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正>首都序驯乎,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批参,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

  • 标签: 说文解字 司马光 太玄 高诱注 扬雄 相互作用
  • 简介: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否定有意志的

  • 标签: 自然造化 玄真子 道法自然 拟人化 重玄 真玄
  • 简介:文章从本传、地方志资料研究和遗址考察等方面,考证东汉著名经学家郑“客耕东莱”的时间为公元167—184年,具体地点为东莱郡昌阳县(今文登市)长学山。

  • 标签: 郑玄 客耕东莱 长学山
  • 简介:死亡,是哲学与宗教产生的重要根源。唐初道士成英通过对先秦道家死亡智慧的自觉回归,指出人类自我死亡具有必然性和本然性,并在生存是牢狱、死亡是解脱思想的指引下,要求人们安生顺死以尽天命。

  • 标签: 成玄英 死亡思想 道士 道家
  • 简介: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 标签: 郑玄 转纬为说 谶纬 党锢之祸
  • 简介:道绰(562-654)所著《安乐集》究竟是一部具有怎样性格的著作,一言难以蔽之。然而从它力劝地处山西偏僻地区的广大农民信仰往生净土来看,无疑它是一部与《观无量寿经》念佛往生有关的著作,其起始部分即已表明:

  • 标签: 净土教 玄中寺 释道 著作 往生 性格
  •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 标签: 周易 诗经 郑笺
  • 简介:在江苏省江阴市利港苍墩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宝刹——苍山古寺。寺内有三百多年的杏树,两百多年的雪松,如今仍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近几年,这座原本沉寂千年的寺院因一位“爱下厨的方丈”而走红。有媒体这样解读:“一座古韵传承的江南丛林,一片自给自足的蔬果菜园,一条只吃素不吃荤的小狗,一位烧得一手好菜的方丈,就是苍山古寺的魅力密码。”

  • 标签: 修行 至善 法师 法利 自给自足 江阴市
  • 简介: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的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的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的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的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的存在和转化依乎理,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的,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原初的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王弼的注本中那样.……王弼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王弼来说,理超越事物,郭认为理内在于事物”.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的玄学家王弼和郭象关于"理"的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

  • 标签: 王弼 郭象 《庄子》 事物 陈荣捷 启发性
  • 简介:本嵩《通记》是宋代有关《法界观门》的重要注疏,其影响曾波及宋、金、西夏和日韩,是华严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该书未收入各种大藏经,自近代以来被视为佚书.日本立正大学发现并公布的明代刻本为研究该书提供了契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全面开展有关该书的思想内容研究之前,本文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研究,介绍了《通记》的版本和发现经过;重点考察了唐宋两代《法界观门》疏注家的行历和作品,以便分析《通记》的历史地位;通过序、跋和同时代人的相关记述,考察了著者本嵩的生平事迹.

  • 标签: 本嵩 通玄记 法界观门 华严 日藏佛教典籍
  • 简介:<正>《管子》一书中有《幼官》和《幼官图》两篇。这两篇的题目,经学者考证,原先应作《宫》和《宫图》,现已成为定论,但它们的内容到底是讲什么,这在很长时间里却一直是个谜。1980年,我在一本研究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小书中曾对这两篇的图式结构和读图顺序试作复原。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认:《宫图》所记乃是布图顺序,即从西开始,然后到

  • 标签: 二十四节气 玄宫 管子 十月历 吕氏春秋 时令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现存唐代墓志的有关开科,分析说明了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情况。“与生俱来,利根早植”、“偏丧亲偶,归心佛来”、“看政红尘,虔心内释”、“追求彼岸,诚于释教”等,是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缘由,也是其之所以世俗化的前提。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主体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其内容具有兼容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儒、释、道交相崇信;信仰的方式也具有随俗性,多为捐身、行香、持戒、诵光、念经、写经、造像等。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客观原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正在趋于完成。

  • 标签: 佛教信仰 千唐志斋 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唐墓志 佛教传入
  • 简介:赜禅师在早期禅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续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佛教史籍里,却记载不详.对敦煌写本P.3294与S.2054号残卷的缀合,斟补出了比较完整的赜禅师传记及其禅学思想史料,从中可以窥见其生平事迹及其禅学思想的全豹.

  • 标签: 玄赜禅师 楞伽师资纪 敦煌写本
  • 简介:临济宗在禅门五家宗派中,势头最强劲,法脉最久远。自从义禅师(787-866)于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开创此派后,临济禅门龙象辈出,门叶繁荣。至宋代复发出黄龙、杨歧二支,此二支于宋代法流尤盛,并流布日本,自宋至清,代有高僧。禅门五家中,除临济以外,其它宗派尽管盛极一时,然终究数代而亡。

  • 标签: 临济宗 思维方式 佛教 义玄禅法
  • 简介:易学是成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成玄英 庄子疏 重玄学 易学
  • 简介:李通的三圣圆融一般是指文殊、普贤、佛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不可分割;从整个《新华严经论》看来,三圣圆融是一种表法,其所表示的佛法具有灵活性,即不只是用来说明三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圆融的思想所表示的种种佛法都是心的体现,即法不自生,因心而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本文认为,李通的三圣圆融思想的实质是心的圆融。

  • 标签: 李通玄 三圣圆融思想 佛教文化 心性论
  • 简介:李通是唐代华严一大家。关于他的生平与事迹,一直是学术界值得清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李通的籍贯、著作与安葬处作了讨论,认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通是太原人。他的著作除了著名的《华严新论》之外,还有一些序跋中所提到一些书名可以考虑。其安葬处除了寿阳之外,在盂县也有灵骨安葬处。

  • 标签: 李通玄 籍贯 华严著作 孟县灵骨
  • 简介:肇始于两晋、兴盛于唐朝的重玄学,到宋代仍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产生影响。其承上启下者,便是陈抟学派。陈抟学派承接唐代道家之风,以重为宗阐发《易》、《老》、《庄》,在学术大旨上突出儒道之间的互相融合以及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从而使宋代道教思想学术能够摆脱符策小数的束缚,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与生命活力。

  • 标签: 学派 陈抟 承上启下 心性理论 思想学术 生命活力
  • 简介:唐皇室子、太原人李通大居士(635—730),留情《易》道,倾注《华严》,由五台山大华严寺转而隐于寿阳方山寺造论,其40卷《新华严经论》,成为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被后人编在一起的《华严经合论》也流布较广,在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长期受到人们赞颂,现辑录部分如下:

  • 标签: 学者 佛教理论 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 《易》 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