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弓形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其病原体为刚地弓形。全球分布以气候炎热、多雨国家最为常见。饮食习惯亦影响感染率,在法国,50%。70%的人群弓形血清反应阳性;英国人群中20%阳性。感染率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无性别差异。

  • 标签: 弓形体病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刚地弓形体 全球分布 饮食习惯 血清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收集我院62例诊断为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炎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思路。结果我院艾滋合并弓形脑炎的发病人数是艾滋病患者的2.6%;使用弓形虫抗体检测发现为阳性的患者共有18例;使用颅脑CT或MRI诊断阳性率为100%;确定诊断后共有1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1%。结论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炎的发病率并不低,诊断较为困难,辅助检查中弓形虫抗体检测阳性率较低,颅脑CT或MRI的价值更大,发病后患者容易死亡,需在诊断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艾滋病 弓形体脑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正>弓形是全球分布的人畜共患疾病,是由于弓形原虫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的寄生虫,人类普遍易感,世界各地人群感染率平均为25~50%,我国人群感染率平均为4~9%,为引起重视,复习文献,就其临床问题综述如下。一、发病机理弓形虫以经口感染为主,动物之间互相捕食和人吃了未经煮熟的肉类为感染的主要不

  • 标签: 弓形虫感染 弓形虫病 人群感染 速殖子 弓形体原虫 人畜共患疾病
  • 简介:摘要弓形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欧、美、日等国高发病症。近年来,该病的免疫预防和治疗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其概况进行总结。

  • 标签: 弓形虫 流行病学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弓形TOX),单纯疱疹病毒(HSV)对围产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致畸作用。方法:对128例孕25-41周围产期死胎,死产,早产胎儿采用尸体解决观察各脏器发育以及感染所致畸形改变。PCR检测CMV,TOX,HSV三种病原体在肺,肝、肾,脾,脑,胎盘、肠脏器感染发生率。结果:CMV感染56.25%(72/128),弓形13.28%(17/128),单纯疱疹病毒12.50%(16/128),CMV与TOX共同感染8.59%(11/128),CMV与HSV共同感染3.91%(5/128),TOX与HSV共同感染1.56%(2/128),CMV与TOX,HSV共届感染2.34%(3/128),128例尸体解决中发现畸形27例占尸体解剖总数21.09%,对照组100例胎盘三种病原体检测阴性,结论:CMV是死胎,先天畸形的主要致病病原体,并且感染为多器官性,HSV也表现出多脏器感染,是造成胎儿死亡的原因之一,TOX主要感染胎盘和脑。

  • 标签: 围产期 巨细胞病毒 弓形体 单纯疱疹病毒 感染 死胎
  • 作者: 王延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卫生监督所黑龙江牡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6期
  • 机构: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它的病原体是一种球虫,该病属于寄生虫病的范畴。弓形虫病在我国发现较晚,1955年福建首次从猫、兔、猪和豚鼠等动物分离成功,并分别于1957年和1959年正式报道。1964年在江西发现我国第一个病例,同年福建也发现一例。但由于当时未引起重视,且缺乏诊断手段,发现的病例又不多,而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70年代后期,因猪弓形虫病大流行,而引起兽医部门的重视,掀起研究家畜弓形虫病的热潮。到80年代,卫生部门也开展了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基本上掌握了我国弓形虫病的流行特征。由于新技术的采用以及诊断试剂的供应,发现的病例也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医疗部门的介人,出现了以临床为中心的又一个研究热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弓形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在准备妊娠前、孕早、中、晚期分别检测弓形虫IgM,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 标签: 妊娠合并弓形虫病 治疗
  • 简介:摘要弓形是一种鼠弓形虫引起的动物源性疾病,许多哺乳类动物和一些鸟类是该病的传染源。猫为主要宿主,感染的猫粪内存有大量的弓形虫卵,是人兽畜间相互传播的重要传染源;此外,食用生肉、生乳、生菜或与动物密切接触,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染该疾病。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感染率不同,成年人弓形虫平均感染率为25%~50%,最高感染率可达80%以上,我国成年人弓形虫感染率为5%~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先天性弓形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螺旋霉素毒性小,适用于先天性弓形。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二者合用是目前治疗本最常用的方法,可抑制弓形虫滋养体的繁殖,在急性期治疗颇见疗效。

