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评审评价结果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医院管理的启示与线索。方法利用R软件中arules包的apriori函数进行关联规则提取,对2017年至2019年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及实施细则》为依据的56家三级综合医院的评审评价结果做关联规则分析,探索各条款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其对医院管理的启示。结果所有条款共产生6 566 138条规则,核心条款共产生247条规则,选择提升度排名前10的规则作为为强关联规则,其中所有条款和核心条款最小提升度分别为1.41和1.53。建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与医院制定落实相关制度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患者知情权、首诉负责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定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开展预防多重耐药感染措施培训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结论本研究提示医院管理中应重视建立制度与配齐人员之间、指标体系与监测反馈体系之间以及诊疗流程中不同环节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可作为管理线索和启示在医院管理中予以关注。

  • 标签: 医院评价 关联规则 Apriori算法 数据挖掘
  • 简介:摘要失眠作为人群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伴随着抑郁、焦虑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发生,可导致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眠很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卒中人群失眠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正确认识失眠与卒中的双向作用关系可以加强临床医生对失眠的关注和治疗,增加失眠与卒中患者的临床获益。

  • 标签: 失眠 卒中 危险因素 机制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夜间睡眠时长和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对3357名男性的夜间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入睡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对精液质量进行分析获得精液质量参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夜间睡眠质量与精液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分层进一步探讨夜间睡眠时长与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性。结果以夜间睡眠时长6~8 h组为对照,在校正了年龄和BMI、禁欲时间、运动、饮酒和吸烟后,结果显示夜间睡眠时长≥8 h人群的精子前向运动率和总活动率分别为49.15%和59.49%,较对照组降低,所对应的回归系数[95%置信区间(CI)]分别是-3.16 (-5.77~-0.55)和-3.22 (-5.93~-0.51);与入睡时长最短组(<10 min)相比,入睡时长的增加与精子前向运动率的降低有关(P=0.045),入睡时长31~60 min组的男性精子总活动率也明显较<10 min组明显降低(β=-3.80,95% CI=-6.54~-1.06,P=0.007)。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35岁~40岁的研究对象中,夜间睡眠时长<6 h的男性精子前向活动率较6~8 h组降低(β=-4.01,95% CI=-7.84~-0.18,P=0.04);在年龄≥40岁的研究对象中,夜间睡眠时长≥8 h的男性精子总数均较6~8 h组降低(变化百分比:-47.84%,95% CI=-72.29%~-2.19%,P=0.04)。BMI≥24 kg/m2且夜间睡眠时长≥8 h的男性精子前向活动率和总活动率均较BMI≥24 kg/m2但夜间睡眠时长6~8 h组降低,对应的回归系数分别是β=-5.75,95% CI=-10.40~-1.10,P=0.02和β=-6.85,95% CI=-11.69~-2.00,P=0.01。结论在年龄≥40岁或BMI≥24 kg/m2的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长≥8 h与精子前向运动率和总活动率降低有关。

  • 标签: 年龄 体质量指数 精液质量 夜间睡眠时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桓台县某所小学选取1 515名6~11岁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信息均完整的1 237名儿童纳入研究。根据乳制品摄入频率,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从不、≤3次/月、1~2次/周、3~5次/周和几乎每天),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趋势卡方检验探讨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随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的关系。结果1 237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8.4±1.6)岁,其中男童655名(53.0%)。随着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增加,儿童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趋势<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从不摄入乳制品相比,1~2次/周(OR=0.27, 95%CI:0.09~0.82)、3~5次/周(OR=0.33, 95%CI:0.12~0.91)和几乎每天摄入(OR=0.22, 95%CI:0.09~0.54)者LVH检出风险较低。结论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有关联,每周摄入1次以上乳制品的儿童出现LVH的可能性较小。

