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预测模型,为卫生部门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重庆市恶性肿瘤登记处2006~2013年统计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资料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对2014~2016年的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GM(1,1)模型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模型精度为优(C=0.34,P=1.00),预测效果好,2014~2016年肿瘤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252.54/10万、264.80/10万和277.65/10万。结论GM(1,1)灰色模型拟合效果检验为优秀,可以用来预测我市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我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标签: 灰色预测GM(1,1)模型 恶性肿瘤发病率 预测
  • 简介: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密切相关。目前对胎盘早剥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超声诊断,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导致妊娠结局不良。本文旨在综述各项生化指标在胎盘早剥预测中的研究进展,寻找一种准确的、敏感的指标来预测并预防胎盘早剥的发生,为早期预测胎盘早剥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盘早剥 癌抗原125 甲胎蛋白 胎盘生长因子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甲型(A型)HlNl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最高级6级,这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已在全球大流行。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之前从未在人的身上出现过的新型流感病毒。从甲流疫情刚开始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并部署甲流防控相关措施。本文对近期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和分析,主要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趋势与防控预测等方面对甲型H1N1流感讨论。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疫情 流行趋势 防控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胎心监护在临床上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386例临产孕妇均无差别地进行电子胎心监护,根据监护情况的不同,分为1组(有反应组)、2组(无反应组)、3组(可疑组)。对比三组之间羊水粪染(Ⅱ-Ⅲ度)情况、Apgar评分≤7分(出生1分钟内)情况、胎儿窘迫及剖宫产情况。结果386例孕妇中,1组26例(6.74%),胎儿窘迫23例(88.46%);2组69例(17.88%),胎儿窘迫6例(8.69%);3组291例(75.39%),胎儿窘迫28.87%。1组和2组在羊水粪染(Ⅱ-Ⅲ度)、Apgar评分≤7分(出生1min)、胎儿窘迫等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心监护可以了解胎动时、宫缩时胎心的反应,以推测宫内胎儿有无缺氧,是正确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主要检测手段,在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儿 胎心监护 宫内窘迫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小肠梗阻患者CT特征是否具有预测手术时机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共纳入出现小肠梗阻并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6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生对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χ2及Fisher检验对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处理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将显著性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种CT特征与需要进行手术处理存在相关性,分别为完全性肠梗阻、小肠扩张>4cm及出现转换点。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现转换点为小肠梗阻进行手术处理的显著因素(OR=19,95%置信区间1.8-201,p=0.014)。结论在发生小肠梗阻的患者中,CT特征出现转换点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机率显著增加

  • 标签: 小肠梗阻 CT特征 转换点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孕晚期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分娩的GDM孕妇29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bAlc预测GDM孕妇并发HDCPN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lc≥6.1%为GDM并发HDCP的高危因素,OR=2.666(95%CI:1.141-6.23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bAlc预测GDM并发HD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95%CI:0.522~0.791,P〈0.05);预测GDM并发HDCP的截断值为6.1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3%~70.7%。结论孕晚期HbAlc水平时GDM并发HDCP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糖化血红蛋白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压疮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资料,按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分期预防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及压疮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41%,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9.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需要对压疮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测,并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压疮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瘤”,全国约60%的鼻咽癌发生在广东。日前,中科院院士曾益新的科研团队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了鼻咽癌预测芯片新闻发布会。课题组基于鼻咽癌易感基因位点、特异EB病毒亚型等科研成果,率先开发出预测芯片,帮助预警和识别鼻咽癌高危人群,提高早期发现和治愈率。

  • 标签: 风险预测 鼻咽癌 芯片 发病 肿瘤防治中心 易感基因位点
  • 简介:[目的]探讨专科护生职业期望对择业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职位期望量表和择业效能感量表对493名专科护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专科护生职业期望为中等水平,得分3.52分±0.55分;择业效能感为呈中等水平,得分3.59分±0.44分。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期望总分、声望地位、自我发展及稳定性呈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期望总分可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而稳定性因素可负向预测择业效能感,二者共解释总变量的19%。[结论]职位期望对专科护生的择业效能感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培养护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期望和纠正护生过度重视稳定性因素的心理,是提高护生择业效能水平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专科护生 职业期望 择业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68例脑梗死后出血患者发病5.0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T1WI及随后1周内复查的MRI和CT资料,了解首次增强T1WI脑实质强化和HMCA征与HT的关系。早期脑实质强化为脑梗死5.0h内缺血的脑组织区域在增强T1WI出现高信号;HMCA征为增强T1WI上大脑中动脉增粗、出现边缘模糊的高信号,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此MRI和CT的诊断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检测出的脑梗死后出血病例(64例/94.12%)明显高于CT检出(9例/13.23%),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MRI在预测诊断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应用中作用明显,对临床上尽早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MRI 急性脑梗死 脑出血
  • 简介:目的:研究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即刻控尿的预测因素。患者与方法:本研究将在同一个医疗机构中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1553例患者作为对象,其中670例行传统的开放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RRP),883例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RARP),研究对象均有完整的围手术期数据和后续的尿控随访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即刻控尿的定义是拔除导尿管后不需使用尿垫。

  • 标签: 前列腺癌根治术 导尿管 GLEASON 围手术期 前列腺体积 膀胱尿道吻合口
  • 简介:随着全球老龄化,痴呆发病率快速上升,而且痴呆具有不可逆性、缺乏有效治疗措施,故探索预测痴呆发生的有效指标成为关键。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vesseldisease,CSVD)被认为与痴呆密切相关,其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可表现为腔隙(lacunes)、新发皮层下小梗死(recentsmalsubcorticalinfarcts)、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perivascularspaces,EPVS)及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等。本文通过综述CSVD颅脑MRI表现与痴呆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发现多发静息性或位于基底节区的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或腔隙、重度WMH、多脑叶分布性脑叶微出血(lobarmicrobleeds,LMB),均可作为预测痴呆发生的有效指标。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预测因素。方法选取150名非心脏手术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监测,手术之前要监测12小时,手术之后要监测8小时。之后对将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的因素记录下来,比如性别、病史、体重等。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来对心肌缺血发生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将这些因素选择利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手术之前,心肌缺血发生率是4.7%,手术之后心肌缺血发生率是22.7%。心肌缺血发生率与发生次数在手术之后的12-24小时之后出现了最大值,心肌缺血时间与曲线下面积在手术之后的12小时之内出现了最大值。没有发现手术之前的心肌缺血预测因素,手术之后的心肌缺血预测因素发现8个。结论手术之后发生心肌缺血概率要明显的高于手术之前,同时多出现在手术之后的第1天,医生可以按照心电图、患者病史来对手术之后的心肌缺血进行准确的预测

  • 标签: 非心脏手术 心肌缺血 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