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阳光明媚,山路清幽,大师带着心爱的小沙弥下山化缘。二人路过一片野果林,小沙弥摘了许多以备解渴之用。不想,山林里窜出一伙强盗,拦住了二人的去路索要钱物,小沙弥急忙辩解是出家之人,下山化缘,身无分文。强盗见没有财物可劫,便将小沙弥摘下的野果全部抢走,消失在山林中。

  • 标签: 强盗 山林 财物
  • 简介:若把善恶视为完全主观的评价,将退回到善恶完全相对的立场,也就无所谓善恶。而以上下来理解善恶,以大地为参照,由现实生活提供坐标,则善恶不只相对待。向善成就事物之本性,赋予生活以意义。仅仅从形式上探讨善恶并不能回答实质上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仍然纠缠着我们。

  • 标签: 善恶 向善 善好 意义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把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与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 标签: 康德伦理学 抑恶
  • 简介:本文将借鉴康德哲学的资源来重新思考自由与的问题。之所以以康德为中心,主要是因为康德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诉求,如在凯克斯看来,"自由主义归属给个人的核心重要性通过康德所表达的自主观念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在另一方面,康德与自由主义在诸如自主这样的基本概念层面并不完全相同,而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也许能为容纳这些基本价值提供另一种可能的空间。

  • 标签: 自由 善人
  • 简介:佛陀不希望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佛陀告诉天藏大梵天说。

  • 标签: 佛陀 口业 佛教 佛宝
  • 简介:  阅读中出现美丑不辨、美丑颠倒(互易)的现象,表明学生缺"钙"--缺乏对审美范畴之一"丑"的感悟与判断能力.丑有着无可代替的审美价值,加强对语文阅读中丑作用的认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丑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 标签: 中审丑 阅读中
  • 简介:“过()”思想是刘宗周《人谱》核心话题之一。《人谱》将人的“过()”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的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人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的“过()”的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的客观性和常在性,是对人性本质的理性把握。

  • 标签: 《人谱》 “过” 迁善改过“本心”
  • 简介:的问题是哲学上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犹太一基督教哲学背景下讨论此问题。首先对的问题作精确的哲学表述,介绍矛盾版本的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自由意志辩护。对于证据或归纳版本的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怀士察(StephenWykstra)所提出的Noseeum论证,说明无法否定证据的背后有可能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犹太一基督教传统的类比神正论,并说明接受这种神正论的局限。本文的结论是,就哲学论证而言,两种版本的的问题都可以在犹太一基督教信仰内部得到消解。

  • 标签: 自由意志辩护 神正论 犹太教 基督教
  • 简介: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类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 标签: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伦理全球化 全球伦理 生态伦理
  • 简介:<正>钱钢同志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突然强加给人间的那幕悲剧,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毁灭性灾难面前的那种临危不俱、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拼搏场面,从而揭示出抢险救灾生力军——解放军战士以及那些幸存的人们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作者还真实地披露了在一片废墟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丑恶事情——抢劫

  • 标签: 唐山大地震 善与恶 战士 废墟 犯罪人群 恶事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的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的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说良知的说法。同时,阳明的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的意义。从对“”的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的来源是外在的、后天的。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的障蔽;于是,便成为自身的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的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的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的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丑在美学和艺术审美标准里被认定为是美的对立面。随着时代变更,美丑的定义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王镛书风的“大、野、率、古、拙”,是“变异、丑拙”的审美趣味,是隶属于审美中的“丑”领域。其书法当中所蕴含的丑意识,一方面拓宽了书法的审美领域,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当代书法氛围内某些书画家与受众盲目走捷径、思想肤浅和低俗的趣味。因此,书法家与受众需要正确看待王镛书法中的丑意识,明辨其审美价值。

  • 标签: 王镛 书法 审丑意识
  • 简介:"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的问题。"道德人"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的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人"的元问题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人"何以为"道德人"之根本所在。在当代,人的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人"评判的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的"主体间"论。

  • 标签: 道德人 元问题 人的价值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提供合理依据。

  • 标签: 良知 道德能力 为善去恶
  • 简介: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的"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的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的历史哲学受到的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的。康德的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的兴趣而对其进行的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的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的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以法权和道德为目的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的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的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影视美学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说从前充当的是影视艺术的仲裁者和立法者,那么,现在它已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承认影视多元并存的合理性,仅仅作为不同影视审美观念之间的阐释者和调解者.在审美与丑关系上,后现代影视美学也表现出这种学理趋向.

  • 标签: 中国后现代 再现中国 后现代性
  • 简介: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怎样发展学生的辩式思维,'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教育中如果重视发展学生的辩式思维,可以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记忆和复制的过程。辩式思维能力不同于分析性推理(analyticreasoning)能力。辩式思维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指挥棒,我们需要开发辩式思维能力测试,考查一个人能否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否理解决策者对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而是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辩式思维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形式逻辑和分析性推理,那么,东方文化的突出优势则表现为非形式逻辑和辩式思维。对东方文化中辩式思维的再发现,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不仅局限于中华文化的重建,而且可能拓宽人类的未来发展道路,增大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 标签: 审辩式思维 心理测量 考试
  • 简介: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神学家[1]保罗·蒂利希(PaulTillich,1886-1965,也译作田立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卷本共五部的《系统神学》因其庞大辉煌的体系曾被比作是像严丝合缝的金字塔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教义神学中的主题——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罪论、教会论和终末论的思想。其中,在对罪的阐述中使用'疏离'或'异化'、'恶魔性的力量'等来描述人类的困境,虽然与圣经和传统教义的表述不同,但对我们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来

  • 标签: 女性主义神学 存在主义神学 恶纠缠
  • 简介: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开启了本民族思想意识的文化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全书》所记载的希伯来民族的创世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的胁迫是希腊神话和《旧约》中的主旋律,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善的引导是华夏创世神话的主旋律,也是东方文化重人道、轻神道的思想传统。重人道或重神道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本源性差异,也是东西方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所创造的辉煌的思想根源。东西方只有在文化融合中共同面向生态文明,不断取长补短,克服各种弊端,才能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 标签: 善的引导 恶的胁迫 人道 神道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