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  阅读中出现美丑不辨、美丑颠倒(互易)的现象,表明学生缺"钙"--缺乏对审美范畴之一"丑"的感悟与判断能力.丑有着无可代替的审美价值,加强对语文阅读中丑作用的认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丑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 标签: 中审丑 阅读中
  • 简介:津浦县旧镇岩仔顶.又称紫薇山。宋元时有紫薇寺,明中期毗邻佛寺建书院.培养学者.据县志及石磷记载:在此读书中科甲有17人:林功懋、林策、林一新、林士章、林士宏、林汝昭、林一初、林一阳、林成纲、林楚、林士旗、林茂桂、蔡时鼎、刘霖及广东潮汕士子黄琮、黄文炳、张凤翼、张呜悟。魁星炫耀,誉满闽粤。紫薇学府以明嘉靖年林士章殿试探花及第为最,占尽风流。

  • 标签: 读书 文昌宫 紫薇 书院
  • 简介: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类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 标签: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伦理全球化 全球伦理 生态伦理
  • 简介:丑在美学和艺术审美标准里被认定为是美的对立面。随着时代变更,美丑的定义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王镛书风的“大、野、率、古、拙”,是“变异、丑拙”的审美趣味,是隶属于审美中的“丑”领域。其书法当中所蕴含的丑意识,一方面拓宽了书法的审美领域,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当代书法氛围内某些书画家与受众盲目走捷径、思想肤浅和低俗的趣味。因此,书法家与受众需要正确看待王镛书法中的丑意识,明辨其审美价值。

  • 标签: 王镛 书法 审丑意识
  • 简介:阿拉伯文玛()一词,在《古兰经》中以单数形式合计出现50次,包括单数主格、单数宾格、单数属格三种形式。其中,单数主格形式出现12次,单数宾格形式出现15次,单数属格形式出现23次。囿于篇幅,本文仅限于讨论在《古兰经》中玛一词的单数主格形式与单数宾格形式的具体含义。

  • 标签: 《古兰经》 乌玛 泰伯里 马坚 民族
  • 简介:"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的问题。"道德人"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的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人"的元问题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人"何以为"道德人"之根本所在。在当代,人的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人"评判的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的"主体间"论。

  • 标签: 道德人 元问题 人的价值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影视美学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说从前充当的是影视艺术的仲裁者和立法者,那么,现在它已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承认影视多元并存的合理性,仅仅作为不同影视审美观念之间的阐释者和调解者.在审美与丑关系上,后现代影视美学也表现出这种学理趋向.

  • 标签: 中国后现代 再现中国 后现代性
  • 简介: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怎样发展学生的辩式思维,'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教育中如果重视发展学生的辩式思维,可以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记忆和复制的过程。辩式思维能力不同于分析性推理(analyticreasoning)能力。辩式思维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指挥棒,我们需要开发辩式思维能力测试,考查一个人能否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否理解决策者对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而是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辩式思维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形式逻辑和分析性推理,那么,东方文化的突出优势则表现为非形式逻辑和辩式思维。对东方文化中辩式思维的再发现,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不仅局限于中华文化的重建,而且可能拓宽人类的未来发展道路,增大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 标签: 审辩式思维 心理测量 考试
  • 简介:《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上农》篇集中论述了先秦农家的重农治国主张,《任地》《辩土》《时》-篇主要总结了先秦农业生产经验。对《任地》《辩土》《时》三篇的内容体系问题农史学界有争议。本文认为《任地》《辩土》《时》三篇既不像夏纬瑛所说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像许富宏所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 标签: 《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 农家
  • 简介:·金德霍伊泽尔(UrsKindhauser)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1982—1987年间分别出任联邦高等法院刑事审判庭大法官职务和联邦高等检察院独立检察官职务,1987年任弗莱堡大学法哲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罗斯托克法学院首席院长。自1995年起任波恩大学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现为波恩大学法律—国家学学院的首席院长,兼任刑事诉讼法学所、法哲学所所长。自1980年以来先后以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学术专著《故意行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刑法当中对行为的理解》和学术论文《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产生重大影响,预见性地提出社会的危险因素是人类自身,并且提出要对恐怖主义实施提前预防。他的著述在关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3月18日,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薛晓源先生与波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国良先生联合采访了·金德霍伊泽尔教授,宾主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学术对话,现将录音整理发表,以飨读者。教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此次采访的主题是:在法治时代如何规避和化解危险与风险。我们知道1986年前苏联爆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举世震惊;同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教授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他又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巨大的反响。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一个法治普适的时代,作为一个著名的法学家,从法学的角度您是如何理解风险与危险的?

  • 标签: 乌·金德霍伊泽尔 德国 社会生活 心理活动 自我认知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