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作者: 吴大维 黄慧瑶 唐玉 王海学 王骏 王书航 房虹 杨雪源 李静 王欣 刘利军 闫言 王清 李宁 曹彩 徐兵河 孙燕 赫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0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医院办公室,南京 21004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北京 100144,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药物 临床试验 中国
  • 作者: 吴大维 黄慧瑶 唐玉 王海学 王骏 王书航 房虹 杨雪源 李静 王欣 刘利军 闫言 王清 李宁 曹彩 徐兵河 孙燕 赫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0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医院办公室,南京 21004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北京 100144,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药物 临床试验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9年中梅毒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9年中梅毒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2014—201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由30.93/10万增长至38.37/10万,年均增长4.41%;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下降10.95%和26.16%,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年均增长1.61%和10.75%。高发省份为新疆、青海、浙江、海南和福建等。各年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略低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0.86∶1~0.96∶1。15~19岁组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3.54%。2014—2018年梅毒高发年龄段为25~34岁,2019年为20~24岁。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农民和民工最多,占41.19%~46.80%,学生人群增幅最大,年均增长20.72%。一期与二期梅毒构成比逐年减少,隐性梅毒构成比逐年增加,2019年达82.95%。结论2014—2019年中梅毒总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年轻人群报告发病率快速增长;农民、民工为重要受影响人群;高发地区为西北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部分省份。

  • 标签: 梅毒 发病率 中国 流行趋势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2019年中器官捐献与移植等待的现状,为器官分配科学策略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促进器官移植这项挽救生命的尖端医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 标签: 移植 器官捐献 器官分配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各省市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估算2015年中子宫体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中国501个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将符合标准的368个登记处数据纳入分析,按地区(城市、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年龄等因素分层,计算子宫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算全国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标化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果2015年纳入分析的368个登记处覆盖309 553 499人口,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的22.52%。估计全国子宫体癌新发病例数约6.89万,发病率为10.28/10万,中标率为6.86/10万,世标率为6.66/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8.90/10万),东部地区发病率(12.12/10万)高于中部地区(9.94/10万)和西部地区(8.25/10万)。估计2015年全国因子宫体癌死亡病例数约1.60万,死亡率为2.39/10万,中标率为1.49/10万,世标率为1.47/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2.40/10万)与农村地区(2.39/10万)相似;中部地区死亡率(2.55/10万)高于东部地区(2.32/10万)和西部地区(2.31/10万)。结论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威胁女性健康,疾病负担逐渐加重。中国子宫体癌发病存在城乡和区域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 标签: 子宫体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肿瘤登记 中国
  • 简介:摘要瘢痕及瘢痕疙瘩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在不同人种中有所不同,亚洲人较高加索人更易罹患此病。中日两国是亚洲医学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尚无针对两国学术界在瘢痕及瘢痕疙瘩诊断和治疗方面异同的全面研究。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最新瘢痕及瘢痕疙瘩领域的专家共识,了解到两国共识制作的专家组形式、主要内容基本相似,但是在专家组构成、共识内容的组织形式与逻辑思路、瘢痕评估及诊断和治疗的具体方案细节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中日两瘢痕及瘢痕疙瘩诊断和治疗的差异之处可能提示未来合作研究的方向,中日两国学术界有必要加强学术交流,努力合作开展瘢痕及瘢痕疙瘩防治领域的高质量研究。

  • 标签: 瘢痕 瘢痕疙瘩 亚洲 中国 日本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各省市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估算2015年中子宫体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中国501个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将符合标准的368个登记处数据纳入分析,按地区(城市、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年龄等因素分层,计算子宫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算全国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标化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果2015年纳入分析的368个登记处覆盖309 553 499人口,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的22.52%。估计全国子宫体癌新发病例数约6.89万,发病率为10.28/10万,中标率为6.86/10万,世标率为6.66/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8.90/10万),东部地区发病率(12.12/10万)高于中部地区(9.94/10万)和西部地区(8.25/10万)。估计2015年全国因子宫体癌死亡病例数约1.60万,死亡率为2.39/10万,中标率为1.49/10万,世标率为1.47/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2.40/10万)与农村地区(2.39/10万)相似;中部地区死亡率(2.55/10万)高于东部地区(2.32/10万)和西部地区(2.31/10万)。结论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威胁女性健康,疾病负担逐渐加重。中国子宫体癌发病存在城乡和区域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 标签: 子宫体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肿瘤登记 中国