  • 标签: 儿童 肥大,左心室 横断面研究 乳制品摄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8~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饮酒的相关信息,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 785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饮酒者占11.2%(311名),父亲饮酒者占58.6%(1 633名),母亲饮酒者占7.3%(204名)。与父亲从不饮酒者相比,父亲现在饮酒(OR=1.36,95%CI:1.03~1.80)和重度饮酒(OR=2.09,95%CI:1.44~3.05)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与母亲从不饮酒者相比,母亲现在饮酒也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OR=2.72,95%CI:1.89~3.91)。与父母均不饮酒者相比,父母仅一方饮酒(OR=1.58,95%CI:1.20~2.09)和父母双方均饮酒(OR=4.12,95%CI:2.73~6.20)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按照性别、年龄组分层分析,男生组及13~17岁组的结果与总体结果类似,但是仅父亲重度饮酒或父母双方均饮酒与女生、8~12岁儿童饮酒存在关联。结论父母饮酒可能是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应该考虑父母饮酒因素。

  • 标签: 饮酒 父母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非稳态负荷作为一个反映应激状态下人体各项生理系统累积磨损的综合指标,其水平的异常与抑郁症发病相关。本文系统介绍了非稳态负荷的概念和分类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非稳态负荷与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关联性,探讨了非稳态负荷作为抑郁症患病风险预测因子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探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抑郁症 精神障碍 非稳态
  • 简介:摘要早期成长逆境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相关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线索提示早期成长逆境与生物学老化相关,而目前较为公认的生物学老化指标是端粒长度,故探究早期逆境与端粒长度的关联对揭示逆境的相关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不同逆境类型、暴露时间及研究设计对早期逆境与端粒长度关联的可能影响,为早期成长逆境的干预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生长 端粒 早期成长逆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青春发育分期对女性甲状腺形态及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2017年10-11月,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海门市、浙江省玉环市、浙江省德清县各选定1所初中,将4所初中所有初一年级女生共491名纳入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体格检查以及尿碘、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采用《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PDS)评价青春发育分期;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青春发育分期对甲状腺容积及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青春发育阶段女性的甲状腺状况存在差异。甲状腺容积大小、结节检出率及FT4水平均表现为青春期前期<青春发动期<青春期后期(P<0.05);TT3及FT3水平表现为青春期前期>青春发动期>青春期后期(P<0.001);TSH及TT4水平不受青春发育分期的影响(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致,青春发育与TT3和FT3水平呈负相关。PDS总分每增加1分,TT3和FT3水平在模型1中分别减少0.067 nmol/L和0.170 nmol/L,在模型2中分别减少0.065 nmol/L和0.162 nmol/L;相较于青春期前期者,青春期后期者具有较低的TT3和FT3水平(模型1:OR=0.337,95%CI:0.173~0.658;OR=0.283,95%CI:0.144~0.557;模型2:OR=0.306,95%CI:0.155~0.605;OR=0.263,95%CI:0.132~0.524)。结论青春发育与女性甲状腺形态及功能状况存在关联。青春发育越成熟,甲状腺容积越大,结节越易发生,TT3及FT3水平越低。

  • 标签: 青春发育 甲状腺容积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护理人员工作适配与职业紧张间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1所综合性医院及3所专科医院的1 463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资料及评价工作适配水平;采用抑郁-焦虑-紧张量表(DASS-21)评估职业紧张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职业紧张与工作适配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工作适配与职业紧张的关联。结果1 463名研究对象年龄为(31.8±7.2)岁,其中女性占92.3%(1 350名);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7.2%(690名);工作适配得分为(34.4±6.1)分。工作适配与职业紧张呈负相关(r=-0.47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低度适配相比,工作适配及适配类型(属性适配、需求供应适配、能力要求适配)的中、高度适配均对职业紧张具有保护作用[OR(95%CI)值分别为0.40(0.28~0.59)、0.16(0.10~0.24);0.32(0.22~0.47)、0.18(0.11~0.20);0.33(0.21~0.52)、0.18(0.11~0.30);0.59(0.37~0.95)、0.54(0.38~0.78)]。结论工作适配及适配类型(属性适配、需求供应适配、能力要求适配)与职业紧张均有关联

