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纵观中国历史,道教文化与书画艺术密不可分。道教文化把“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基础。注重尊崇人的自然天性,很容易使艺术创作的主体升华到自由无碍、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激发艺术家们在“乘物以游心”中获得极其广阔的艺术想象力。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与他信奉天师道,书、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筹备工作 画院 家书 道教文化 艺术想象力
  • 简介: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获得了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常的小城镇的四口之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对六七十年代强权的批判,以及对改革开放初期民众精神生活匮乏的担忧和些许的人性关怀。实际上这部作品对六七十年代的批判、具有多样语言特征、隐藏着人性光辉这几点都不是余华写作的最终目的,作者使用荒诞的手法再现历史是为了警醒世人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重蹈覆辙。总之,余华"为了真实"而写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 标签: 《兄弟》 语言特征 批判 改革开放
  • 简介:恩格斯未完成的小册子《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在已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各版本中的收录编排方案差别较大。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编辑研究成果,参考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藏的有关档案资料,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可以尝试对小册子的创作过程进行重构。本文还介绍了《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尚未译成中文的两篇笔记和一份摘录的内容,分析了小册子各手稿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为小册子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中的收录和编排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 创作史研究 文本编排
  • 简介:[受访者简介]张钟朴,男,1930年生于河北青县,先后就读于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和北京一中,1950年进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语和政治经济学,1953年8月分配至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主要工作领域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翻译和研究。先后参加或主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文第二版中的《资本论》及其手稿诸多卷次的翻译,发表《资本论》研究,特别

  • 标签: 《资本论》 创作史 现实意义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晚年为《资本论》第2册所写手稿的总体情况,以及恩格斯在这些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发表《资本论》第2卷的经过。除了写于1865年上半年的第1稿,第2卷手稿的写作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67—1870年,马克思在此期间共为第2册写下10份手稿;在1870-1882年的第二个时期,马克思共写了6份和第2册有关的手稿。恩格斯在编辑时尽量采用较新的文稿,严格进行文稿的选择,保留了马克思设想的结构,适当地加上了标题,区分了一些重要概念。特别是第3篇的编辑,恩格斯的概括和提炼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 标签: 《资本论》第2卷 手稿 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