  • 作者: 朱蓓蓓 李婧 黄慧瑶 李宁 刘利军 张丽华 宦静 倪琪 侯伟 刘毅 杨雪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机构办公室,南京 210042,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皮肤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及上市情况。方法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收集2020年皮肤病药物注册临床试验信息,包括试验数量、分期和受试药物主要适应证、类型等信息以及上市皮肤病药物情况。结果2020年共有157项皮肤病药物注册临床试验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2 548项)的6.16%。其中,中国制药企业发起127项(80.9%),国际多中心试验25项(15.9%)。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在制药企业发起的临床试验中占比最高(55.9%,71/127)。国内制药企业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占比低于国际制药企业[1.9%(3/157)比14.0%(22/157),P < 0.001],Ⅰ期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占比[24.4%(31/127)和55.9%(71/127)]高于国际制药企业[10.0%(3/30)和0,均P < 0.001]。共涉及90种试验药物,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皮肤黑素瘤是常见适应证,创新药占53.3%(48/90);国内制药企业创新药比例低于国际制药企业[43.2%(32/74)比16/16,P < 0.001]。2020年,共有22家制药企业研发的28种皮肤病治疗药物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21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结论国内制药企业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多集中于仿制药,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 标签: 临床试验 皮肤疾病 药用制剂 中国 治疗等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7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采用归因负担公式来估计饮酒、高BMI、高FPG、低体力活动和吸烟这5个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归因死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2017年中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76万、8.48万和35.62/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286.18%、114.14%和88.77%。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8.57/10万逐年降至2007年的7.84/10万然后又逐年升至2015年的8.71/10万,而后又下降至2017年的8.47/10万。1990年与2017年中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80岁最高。1990-2017年DALY标化率和YLL标化率的变化趋势与标化死亡率相同,而YLD标化率及YLD占DALY比例则是逐年递增。2017年乳腺癌DALY标化率、YLL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为253.00/10万、228.96/10万和24.05/10万,与1990年相比各自变化率分别为-6.88%、-11.73%和95.85%。与1990年相比,2017年我国可归因于高BMI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增加了165.76%,从5.49%增至14.59%;可归因于饮酒和高FPG的乳腺癌死亡比例有所增加;可归因于低体力活动和吸烟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9.93/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9.52/10万)和辽宁省(9.49/10万);与1990年相比有19个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降低率最高的3个省份为北京市(-27.17%)、澳门特别行政区(-26.06%)和吉林省(-23.89%);增长率最高的2个省份是河北省(28.85%)和河南省(24.34%)。结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7年间不断加重,需要不断加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 标签: 乳腺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与控制以及血压测量现况。方法2018年中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直辖区、自治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高血压诊断与治疗和血压测量状况等信息,并采用经认证的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调查对象的血压值。本研究将其中完成调查且高血压相关信息完整的179 873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及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地理区域等分组分别计算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患病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以及血压测量率等指标。所有结果采用基于设计的复杂抽样加权调整,以更好地估计中国成年人的状况。结果2018年,中国≥18岁居民SBP均值为(127.7±18.8)mmHg(1 mmHg=0.133 kPa),DBP为(76.8±11.2)mmHg。未诊断高血压的居民中,正常高值血压流行率为50.9%(95%CI:49.9%~51.9%)。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95%CI:26.6%~28.4%),男性[30.8%(95%CI:29.8%~31.9%)]高于女性[24.2%(95%CI:23.3%~25.1%)],农村[29.4%(95%CI:28.4%~30.3%)]高于城市[25.7%(95%CI:24.4%~27.1%)],华北地区[33.3%(95%CI:31.5%~35.2%)]和东北地区[32.7%(95%CI:28.1%~37.4%)]高于其他地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1.0%(95%CI:39.7%~42.4%)、34.9%(95%CI:33.6%~36.1%)和11.0%(95%CI:10.2%~11.8%),女性和城市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分别高于男性和农村居民(P<0.000 1)。未诊断高血压的居民中,41.9%(95%CI:40.7%~43.2%)曾在近3个月内主动或被动测量血压。结论中国成年居民较高的高血压患病水平和较低的血压测量率,以及高血压患者未见明显改善的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提示高血压防治工作从危险因素干预到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地区。

