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焦孔素E蛋白与肿瘤关系密切。焦孔素E通过基因甲基化、基因突变或其他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焦孔素E介导的焦亡参与多种肿瘤的药物治疗过程,为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焦孔素E将为肿瘤的认识、诊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 标签: 细胞焦亡 肿瘤 焦孔素E
  • 简介:摘要:目的:在研究中基于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来建立一个能够同时对14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进行检测与分析,来有效地建立一个对癌基因E6/E7mRNA的检测方法。方法:在此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23例临床样本进行检测与分析,来探究14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中,不同病毒的E6/E7基因序列,来探究这些基因序列中存在的区域设计特异性,并且结合相对应的反应体系来构建一个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的检测方法与系统。在实验中需要结合这些临床样本来利用温核算扩增技术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最终来探究其检测结果与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着一致性。结果:在实验中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在试验检测中将检测限提升更高的程度,并且对于一些常见低危型HPV中也并没有出现交叉检出的情况,使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所检测出的结果与Aptima HPV检测结果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中的敏感性为84.0%,特异性更是高达94.4%阴性预测值比阳性预测值高出更多,高达97.9%,而阳性预测值仅为65.6%。结论:使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有着特异性好、稳定性好以及灵敏性高等等优势,能够在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诊断方案以及技术平台。

  • 标签: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E6/E7mRNA检测
  • 简介:摘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现代分离分析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高选择、高灵敏性为其主要特点。Waters e2695 作为日常检验工作中的常用型号,本文对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和维护。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使用 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 E6/E7基因稳定表达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KC),为研究HPV16 E6/E7诱导的细胞永生化及恶性转化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两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人包皮角质形成细胞(HFK),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对细胞稳定转染HPV16 E6/E7基因,连续培养30代以上,筛选出永生化KC,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传代2次的原代HFK;②实验组:传代2次的原代HFK感染LV5-HPV16 E6/E7,感染细胞记录为A0代,感染后以传代次数记录(A1、A2……);③阳性对照组: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SiH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印迹实验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HPV16 E6/E7 mRNA、蛋白及CK14蛋白的表达,CCK-8及Transwell Insert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裸鼠致瘤实验检测实验组A30、阳性对照组SiHa细胞的致瘤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原代HFK。LV5-HPV16 E6/E7重组质粒感染原代HFK后,空白对照组细胞无荧光表达,连续传代后出现衰老表现,实验组A30细胞体积、形态较原代HFK无明显变化,且荧光表达率为1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1、A10、A20、A30细胞HPV16 E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7.12、8.07、6.53、5.66;P值分别< 0.001、< 0.001、= 0.001、= 0.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1、A10、A20、A30细胞HPV16 E7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20、4.29、3.75、4.22;P值分别为0.024、0.008、0.013、0.014)。空白对照组未见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而A30及SiHa细胞可见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显示,实验组A10、A20、A30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6.49、7.55、9.43;P值分别为0.003、0.002、0.001),而A1的增殖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40,P = 0.074)。Transwell Insert侵袭实验显示,A30不能穿过基底膜,SiHa细胞可穿过基底膜被染成蓝色。裸鼠接种A30细胞2个月后无肉眼可见肿瘤,组织学亦显示无肿瘤形成,裸鼠接种SiHa细胞后可于皮下形成肿瘤。结论通过采用慢病毒技术转染HPV16 E6/E7基因成功建立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可作为HPV相关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模型。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 角蛋白细胞 慢病毒感染 细胞系,转化 HPV16 E6/E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异常的绝经女性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502例TCT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年龄(56.05±8.46)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所有患者进行HPV E6/E7 mRNA、HR-HPV检测及病理检查。结果502例患者的病理结果中,正常及炎症10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4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20例,宫颈癌16例。HPV E6/E7 mRNA和HR-HPV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在正常及炎症、LSI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SIL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诊断为LSIL及以下中,HPV E6/E7 mRNA的阳性率(53.1%+39.2%)低于HR-HPV(95.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SIL及以上病理结果中,HPV E6/E7 mRNA的阳性率(100%+98.1%)高于HR-HPV(100%+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在LSIL及以下与HSIL及以上比较,HPV E6/E7 mRNA的阳性表达率前者低于后者,HR-HPV检测的阳性率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V E6/E7 mRNA在病理诊断为HSIL及以上病变的特异度[55.4%(92/166)]、阳性预测值[80.9%(330/408)]、阴性预测值[97.9%(92/94)]均高于HR-HPV[22.3%(37/166)、71.4%(322/408)、72.5%(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98.2%(330/336)]低于HR-HPV[98.8%(332/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E6/E7 mRNA与宫颈病变病理诊断高低有相关性,联合TCT检测在绝经后女性宫颈病变筛查中有较高诊断价值。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 绝经女性 宫颈筛查
  • 简介:摘要分析1例怀疑由免疫球蛋白G(IgG)抗-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血型为O型,Rh血型分型为CcDEe,其母亲ABO血型为A型,Rh血型分型为CCDee,排除ABO、RhD溶血。对患儿外周血进行新生儿溶血三项实验,发现存在与患儿不相容的抗体,对患儿血浆、患儿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均为IgG-E。该患儿溶血病由母体的IgG-E抗体引起,且因产前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而未被发现。提倡孕妇产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助于预防或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早期干预,减少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溶血 免疫球蛋白G 产前诊断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 mRNA原位杂交技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组织病理诊断为CIN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共261例,其中CIN1级60例、CIN2级41例、CIN3级51例、鳞癌72例和形态学正常的宫颈对照组织37例(HPV阴性10例、阳性27例)。将所有病理组织制成组织芯片,分别进行HE染色、HPV E6/E7 mRNA原位杂交检测及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完成染色判读,并统计分析其阳性率及阳性模式。结果HPV mRNA原位杂交在CIN1级中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基底至中层细胞核与质的点状染色(≤BME)及伴表层细胞内弥散整个核的片状染色(supD),即≤BME+supD模式;在CIN2级中主要表现为基底直至中层之上但未达上皮全层的细胞核与质的点状染色模式(>BME)和部分伴supD染色的模式,即>BME+SupD模式;CIN3级主要表现为>BME模式,且点状染色分布于上皮全层。在CIN1级、2级和3级中,上述3种染色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mRNA原位杂交技术有助于CIN的准确诊断与分级,且有着比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佳的特异性。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位杂交 E6/E7
  • 简介:摘要  目的:简要说明e值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基本常数。方法:通过太阳系中各行星和卫星相关运动规律的物理量设计方程。结果:认识到e=2.7128是太阳系中的基本常数。讨论:初步认识到自然对数的底数相关行星和卫星的基本运动规律。