  • 标签: 应激,心理学 职业医学 工作适配
  • 简介:摘要:目的: IMPDH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研究。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8月来我院接受检查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198例,作为实验组。另外,调取健康体检者 198例,作为正常体检组。所调取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年龄在 18-75岁,平均年龄为( 54.12±2.34岁),男性 90例,女性 108;正常体检组年龄在 18-74岁,平均年龄( 53.98±0.83岁),男性 91例,女性 107。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 IMPDH基因检测。结果:实验组基因突变类型错义突变( 190例, 95.95%)、无义突变( 4例, 2.02%)、缺失突变( 4例, 2.02%)与对照组基因突变类型 0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基因突变的病因情况来看,职业、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P<0.05),性别变量无明显差异。基因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 r值结果显示,职业与基因突变存在极强相关性( r=0.952、 r=969), P< 0.01,统计学有意义。基因突变与文化程度存在强相关( r=0.804), P< 0.01,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IMPDH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诊断中,应尽可能的考虑 IMPDH基因多态性,从而更好的为该类疾病的卫生防疫提供依据。

  • 标签: IMPDH基因多态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关联
  • 简介:摘要低磷血症与肾脏病关联十分密切,但临床工作者对此缺乏系统性认知,在诊治过程中存在较多漏洞。本综述基于血磷代谢的稳态,阐述了肾性低磷血症的病因分类,对其诊断要点和流程进行了详细归纳,同时总结了治疗原则和最新进展,以期提高对低磷血症和肾脏病关联的认识,为低磷血症规范合理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低磷血症 肾疾病 诊断 钠磷共转运体 调磷激素 Burosumab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抗病毒治疗(ART)自实施以来,在HIV/AIDS治疗领域成效显著。然而,当治疗投入到人群水平时,ART对HIV疫情产生何种实际影响成为领域内新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近年来有关ART和HIV疫情的研究,探讨ART所带来的HIV疫情趋势影响,旨在充分发挥其"治疗即预防"的作用。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HIV/AIDS 病毒载量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海南百岁老年人抑郁患病现状,分析百岁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关联因素。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上门入户的调查方式对海南省910例(男性166例,女性744例)百岁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由经系统培训的调查员通过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百岁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同时采集该人群一般人口学信息、睡眠质量、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方式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百岁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关联因素。结果在910例百岁老年人中,292例为抑郁,其患病率为32.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大小便失禁情况、饮食习惯、睡眠质量、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锻炼情况、看电视情况和社会参与度的百岁老年人抑郁患病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类型、健康自评、日常活动能力和睡眠质量是百岁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关联因素(均P<0.05);其中与家人同居(OR=0.50,P=0.026)和良好睡眠质量(OR=0.67,P=0.010)为百岁老年人抑郁状态的保护因素,而健康自评差(OR=3.34,P<0.001)和失能(OR=2.37,P=0.002)为百岁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百岁老年人抑郁与居住类型、健康自评、日常活动能力和睡眠质量独立相关,本研究为该人群抑郁干预与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百岁老年人 抑郁 因素分析,统计学
  • 作者: 鲁银山 张秀娟 郭铁成 胡艳 张香玉 张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3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6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30;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都 61001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3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3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7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30;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郑州 4700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元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纳入假手术组(n=20),另40只大鼠采用经典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20只)。治疗组自术后1 d起进行为期14 d的PAS治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第1、7和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mNSS)评分和提尾试验(EBST)评分;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治疗结束后行脑组织取材,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LC3Ⅰ、LC3Ⅱ、Beclin 1和Cathepsin B蛋白含量;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区LC3与NeuN的共表达情况。结果①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模型组和治疗组的mNSS和EBST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治疗组mNSS和EBST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且治疗组术后第14天的mNSS评分低于术后第7天(P<0.05);②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和模型组的LC3Ⅱ/Ⅰ比值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且治疗组的LC3Ⅱ/Ⅰ比值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的Beclin 1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高(P<0.01),而治疗组Beclin 1蛋白含量在术后第7天和14天均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229,P<0.01);模型组Cathepsin B含量较假手术组高(P<0.05),治疗组Cathepsin B含量亦较假手术组高(第7天时P<0.05,第14天时P=0.059);术后第14天治疗组的Cathepsin B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01);③模型组和治疗组缺血半暗带区的LC3阳性细胞数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LC3阳性表达的神经元数量与神经元总数量的比值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PAS治疗可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的自噬活性,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