  • 标签: 高血压 患病率 控制率 治疗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0—2019年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院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中中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观察指标:(1)2019年中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2019年中胃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情况。(3)2000—2019年中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4)2000—2019年中胃癌死亡率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以GBD估计的世界标准人口结构对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软件构建对数线性模型进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结果(1)2019年中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胃癌发病人数612 821例,粗发病率为43.1/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30.6/10万。发病人群中男性451 332例,女性161 489例,粗发病率分别为62.3/10万和23.2/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7.4/10万和15.8/10万。2019年中胃癌死亡人数421 539例,粗死亡率为29.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1.7/10万。死亡人群中男性298 514例,女性123 02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41.2/10万和17.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1/10万和12.2/10万。(2)2019年中胃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胃癌发病人群中<40岁20 855例,其中男性14 005例,发病占比为3.1%(14 005/451 332),女性6 850例,发病占比为4.2%(6 850/161 489);40~49岁45 903例,其中男性34 659例,发病占比为7.7%(34 659/451 332),女性11 244例,发病占比为7.0%(11 244/161 489);50~59岁111 975例,其中男性87 156例,发病占比为19.3%(87 156/451 332),女性24 819例,发病占比为15.4%(24 819/161 489);60~69岁180 434例,其中男性137 939例,发病占比为30.6%(137 939/451 332),女性42 495例,发病占比为26.3%(42 495/161 489);70~79岁172 541例,其中男性126 345例,发病占比为28.0%(126 345/451 332),女性46 196例,发病占比为28.6%(46 196/161 489);>80岁81 113例,其中男性51 228例,发病占比为11.4%(51 228/451 332),女性29 885例,发病占比为18.5%(29 885/161 489)。2019年中胃癌死亡人群中<40岁8 463例,其中男性5 508例,死亡占比为1.8%(5 508/298 514),女性2 955例,死亡占比为2.4%(2 955/123 025);40~49岁22 651例,其中男性16 780例,死亡占比为5.6%(16 780/298 514),女性5 871例,死亡占比为4.8%(5 871/123 025);50~59岁63 870例,其中男性48 638例,死亡占比为16.3%(48 638/298 514),女性15 232例,死亡占比为12.4%(15 232/123 025);60~69岁115 771例,其中男性86 240例,死亡占比为28.9%(86 240/298 514),女性29 531例,死亡占比为24.0%(29 531/123 025);70~79岁130 623例,其中男性92 917例,死亡占比为31.1%(92 917/298 514),女性37 706例,死亡占比为30.6%(37 706/123 025);>80岁80 161例,其中男性48 431例,死亡占为16.2%(48 431/298 514),女性31 730例,死亡占比为25.8%(31 730/123 025)。(3)2000—2019年中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2000—2019年中胃癌粗发病率由2000年的30.5/10万增加至2019年的43.1/10万,年平均变化率(AAPC)为1.9%[95%可信区间(CI)为1.5~2.3,P<0.05)。其中男性胃癌粗发病率由2000年的39.9/10万增加至2019年的62.3/10万,AAPC为2.4%(95%CI为1.9~2.8,P<0.05),女性胃癌粗发病率由2000年的20.5/10万增加至2019年的23.2/10万,AAPC为0.6%(95%CI为0.4~0.9,P<0.05)。2000—2019年中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0年的35.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0.6/10万,AAPC为-0.8%(95%CI为-1.2~-0.3,P<0.05)。男性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0年的49.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47.4/10万,AAPC为-0.3%(95%CI为 -0.6~0.0,P<0.05),女性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0年的22.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5.8/10万,AAPC为-1.9%(95%CI为-2.2~-1.7,P<0.05)。(4)2000—2019年中胃癌死亡率变化趋势:2000—2019年中胃癌粗死亡率由2000年的27.9/10万增加至2019年的29.6/10万,AAPC为0.3%(95%CI为0.0~0.6,P<0.05)。其中男性胃癌粗死亡率由2000年的35.9/10万增加至2019年的41.2/10万,AAPC为0.7%(95%CI为0.3~1.1,P<0.05),女性胃癌粗死亡率由2000年的19.4/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7.6/10万,AAPC为-0.5%(95%CI为-0.8~-0.2,P<0.05)。2000—2019年中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由2000年的34.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1.7/10万,AAPC为-2.4%(95%CI为-2.7~-2.1,P<0.05)。其中男性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由2000年的47.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3.1/10万,AAPC为-1.9%(95%CI为-2.2~-1.7,P<0.05),女性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由2000年的22.4/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2.2/10万,AAPC为-3.2%(95%CI为-3.4~-2.9,P<0.05)。结论2000—2019年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60~69岁男性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 标签: 胃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 标签: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体系代表性结构质量指标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和2002—2018年实际变化情况。方法梳理国家政策中与疾控体系结构质量相关且可量化的政策目标(包括疾控人员数量、本科学历占比和工作环境);提取卫生统计年鉴2002—2018年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等代表性结构质量指标数据,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不足。疾控机构人员数量持续低于2015年每万常住人口1.75人的政策目标值,2012年应达到的本科学历人员目标占比推迟至2016年实现,人均建筑面积基本达到2009年建设标准。2002—2018年不同级别疾控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占比、人均人员经费支出、人员数量等指标变化差异较大,以县属疾控机构发展最为受限。结论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疾控机构(尤其是县属疾控机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相关政策目标的合理设定,逐步建立以政策目标为导向的疾控体系结构质量提升策略。