  • 标签:   e值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基本常数。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B-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RAF)V600EE-钙黏素(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及襄阳市中心医院诊疗的128例高分化PT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RAFV600EE-cadherin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BRAFV600EE-cadherin表达的差异;比较BRAFV600EE-cadherin表达与5年无病生存率;分析PT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影响因素。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组间生存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5年无病生存率影响因素。结果PTC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V600E表达阳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85.9%比27.3%),E-cadherin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32.8%比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99、99.673,P<0.05)。有远处转移、Ⅲ+Ⅳ期及有淋巴结转移PTC患者BRAFV600E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90.0%比61.1%、92.6%比64.7%、90.8%比70.1%),而E-cadherin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11.1%比36.3%、12.1%比40.2%、13.3%比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88、27.248、19.631、22.987、17.156、18.239,P<0.05)。PTC患者BRAFV600E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BRAFV600E阴性表达患者(67.1%比95.2%),E-cadherin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E-cadherin阴性表达患者(86.2%比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5.133、7.523,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远处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BRAFV600EE-cadherin为PT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影响因素[风险比(HR)=1.399、1.287、1.123、1.281、0.824,P<0.05]。结论BRAFV600E在PTC中高表达而E-cadherin低表达,可作为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E-钙黏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探针131I-ch4E5的制备方法及其对荷人B细胞淋巴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Iodogen法用131I标记抗CD80的人-鼠嵌合抗体ch4E5,采用放射性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标记率和放射化学纯度。(1)体外实验:在含细胞数为1×108、1×109、1×1010、5×1010、1×1011个/L的人B细胞淋巴瘤Raji细胞的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31I-ch4E5溶液,同时设置非特异结合对照管,测量每管沉淀的放射性计数,计算Raji细胞与131I-ch4E5的特异性结合率。(2)体内实验:3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7.4 MBq的131I-ch4E5,72 h后处死,分别取肿瘤、血等14种脏器或组织,分别计算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将15只荷瘤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31I-ch4E5(131I-ch4E5组)、未标记的ch4E5(ch4E5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3组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给药后第15天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之后处死荷瘤裸鼠取肿瘤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做组织病理学检查。2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31I-ch4E5的标记率为(84.2±2.4)%、放射化学纯度为(97.1±1.1)%。(1)体外实验:131I-ch4E5与Raji细胞的结合率随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结合率为(38.2± 2.3)%。(2)体内实验:131I-ch4E5在荷人B细胞淋巴瘤裸鼠体内的分布具有靶向性,肿瘤与肌肉的T/NT最大为7.30;与ch4E5组、对照组比较,131I-ch4E5组肿瘤生长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9、6.516,均P<0.05);给药后第15天,131I-ch4E5组肿瘤抑制率为71.7%、ch4E5组为43.4%。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同样显示131I-ch4E5的治疗效果更明显。结论自制分子探针131I-ch4E5的标记率及放射化学纯度高,且对荷人B细胞淋巴瘤裸鼠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131I-ch4E5在放射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分子探针 碘放射性同位素 ch4E5 淋巴瘤,B细胞 放射免疫疗法 荷瘤裸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5E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将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n=31)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31)应用5E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运动功能、遵医性。结果:研究组护理后FMA、ADL评分较参照组更高,且遵医用药、康复训练、科学饮食、定期复诊依从率更高(P<0.05)。结论: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5E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改善遵医性,值得推广。

