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罗嗣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民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和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作为近代以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一生对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有过许多思考。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要占个半壁的地位”。

  • 标签: 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现代化 精神支撑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全球化潮流、全球发展风险、国际新秩序构建等视角提出的新理念,也是走向世界过程中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的典型体现,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还具有深邃的伦理意蕴。它体现了资本逻辑全球化过程中对发展正义的追寻,凸显了多元文明场域中共同价值的守护,彰显了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的责任和道义担当。从伦理视角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有助于展现其价值理性和实践诉求。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伦理维度 共生共存
  • 简介: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有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从逻辑起点上看与形成时的文化境遇有着深度关联,从逻辑进路上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从逻辑归属上看内蕴着丰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共同富裕 传统文化
  • 简介:入佛“知”是指我们作为在家人要进入佛门、要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知道的件事情。它是我们学佛的基础。

  • 标签: 知止 学佛 修行
  • 简介:马基雅利从现实的政治生活出发,深刻洞察到政治事件中的主客分殊、政治情境的生成流变、政治行动的复杂多变,描述了政治行动中善性与恶行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具体考察马基雅利的政治德性条目,并以仁慈与残酷这一对具体德性范畴为例,揭示马基雅利善恶观的德性效果论实质,并对其善恶观进行评析。

  • 标签: 马基雅维利 善恶辩证法 德性 仁慈 残酷
  • 简介:张全景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 标签: 三线建设 毛泽东 西部地区经济 社会主义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建设
  • 简介:道德自信是人们在其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肯定、价值抉断并准备身体力行的行为状态,是信仰层面的坚定、判断层面的坚持、行为层面的坚守。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走向,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性标志,是文化的内核。道德自信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制度性障碍是当前提高道德自信必须扫除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自信 困境
  • 简介: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形成了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的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王宗峰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倡导的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通常被整合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被尊为当代中国文艺“二为”方针的缘起;然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共识却忽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为”观念,即“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人服务”。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服务对象 最大多数人 社会科学
  • 简介: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并且党的建设成败决定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成败。

  • 标签: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
  • 简介:佛教认为:“信”是一种善的心理作用,在论典中称为“信心所”。“信”的基本特性是一种澄净、清净的心理状态。本文在分析“信”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信的要素——信忍(认可)、信乐(爱乐)、信欲(愿欲)。本文认为,“信”的要素分别对应于心理活动的个层面:认知、情感、意志,“信”是与心理活动中的知、情、意密切相关的。“信”的这个要素是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准确理解“信”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佛教“信心所”的关键所在,而且对于佛法修学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信忍 信乐 信欲
  • 简介:建国后,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思考与探索。在"战略"维度上,毛泽东把"强军"作为国家大事来抓,凝聚全国共识,建成了一支以海陆空军为主体的诸兵种合成军队;在"武器"维度上,毛泽东领导中国军队实现武器装备的"中国造",取得"两弹一星"的尖端技术;在"人"的维度上,通过文化教育运动和"五统四性"的制度建设,夯实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毛泽东探索新中国"强军梦"的政治智慧,对当前的军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毛泽东 强军梦 军队建设
  • 简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应该爱国爱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人施与慈悲和爱心,坚持团结进步、和平宽容,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和宗教暴力,防范邪教蔓延,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

  • 标签: 统战工作会议 社会相 中国梦 时代化 基本教义 超越资本主义
  • 简介:宗教心理测量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石,它在英美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英美传统中这样的宗教测量其背后有着研究者无意识的前提假设,有英美对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追求。本文是对英美各类宗教心理测量方式和理论的尝试性归类,以每一种测量理论形成的思路为起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即每一种理论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本文提出,在我们应用和研究这些理论时,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建立时预先所含的假设,能够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应用范围。

  • 标签: 宗教测量 实证研究工具 量表编制
  • 简介:前言基督教中国化最早由张志刚、卓新平等学者提出,([1])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和支持。[2]2015年5月18-2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宗教要坚定地走中国化的道路。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国宗教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一锤定音。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多次指出中国的宗教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这就说明坚持'中国化'是新时期中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正确道路,也是中国宗教界自身努力的方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是宗教工作的方向标。

  • 标签: 中国化思考 基督教中国化 思考维度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还原引向了绝对的(被)给予性,但胡塞尔的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的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的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的第个还原的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的也非存在论的,而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的现象以现象学上的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