  • 标签: 疾病预防控制 结构质量 政策目标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内镜治疗逐渐流行,但目前缺乏应用的行业指导。为了规范GERD的内镜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牵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了4次专家研讨会,制订了本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涉及GERD的诊断、内镜治疗前评估、内镜治疗方式选择指导及效果评价,以及GERD内镜治疗后的管理和随访。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内镜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992-2016年中肾癌死亡率的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死亡率数据来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在线分析工具,对1992-2016年中肾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2-2016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肾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均较大。男性肾癌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估计值为2.85%(95%CI:2.68%~3.02%),女性肾癌死亡率AAPC的估计值为1.25%(95%CI:1.04%~1.45%)。1992-2016年男性和女性的局部漂移值均>0(均P<0.05)。就年龄效应而言,矫正了队列效应和时期效应后,自15岁起,男性和女性肾癌的死亡风险随年龄呈指数上升。从15~19岁至75~79岁年龄组的各生命阶段,每提高1个5岁年龄组,肾癌死亡的RR值男性为1.85,女性为1.59。两种性别的队列和时期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及各年龄组的AAPC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癌死亡率增幅较大,对于肾癌防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肾癌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5年中胰腺癌发病及死亡的趋势并分别估计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05-2015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20~84岁人群的数据进行拟合,估计其效应参数。结果2005-2015年中胰腺癌粗发病率及粗死亡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2008年为界,先上升后下降;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2005-2015年胰腺癌的总体发病中标率平均每年上升2.78%,总体死亡中标率平均每年上升2.24%。发病率以农村男性中标率变化最快,平均每年上升3.74%;死亡率以城市男性中标率变化最快,平均每年上升3.57%。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总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70~80岁时效应最大;时期效应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上升;队列效应随出生年份推移而下降,在1976年后出现反弹和波动。结论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升,应继续重视胰腺癌的防控工作。

  • 标签: 胰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者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计算全国及各区域的发病率。通过病案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合并骨折节段和类型、合并伤、并发症、死亡情况等数据,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4 134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女比例为2.99∶1。中国2018 年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 484人次/100万人(95%CI 50.122~50.846)。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为53. 791人次/100万人(95%CI 53.217~54.365)。主要致伤原因在全国为高处坠落伤(29.58%),西部地区同全国(40.68%),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交通伤(31.22%、30.10%)。主要损伤水平在全国为颈髓(64.49%),且中部地区颈髓损伤的比例最高(74.68%),西部地区腰骶髓损伤的比例最高(32.30%)。损伤程度发生率最高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55.20%),且在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65.87%的患者合并骨折或脱位,其中西部地区合并比例高达77.95%,而中部地区合并比例仅54.77%。在全国,以头颈部为最主要合并伤(37.87%),东部、中部地区的合并伤分布规律同全国,而西部地区以胸部合并伤(38.57%)的比例最高。32.90%的患者并发呼吸系统并发症。23例(0.56%)患者院内死亡,其中17例(73.91%)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地区是东部,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以颈髓损伤为最主要损伤节段,以不完全性四肢瘫发生率最高,以头颈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以呼吸系统并发症为最主要并发症。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柱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关系。结果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 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 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的77.49%;次之的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 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的省级空间差异。结论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的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地点 影响因素 多水平分析 空间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6-2020年中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的调查及处置措施。方法整理2016-2020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麻疹暴发疫情信息、调查及处置情况,根据麻疹暴发定义在同期麻疹散发病例中侦测疑似麻疹暴发并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0年中报告麻疹暴发疫情344起,共涉及麻疹病例1 886例,暴发首例病例发病距暴发疫情报告时间M范围为4~10 d,涉及病例M范围为2~3人,疫情持续天数M范围为8~13 d,2016-2020年每年最长疫情持续时间分别为65、44、28、63、13 d;报告暴发数位于前三的省(直辖市)为甘肃、北京、山东;在居民小区/村发生共115起,所占比例最高;2016年暴发病例基因型鉴定结果100.00%为H1基因型,此后H1基因型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H1基因型所占比例为88.57%(31/35),2018年为85.00%(17/20),2019年为15.79%(3/19),2020年无H1基因型报告,4株均为D8基因型;313起暴发对当地医疗机构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266起暴发开展了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调查。2016-2020年中国共发现疑似麻疹暴发919起,涉及麻疹病例4 212例;疑似麻疹暴发位于前三的省(自治区)为新疆、甘肃、四川;疑似麻疹暴发场所同样以居民小区/村为主(493起)。结论麻疹暴发疫情数量、规模和持续时间逐渐下降,社区水平的麻疹暴发不容忽视,本土H1基因型有逐渐被其他基因型替代的趋势。麻疹暴发监测报告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继续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覆盖率、对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是我国消除麻疹工作的重点。

  • 标签: 麻疹 暴发 监测 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