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肺肿瘤/放射疗法 四维CT 位移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在暗视到明视状态下瞳孔中心位移情况以及瞳孔直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9—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使用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获得从暗视(0.017 lx)到明视(10.400 lx)下的瞳孔中心位移和轴向,并对其进行矢量分析,同时获得暗视和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参数。结果暗视和明视状态下双眼瞳孔直径均呈明显正相关(暗视:rs=0.85,P<0.001;明视:r=0.85;P<0.001),双眼间从暗视到明视瞳孔直径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01)。右眼在暗视、明视状态下瞳孔直径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左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暗视转变为明视状态,瞳孔中心主要向鼻上方向移位。68例受试者右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66例受试者左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所有受试者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均在0.3 mm以内。瞳孔直径的变化量与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双眼瞳孔中心位移与年龄、屈光度以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从暗视到明视状态下近视患者的双眼瞳孔中心位移具有对称性,主要向鼻上方移位。

  • 标签: 近视 瞳孔 暗视 明视 光照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只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的头皮撕脱伤后原位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5例头皮合并耳部软组织撕脱伤,其中2例为完全撕脱伤,3例为不完全性撕脱伤,术中彻底清创后,头皮原位缝合,高质量的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重建血供,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等对症处理。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本组5例撕脱头皮合并患耳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6个月,毛发正常生长,头皮感觉功能恢复。结论临床出现头皮合并耳部软组织撕脱伤时,高质量的吻合血管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只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亦可确保撕脱头皮成活,临床疗效可靠。