  • 标签: 脑梗死 成对关联刺激 神经元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食用超加工食品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西班牙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 (SUN)大学毕业生队列,1999—2018年。参与者1999年12月—2014年2月对19 899位(女性12 113位,男性7 786位)年龄为20~91岁的受试者的膳食和饮品消耗情况每2年进行1次随访,根据NOVA分级标准对食品的加工程度进行分类,利用已经确证的136项食品频率问卷进行评价。主要结局测量利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能量校正的超加工食品食用量(分为4个水平:低、中低、中高、高)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在全部200 432人年的随访期间发生了335例死亡。与食用低水平超加工食品的受试者相比,食用高水平超加工食品的受试者其全因死亡的风险较高(多变量校正危险比为1.62,95%可信区间为1.13~2.33),并且具有显著剂量依赖性(趋势P=0.005)。每多吃一份超加工食品,其全因死亡的风险相比增加18%(校正危险比为1.18,95%可信区间为1.05~1.33)。结论食用较多超加工食品(每日大于4份)与全因死亡风险提高62%独立相关。而每多吃一份超加工食品,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8%。研究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26696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睡眠与冠心病之间的因果关联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研究包含5个睡眠相关性状[睡眠时间(连续变量)、长睡眠时间(二分类变量)、短睡眠时间(二分类变量)、早睡早起睡眠习惯、经常性失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集与1个冠心病GWAS数据集。应用非独立工具变量异质性检测方法评估并排除无效工具变量,利用基于广义的汇总数据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估计睡眠与冠心病之间的因果效应,应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结果睡眠时间与冠心病具有显著的因果关联(OR=0.755,95%CI:0.658~0.867,P=6.68E-05)。短睡眠时间(OR=4.251,95%CI:2.396~7.541,P=7.51E-07)以及经常性失眠(OR=1.814,95%CI:1.346~2.446,P=9.25E-05)均会显著增加冠心病患病风险。而长睡眠时间以及早睡早起睡眠习惯与冠心病的因果关联不显著。结论睡眠时间以及经常性失眠与冠心病存在因果关联

  • 标签: 冠心病 睡眠 孟德尔随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LIP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CNV患者221例作为CNV组,4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空腹外周血各5 ml,抗凝后提取外周血DNA,对LIPC基因的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分别进行PCR扩增,纯化后使用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对以上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LIPC基因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测;比较CNV组与正常对照组3个位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在总样本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达到遗传平衡(P>0.05)。CNV组LIPC基因SNP位点rs10468017 TT基因型、rs920915 CC基因型和rs2070895 AA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2%、5.43%和12.22%,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6%、5.58%和14.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V组和正常对照组LIPC基因SNP位点rs10468017最小等位基因(T)频率分别为18.1%和17.2%,rs90915最小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为21.7%和23.1%,rs2070895最小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33.7%和3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V组和正常对照组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的优势比(OR)值[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06(0.79~1.44)、0.92(0.70~1.21)和0.80(0.63~1.02)。结论本研究样本范围内未发现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与汕头地区汉族人群CNV的相关性。

  • 标签: LIPC基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单核苷酸多态性 rs10468017 rs920915 rs2070895 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