  • 标签: 弓形虫病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合并结核弓形虫体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临床治疗艾滋合并症的观察治疗。结果9例艾滋合并结核及弓形虫体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结核治疗(联合正规化疗方案),并给予抗弓形虫体及抗病毒治疗,2例死于治疗过程中。在存活的7例中完成一年正规治疗结核与弓形虫体全部消失,只有1例。3例涂阳患者治疗三个月后阴转,但七个月中断结核治疗,TO治愈而结核未愈。另3例涂阴患者在治疗六个半月后中断治疗,TO治愈。以上7例艾滋病患者均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艾滋在CD4+T淋巴细胞少于200个/ul时,时常并发结核及弓形虫体,正确及时的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结核病 弓形虫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2例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32例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中,头痛28例(87.5%),呕吐22例(68.8%),抽搐3例(9.4%),肢体瘫痪9例(28.1%),言语障碍2例(6.3%),发热24例(75%),咳嗽、咳痰5例(15.6%),消瘦25例(78.1%),腹泻3例(9.4%),淋巴结肿大16例(50%),巴氏征阳性13例(41%)。头部影像学表现头颅CT或MRI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阴影,增强可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病灶周围水肿带。血清学示弓形虫IgG抗体阳性4例(12.5%),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32例(100%),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个∕微升26例(81.3%)。白细胞计数升高24例(75%)。32例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好转出院27例(84.4%),病情无好转或恶化5例(15.6%),死亡3例(9.4%)。结论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个∕微升的艾滋病患者,应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口服防治,当临床疑诊或诊断为艾滋合并弓形虫脑,可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克林霉素抗弓形虫治疗,并尽快给予HAART抗病毒治疗,以尽量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弓形虫脑病
  • 简介:患者,女,38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痰3月余入院.胸片检查示两肺中下肺野网织样阴影,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因发热咳嗽久治难愈,疑为艾滋病毒(HIV)感染,在当地检查血液HIV抗体阳性并经复查证实.患者否认性传播及输血传播的可能性,但当地曾流行卖血浆,考虑有可能经此途径感染.同时检查肺部感染原因,作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灌洗液离心沉淀涂片,Giemsa和Wright染色,查见簇状和散的弓形虫速殖子,明确肺部病变为弓形虫性肺炎.经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弓形虫性肺炎 病例报告 合并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弓形、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验在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该院接受自然流产的孕妇48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40例无自然流产史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验法检测所有孕妇巨细胞病毒、弓形、风疹病毒、单纯疱疹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的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的阳性率分别为43.75%、8.33%、16.67%、5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0.00%、2.2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V-Ⅱ和CMV所致不良妊娠发生率显著高于RV、TO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检测巨细胞病毒、弓形、风疹病毒、单纯疱疹抗体可有效防止自然流产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自然流产 巨细胞病毒 弓形体 风疹病毒 单纯疱疹
  • 作者: 成拾明 张茂菊 阮坤炜 张勇 陶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442000,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眼科 445000,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121001(现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442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弓形(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1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及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OT患者12例1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女性各为6例7只眼;平均年龄(33.4±12.8)岁;病程7 d~30年。首诊误诊为真菌性眼内炎、病毒性葡萄膜炎及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各2例。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及血清学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检查。行眼内液检测7例。其中,仅行弓形虫抗体检测1例;Goldmann-witmer系数(GWC)检测6例,同时行PCR检测4例。行FFA检查5例6只眼;OCT检查6例6只眼。行抗弓形虫药物治疗11例。治疗后随访时间1周~39个月。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治疗预后。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行眼内液检测7例中,弓形虫IgG抗体阳性1例;GWC> 4者5例,2<GWC<4者1例。同时行PCR检测的4例中,阳性1例(25.0%,1/4 ),为2<GWC<4者。14只眼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4、6、4只眼。病灶活动期、晚期分别为12、2只眼。角膜后沉着物伴或不伴前房闪辉或前房细胞6只眼;先天性黄斑缺损1只眼;玻璃体炎3只眼,其中伴多个视网膜色素沉着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分别为2、1只眼;新旧病灶并存合并Kyrieleis动脉炎2只眼。活动期12只眼中,伴不同程度玻璃体炎9只眼(75.0%,9/12 )。单一病灶4只眼;多个病灶10只眼。治疗前后患眼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 )。患者视力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原发病灶累及或靠近黄斑区、误诊及误治。结论OT眼底可呈单病灶或多病灶改变,活动期常伴有玻璃体炎症;原发病灶累及或靠近黄斑区、误诊及误治是患者视力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弓形虫病,眼/诊断 弓形虫病,眼/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滋弓形虫脑炎22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2例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22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表现为6例发热(27.27%)、9例肢体麻木(40.91%)、4例癫痫(18.18%)、2例抽搐(9.09%)、13例恶心呕吐(59.09%)、5例意识障碍(22.73%)、10例肢体无力(45.45%)、1例语言不清(4.55%)、1例偏瘫(4.55%)、4例脑膜刺激征(18.18%)。治疗后2~3个星期后,有2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因药物过敏以及严重肝损害而停药。经MRI诊断后,5例患者仍持续巩固治疗。该5例患者已经持续治疗了1年零5个月,其身体状况均不错,其CD4由44个/μl升为150个/μl。结论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十分复杂,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死亡率较高,仍需要继续积极研发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

  • 标签: 艾滋病 弓形虫脑炎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我院收治的艾滋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基本资料、临床诊治过程,并总结其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后,好转 28 例,干预有效率 93.3%,并发症发生率 6.7%。结论:艾滋合并弓形虫脑以发热、头痛、周围神经病变和颅内高压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在护理工作中应该注意跟踪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症状表现,积极进行对症护理,以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改善其预后结局。

  • 标签: 艾滋病 弓形虫脑病 临床特征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