  • 标签: 头皮撕脱伤 再植 颞浅动脉 颞浅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创面温度与压力无线传感模块(下称无线传感模块)并进行相关特征性检验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1)设计无线传感模块结构及工作模式;在柔性排线一端焊接温湿度传感,和压力传感同时与焊接了蓝牙发射、微处理和电源接口的印制电路板相连,建立无线传感模块;开发移动端数据接收应用程序,在智能手机上,通过蓝牙功能读取无线传感模块暴露在空气中的检测数值。(2)同时用无线传感模块和红外线测温仪测量35~42 ℃热水袋温度,对比30对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3)于第2作者手臂贴负压封闭引流材料,将无线传感模块置于负压条件下,同时记录无线传感模块测得负压值和负压表数值,对比14对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4)按压力传感、焊接温湿度传感柔性排线每3平方厘米表面积加入1 mL生理盐水,分别配置相应材料浸提液。取20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称量实验前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力传感浸提液组、柔性排线浸提液组、混合浸提液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分别腹腔注射压力传感浸提液、焊接温湿度传感柔性排线浸提液、压力传感浸提液与焊接温湿度传感柔性排线浸提液1∶1混合浸提液、生理盐水50 mL/kg,观察小鼠有无异常毒性反应,并称量注射后24、48、72 h小鼠体质量,综合评估材料毒性。(5)取4只3~6个月龄、雌雄不限日本大耳白兔,脊柱左侧2个区域敷贴无菌纱布设为无菌纱布组,脊柱右侧2个区域敷贴无线传感模块设为无线传感模块组,评估各区域敷贴后1、12、24、48 h皮肤状态,按照皮肤刺激性评分标准记录评分。(6)按压力传感、焊接温湿度传感柔性排线每1平方厘米表面积加入1 mL无血清DMEM培养基,分别配制相应材料浸提液。取L-929成纤维细胞株,分为压力传感浸提液组、柔性排线浸提液组、苯酚对照组、培养基对照组,前2组分别加入对应浸提液,苯酚对照组加入64 g/L苯酚,培养基对照组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体积均为100 μL。噻唑蓝法检测培养2、4、7 d吸光度值以计算细胞增殖率(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进行细胞毒性分级。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1)智能手机通过蓝牙功能成功接收无线传感模块检测的空气温度、湿度与压力信息。(2)无线传感模块测量的热水袋温度为(37.7±1.7)℃,与红外线测温仪的(37.7±1.7)℃相近(t=-0.112,P>0.05),且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996,P<0.01)。(3)无线传感模块测量的手臂负压材料下负压为-36.7(-38.8,-27.4)kPa,明显低于负压表的-22.7(-32.7,-12.5)kPa(Z=-3.235,P<0.01),但二者绝对值存在明显正相关(ρ=1.000,P<0.01)。(4)各组小鼠均无异常毒性反应。4组小鼠体质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32,P>0.05)。(5)敷贴后1、12、24、48 h,2组兔敷贴区域皮肤刺激性评分均相近(Z=-1.000、<0.001、-0.620、<0.001,P>0.05)。(6)培养各时间点,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压力传感浸提液组和柔性排线浸提液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升高(P<0.01),苯酚对照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培养2、4、7 d,苯酚对照组细胞毒性分级分别为1、1、2级,各浸提液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结论无线传感模块集成了温湿度与压力传感,可监测局部温度与压力,并能在移动端应用程序上实现参数的可视化,其测量温度准确,压力测量结果与负压表负压值变化趋势一致,且生物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标签: 温度 压力 生物传感技术 设备设计 设备安全性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了解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手术的患儿,共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1~12个月,中位数4.5(2.0,6.8)个月;体质量3.0~9.0 kg,中位数6.0(3.7,7.7)kg。所有患儿于术后第1天晨安静状态下采集静脉血送检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观察并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肺炎、术前心衰对术后TAPSE的影响,分析TAPSE与术后心率、收缩压、中心静脉压、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气管插管时间、住监护室时间、NT pro-BNP及LVEF的关系。结果全组患儿术中主动脉阻断15~87min,中位数31(28,50)min;体外循环35~117min,平均(68±22)min。术后气管插管4~117 h,平均(50±35)h;监护室停留1~14天,中位数5(2,7)天。术后LVEF 0.18~0.66,中位数0.53(0.42,0.57)。术后TAPSE 2.0~10.0mm,平均(5.2±2.0)mm。术后第1天NT-proBNP 1 548~35 000 pg/ml,平均(9 446±8 130)pg/ml。体外循环时间>60 min、术前伴有肺炎的患儿术后TAPSE更低(P<0.05)。TAPSE与术前是否伴有心衰及主动脉阻断时间(r=-0.362,P=0.119)无相关性,与心率(r=-0.303,P=0.193)、中心静脉压(r=-0.425,P=0.062)、血管活性药物评分(r=-0.418,P=0.067)及NT pro-BNP(r=-0.348,P=0.132)、术后气管插管时间(r=-0.576,P=0.007)及住监护室时间(r=-0.765,P=0.000)呈负相关趋势,与收缩压(r=0.146,P=0.54)、术后LVEF(r=0.461,P=0.041)呈正相关趋势(P<0.05)。TAPSE<5 mm患儿较TAPSE≥5 mm患儿住监护室时间更长、气管插管时间更长、中心静脉压更高、NT-pro BNP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TAPSE简单可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早期TAPSE减低,提示此类患儿术后早期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同时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最终导致NT pro-BNP升高、患儿需要更高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气管插管时间和住监护室时间延长。应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右心功能。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右心室 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实际治疗前后三维方向位移变化。方法选取26例上颌磨牙未设计移动的非拔牙隐形矫治成人病例,根据前牙唇舌向设计将病例分为内收组和非内收组。收集矫治前后石膏模型,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数字化模型,通过腭皱襞表面重叠,研究上颌磨牙矫治前后横向、垂直向、矢状向的位移变化。结果未设计移动的支抗磨牙在三维方向均发生了移动(P<0.05)。内收组支抗磨牙颊移(0.41±0.53) mm;伸长(0.45±0.37) mm舌尖伸长大于颊尖,远中尖伸长大于近中尖;磨牙近移(0.53±0.53) mm。非内收组磨牙颊移(0.46±0.53) mm;压低(0.24±0.29) mm,磨牙颊舌尖、近远中尖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磨牙远移(0.28±0.32) mm。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存在三维方向的位移。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倾斜、伸长、近中倾斜移动;非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压低、远中移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数字化模型 三维重叠 支抗 磨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Spectrum-CT对3种不同方式建立的人肺肿瘤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进行实时监测和生物学特性比较,为肺癌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人肺癌A549细胞株(A549-Luc),应用胸腔注射法、尾静脉注射法和气管灌流法将A549-Luc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每组6只),建立人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应用Spectrum-CT活体成像系统对3组模型鼠进行生物发光成像,监测肿瘤组织的生长情况和荧光信号强度,每周1次,连续监测4周,最后解剖裸鼠肺组织进行体外发光成像和病理学分析。结果生物发光成像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鼠移植瘤组织均持续生长,建模第4周,胸腔注射组模型鼠的荧光信号强度值[(2.78±0.18)×106 P/s]强于气管灌流组[(1.45±0.20)×106 P/s]和尾静脉注射组[(1.35±0.14)×106 P/s](F=62.53,P<0.01);3D活体成像分析显示,3组模型鼠肺癌移植瘤组织呈不同的生长状态,胸腔注射法模型鼠呈右侧肺叶接种位点处单点肿瘤灶生长,气管灌流法模型鼠肿瘤灶呈左右两侧肺叶不确定多点生长模式,尾静脉注射法模型鼠肿瘤灶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左右两侧肺叶上。结论与气管灌流法和尾静脉注射法模型鼠比较,胸腔注射法原位肺肿瘤模型成瘤更快,在开展移植瘤主动定位研究方面存在优势;结合使用Spectrum-CT活体成像系统,在原位肺肿瘤模型建立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对移植瘤组织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定位和定量分析,可为肺癌发病机制和药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材料。

