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对戈壁表面砾石粒径的研究,可帮助了解戈壁特征,分析戈壁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认识沙粒迁移、沙漠扩展以及指导防沙工程。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分析噶顺戈壁洪积扇21个样点砾石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受洪水、重力与风蚀等作用的影响,戈壁地表砾石均以中砾为主(66.35%~95.04%)。海拔最高处以石质为主(85.54%),平均粒径值为-9.09(545.2mm)。砾石质量分数呈现出随海拔增加,中砾质量分数降低,而粗砾质量分数升高的趋势。2)粒度特征为:平均粒径值变化范围为-9.09(545.2mm)~-6.15(153.9mm);除样点12为分选中等外,其余样点的均处于分选较好以上水平(0.28~0.53);偏度以负偏为主导(80.95%),地表以细砾和中砾等细粒径砾石为主;峰度中,宽平和很宽平占整体的57.14%,中等占23.81%,尖窄和极尖窄占19.05%,显示砾石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不同位置的砾石,具有微弱的地表过程差异性。3)分选系数与平均粒径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偏度与平均粒径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物源的岩性及戈壁发育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标签: 噶顺戈壁 洪积扇 砾石 粒度分析
  • 简介:为探究辽东山区冰缘地貌表层土壤的质地特征及侵蚀强度,对48个典型冰缘地貌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级配良好,且径级跨度较大,质地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粉砂其次,偶见砂质粉砂。土壤粒度整体较细(粒度参数平均粒径Mz的值约6.45),分选差(标准偏差σI约1.89),以正偏居多(约占58%),峰态多为很窄峰(约占83%);粒度频率分布包括单峰(25%)、双峰(50%)和多峰(25%);结合萨胡判据和南北坡土壤粒度不对称等特征,初步推测早期土壤沉积组分来自近源浅表风化和远源风成沉降,其混合组分经冰缘流水搬运改造后形成土壤沉积。根据分维值(约2.28)、级配比例及敏感组分的提取可知,沉积水动力不强,地表植被覆盖越优良,对流水侵蚀能力的消耗和抑制则越显著。供试样品的粒度特征反映流水侵蚀强度不大,植被覆盖发挥了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

  • 标签: 冰缘地貌 土壤 粒度 萨胡判别 分维值 环境敏感组分
  • 简介:该文利用Fragstats和ArcGIS计算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景观粒度下森林景观异质性指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苗二河流域有林地和非林地景观为优势地类,分布比较广泛;无立木林地面积小,分布比较集中;其它地类景观为劣势地类;2)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景观中斑块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边缘曲折迂回程度较高。该指数同时反映出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聚集和离散程度,表明随着景观粒度增加,斑块呈现聚集状态;3)随着景观粒度的增加,平均分维数整体趋近于1,苗二河流域斑块形状周长较简单,趋于正方形等简单形状;4)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聚合度指数不断下降,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通过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粒度景观异质性分析,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提供指导。

  • 标签: 粒度变化 苗二河流域 森林景观 景观异质性
  • 简介:金沙江上游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演化相对复杂。为研究堰塞湖溃坝后堆积物的来源与坝体物质、沉积环境的关系,以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粒度筛分试验,对雪隆囊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进行测试,并分别对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上、中、下游3段的粒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溃坝堆积体的上游到下游,粒度分布曲线分别为单峰、多峰、双峰;上游粒度组成主要以砾石为主,中游和下游主要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粒度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明显的细化趋势,平均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整体上较差和差。以上这些特点综合反映出溃坝堆积体的上游段到下游段的水动力条件在逐渐减弱,其中堆积体上游段砾石部分来自坝体物质,而中、下游段细粒部分既可能来自坝体,又可能来自堰塞湖溃坝前的上游湖相沉积层。

  • 标签: 雪隆囊 古滑坡 堆积物 粒度特征 金沙江
  • 简介:传统的城市树木特征提取方法通常为实地调查法,耗时耗力且成本高。采用车载移动激光扫描系统,可获取三维地理坐标与高密度、高精度的点云。利用移动激光扫描系统MLS可以对城市树木进行提取。工作流程由三部分组成。先进行地面点的去除处理,再通过欧氏距离聚类对地物进行分类,最后利用归一化分割提取树木。结果表明,城市公路的树木提取率可达90%,表明该方法实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移动激光扫描 林木提取 欧氏聚类
  • 简介: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法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的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 标签: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