:"男子的德性即在于他有能力治理城邦的事物,管理它们,使朋友获益,使敌人受害。而他自己却能注意免受其害。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女人的德性,那说起来也并不难:她的职责是必须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看管好家中的财物,听从丈夫。如果你想知道,那么除了男性和女性外,还有孩子的德性、老人的德性、自由人的德性和奴隶的德性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德性存在。

  • 标签: 德性 幸福 性存在 自由人 事物 城邦
  • 简介:本文从个人成长及职业经历两个方面进行了自我回顾、认识和剖析,阐述了家庭、生活、学习和社会环境对本人积极、健康、阳光的心理成长和正直、独立、自尊、善解人意的个性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和审视本人研习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努力做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有利条件及努力方向。

  • 标签: 成长报告 幸福 心理咨询师
  • 简介:一、人是高尚和卑微的统一体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高尚的自我,一个是卑微的自我;一个是阳光的自我,一个是阴暗的自我;一个是坚强的自我,一个是脆弱的自我;一个是积极的自我,一个是消极的自我。人的内心的变化是迅速的,从积极的心理状态变为消极的心理状态往往是瞬间的事,即所谓“一念之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社会经历,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习惯、不同的思维品质,对外部事物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不一样的心理活动。两种不同的心理趋向并存于同一个人身上,所以人的心理变化是一种常态。我们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自我调整或同伴疏导,克服消极的心理趋向,发展积极的心理趋向,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敞亮,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让幸福阳光伴随积极的人生。

  • 标签: 教师 积极心态 心理体验 幸福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敬重”和《判断力批判》中的“崇高”,指出它们作为心灵的智性情感,在现象学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在实践范围内的显现。进一步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的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感性一知性二元和解的可能路径。因而“情感”和“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矛盾,重要的在于心灵诸官能的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的智性情感现象的捕捉和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实践可能性。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
  • 简介:第六是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的俗称。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普通人的感官(五)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但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讯息。

  • 标签: 标准名称 感官 当事人 普通人 能力 讯息
  • 简介:情境性启动法是对权力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权力情境性启动的两种启动方法(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进行介绍,接着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启动方法在中文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认为中文材料的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是适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国内权力社会认知研究中启动权力的方法。最后对权力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的研究范式、方法差异和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权力 无意识启动 情境性启动 概念启动 定势启动 内隐社会认知.
  • 简介:巴赫金认为,浪漫主义怪诞中存在恐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怪诞则没有恐怖,即使有也被诙谐所战胜并转化成了欢乐。巴赫金的“怪诞可以无恐怖”观很容易引起质疑,原因有三:一其立论的主要依据《巨人传》及民间狂欢节都蕴含着恐怖;二背反了怪诞只有在恐怖中才能生成的审美经验;三与怪诞必然包含恐怖的西方美学史共识相左。

  • 标签: 巴赫金 怪诞 无恐怖感 质疑
  • 简介: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易学思想是以“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的,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通之理中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的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通之理的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的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中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 简介:本研究将权力作为影响个体暴力态度的情境变量,通过权力的启动来考察被试暴力态度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进行权力启动后,被试的内隐暴力态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受到高权力启动的被试与受到低权力启动和控制组的被试相比,对暴力的内隐态度趋于积极;但权力的启动没有影响被试对待暴力的外显态度。研究结果可以反映出权力与暴力态度之间存在自动化的认知联结,权力的激活削弱了将暴力与消极现象相联结的反应。

  • 标签: 权力感 暴力态度 内隐认知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现状及其依恋方式与孤独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成人依恋自陈量表与孤独(UCLA)量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偏中高孤独水平占72.3%,依恋类型与孤独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多以惧怕型依恋为主,依恋类型和孤独密切相关。

  • 标签: 大学生 依恋类型 孤独感 相关
  • 简介: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的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的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的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的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的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的,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的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的能量而引爆的。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的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的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知识建制,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不仅是非历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价值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社会事实这一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体现出理论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定位。对价值问题的任何回避或拒斥,都只能使社会科学自身陷入困境。

  • 标签: 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 价值中立 解放
  • 简介:马克思的和谐观是自由与秩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呈现为从和谐到斗争再到和谐的历史辩证法,并且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为现实基础。原始共同体是无个体独立自由的整体内部和谐。阶级社会中自由与秩序并存,和谐与冲突相伴。资本主义关系在单纯流通即交换价值领域确实是自由、平等、和谐的,但深入到价值形成即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劳动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根本对立。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建立在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 和谐社会 历史辩证法 劳动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