  • 标签: 肺肿瘤 模型,动物 荧光素酶 生物发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技术定量胰腺脂肪沉积在2型糖尿病与血糖正常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胰腺脂肪沉积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上腹部3.0T MRI检查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4例血糖正常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及脂肪代谢生化指标,在同相位和反相位序列图像上分别测量2型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的胰腺脂肪含量百分比。分析2型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的胰腺脂肪含量的差异,以及分别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脂肪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胰腺平均脂肪分数和胰头、胰体、胰尾脂肪分数分别为3.7~10.56%、2.34~11.08%、2.25~11.33%、2.34~13.46%,血糖正常组胰腺平均脂肪分数和胰头、胰体、胰尾脂肪分数分别为2.4~7.46%、1.38~7.88%、0.77~8.59%、1.38~9.58%;2型糖尿病组平均胰腺脂肪分数(t=4.371,P=0.000)和胰头(t=3.231,P=0.002)、胰体(t=3.052,P=0.003)、胰尾(t=2.962,P=0.004)的脂肪分数高于血糖正常组。2型糖尿病组的脂肪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2.614,P=0.010)、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271,P=0.025)高于血糖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560,P=0.011)低于血糖正常组。2型糖尿病组脂肪含量与年龄(r=0.366,P=0.003)、体质量指数(r=0.303,P=0.013)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组胰腺脂肪分数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表明胰腺脂肪沉积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胰腺 脂肪沉积 磁共振成像 化学位移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利用加速轨迹日志评估多叶准直(MLC)性能的解决方案并对TrueBeam加速MLC评估。方法所有测量在不同机架/小机头组合下各测5次。用动、静态MLC构造宽度1 mm的狭缝,评估加速小野到位精度控制能力。由MLC重复运动评估其重复性。由MLC构造宽度1 cm的狭缝以不同速度由-7 cm匀速滑至7 cm处停止或立马匀速滑回,评估其匀速、变方向运动。由交叉运动评估其在复杂计划中的表现。结果动静态狭缝野MLC到位准确度高。重复性得机架0°、非0°时MLC误差频谱分布一致,绝对值差0.001 1 mm。机架0°、MLC速度由5 mm/s增至25 mm/s时,其均方误差(RMSE)由0.0150 mm增至0.0598 mm。机架非0°时,RMSE变化趋势一致,但绝对值稍大。MLC变方向运动引起的"超速"较其由静止启动时明显性低,速度在交叉前后无明显变化,速度在设定速度附近上下波动,且与机架角度无关。结论利用轨迹日志评估加速MLC性能的方法,能对TrueBeam加速MLC进行详细评估,可用于MLC快速质控。

  • 标签: 轨迹日志 加速器质控 多叶准直器
  • 简介:【摘 要】目前市场上所用于涂抹在牙齿上的氟保护剂是一支软膏装或玻璃瓶整装,氟保护剂有预防幼儿龋齿的效果,临床上主要使用多乐氟剂,群体保健主要使用氟保护漆,两者效果相当,各有利弊。幼儿园群体保健时常用1ml注射抽取氟保护漆涂氟,注射的头部是硬质的,不宜转动,不方便把牙齿的每个面涂抹到位,涂内侧牙面时氟保护剂容易漏出,所以涂抹牙齿的侧面时也不到位。群体保健工作量大,使用时间长注射会堵塞,推不动时经常要更换新的注射,反复使用需每一次更换针头保护套,预防交叉感染,但费时费力。且部分儿童看到注射会恐惧害怕,误以为要打针,涂氟保护漆时极其不配合医护人员,常常有闹现象,影响涂氟效果。