  • 标签: 5E康复护理 老年 脑出血偏瘫 运动功能 遵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E-钙黏蛋白(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6例晚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医院接受化疗治疗。化疗后随访1年,记录患者病死、存活情况,将病死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将存活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时接受血清E-cad、VEGF水平检测,询问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分析血清E-cad、VEGF水平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年随访结果显示,96例晚期胃癌患者中,病死25例(26.04%)纳入预后不良组,存活71例(73.96%)纳入预好组。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E-cad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E-cad低表达、血清VEGF高表达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血清E-cad、VEGF水平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预后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胃癌 化疗 E-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E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偏瘫常规康复管理模式,试验组采取5E康复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E康复管理模式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结局,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5E康复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生素E对潜水高气压暴露大鼠精子质量的作用。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剂对照组与维生素E组,每组8只。在每次高气压暴露前,维生素E组给予100 mg/kg维生素E灌胃;溶剂对照组给予等量玉米油灌胃。2组大鼠均暴露于60 m空气环境下,每次1 h,连续暴露30 d,于最后一次暴露出舱后立即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的形态;显微镜观察大鼠精子的密度和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DNA碎片指数。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维生素E组大鼠的睾丸形态、精子密度无明显改变(P>0.05);精子活力和精子DNA碎片指数明显得到改善(P<0.05)。结论维生素E可有效防护潜水高气压暴露大鼠精子DNA损伤的发生和精子活力的下降。

  • 标签: 维生素E 高气压暴露 DNA碎片指数 精子活力
  • 简介:摘要细胞周期进展的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有明确的联系,其中p16INK4a/CDKs/Rb/E2F信号通路在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16INK4a/CDKs/Rb/E2F信号通路的异常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且在头颈肿瘤中发现此通路的异常失活与头颈肿瘤的细胞增殖、转移、血管生成等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就p16INK4a/CDKs/Rb/E2F信号通路与头颈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信号传导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状况和病毒E基因进化特征,探讨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病毒传播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标本并测定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运用MEGA 5.05软件构建最大相似度基因树,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33例登革热确诊病例,其中输入病例31例(93.94%),本地病例2例(6.06%)。相比于2016-2019年,登革热确诊病例数、总发病率和本地发病率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入病例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占90.32%(28/31)。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及进化分析与东南亚序列亲缘关系相近,与我国广州市近年序列关系相对较远。结论2020年我国广州市登革热本地疫情受输入病例,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影响大。本研究结果支持我国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尚未本地化,由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流行的推论。

  • 标签: 登革热 登革病毒 包膜基因 基因进化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E基因序列的分析,掌握四川省输入性DENV的血清型、基因型等分子特征,为溯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21年四川省经Real time RT-qPCR检测DENV阳性的28份血清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DENV E基因扩增及测序。利用Mega Align5.0软件对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8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20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6株为基因I型(Genotype-I, G-I),4株为基因V型(Genotype-V, G-V);7株属于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4株为G-I,3株为基因II型(Genotype-II, G-II);1株属于DENV血清型3型(DENV-3),为G-I。四川株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广东等地的DENV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了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DENV存在3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

  • 标签: 登革病毒 E基因 血清型 基因型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SES)联合欧洲外科感染学会(SIS-E)、世界外科感染学会(WSIS)、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和全球外科感染联盟(GAIS)制定了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急腹症管理的指南,并于2021年8月9日在《世界急诊外科杂志》(WJES)上发表。该指南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定义、分类、诊断、治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外,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就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特异性急性腹腔感染、移植患者常见急性腹腔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围手术期类固醇的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急腹症的诊治现状以及推荐意见,并就其局限性提出建议。

  • 标签: 免疫功能低下 急腹症 疾病管理 指南 世界急诊外科学会 联合欧洲外科感染学会 世界外科感染学会 美国创伤外科协会 全球外科感染联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肺癌患者中,分析该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纳入的肺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参照组各56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给予肺癌患者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FEV1/FVC、PaO2、PaCO2检测值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5E康复护理模式 肺癌 肺功能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