  • 标签: 儿童 口腔 涂氟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 精密过滤输液与普通输液在静疗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 2018 年 11 月到 2019 年 9 月期间的 78 例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每组各 39 例患者。采用 精密过滤输液的是 实验组静脉输液患者,采用 普通输液的是 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 对比两组 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 结果 实验组 静脉输液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与 普通输液相比 , 精密过滤输液对 静脉输液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 效果, 可有效 减少 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 标签: 精密过滤输液器 普通输液器 静疗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追踪系统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针运动记录系统在吸脂术中对吸脂针运动数据的检测效果,并分析检测数据与吸脂效率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脂肪抽吸手术患者。分别由A、B 2位术者抽吸患者吸脂区域的左侧和右侧,通过基于光学追踪系统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操作记录系统,采集术者250~400 s的操作轨迹数据和力数据,测量试验时间内吸出的脂肪量,分析比较2位术者吸脂针运动的幅度、频率、前进阻力,计算并对比吸脂效率。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9岁,平均37岁。吸脂部位分别为腹部、大腿、腰部。术者A的吸脂针运动幅度和前进阻力分别为(11.43±1.23) cm和(9.35±2.24) N,高于术者B的(10.00±2.33) cm和(8.20±3.05) 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0、P=0.013,t=2.328、P= 0.033)。术者A吸脂针运动的频率为(2.14±0.19) Hz,术者B为(2.19±0.55) Hz,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6、P=0.719)。术者A的吸脂效率为(19.20±9.36) ml/min,术者B为(15.27±8.05) ml/min,A比B高3.93 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6、P=0.002)。结论基于光学追踪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针运动记录系统,可以很好地记录和分析吸脂术术者的操作轨迹和阻力,并发现吸脂针的运动幅度和前进阻力较大时,吸脂效率更高。

  • 标签: 脂肪切除术 生物医学工程 吸脂效率
  • 简介:摘要 :  矫形主要用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与康复 , 预防、矫正肢体畸形或代偿肢体丧失。矫形是用于整体或部分下肢的矫形 , 是使用最早、最广泛的矫形。矫形是用于矫正四肢、躯干的畸形或骨关节疾病、神经肌肉萎缩或疾病,装配在人体外部,用于改善人体神经、肌肉或骨骼结构,补偿其功能的一种外用器具。目的是通过外力作用,用以替代缺失的肌肉,预防、矫正畸形,弥补肌力不足,保护疼痛的部位,术前术后的固定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矫形器  下肢矫形器  脑卒中  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鼻腔较为狭窄,分泌物很多,若是没有立即做清理,呼吸时空气中混有的杂质灰尘进入鼻腔与之混合,会变干形成鼻痂。倘若长期不清除,可致鼻屎变大而堵住鼻子。因此,及时清理的鼻涕显得尤其重要。吸鼻也有手动吸鼻、电动吸鼻,电动吸鼻器使用方便,见效快,所以受到人们的好评。而对于儿童来讲,更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因为儿童总会有鼻塞的情况,所以家庭常备电动吸鼻,无论是成人和儿童均可以使用,对家人的健康有利,对家长们也更安心。

  • 标签: 电动吸鼻器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分析起搏的功能状态。方法选择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10月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后做动态心电图的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圳博英IS9001型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携带式记录盒,记录起搏患者24 h心律、心率情况。先采用常规模块分析法分析45例起搏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同样的病例再采用散点图分析法分析。结果常规模块分析发现低限频率次数[(40.83±20.22)次]、滞后频率次数[(1.74±0.96)次]、频率应答次数[(23.53±11.73)次]、起搏异常状态次数[(0.37±0.16)次]。散点图分析发现低限频率次数[(367.45±94.36)次]、滞后频率次数[(54.21±23.85)次]、频率应答次数[(168.47±71.84)次]、起搏异常状态次数[(1.74±0.4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3、-2.867、-3.147、-1.201,均P<0.05)。结论散点图分析法分析起搏的功能状态准确、有效,可以为临床安装起搏的患者提供各项切实、有效的数据,并能发现各种起搏的异常状态。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模块分析 散点图分析 低限频率 滞后频率 频率应答 起搏器异常起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