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肾中真阳是维持人体所有机能活动运转的动力,是人体阳气生化之源头,是机体生命之根本。肾中真阴是一身阴气的来源,中医理论认为“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一旦阴气调控作用遭到破坏,出现精血津液无以聚形,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精血津液亏损到了一定程度则无法充血脉、调脏腑,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中医认为肿瘤是痰淤、寒滞和瘤毒停留于机体而引起的积块。这是一个由于阳虚无法化气,导致阴气凝聚成阴毒的病理过程。阳虚无以化,参与了肿瘤出现、发展和转归的整个过程,是导致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本篇主要对“阳化气,阴成形”与肿瘤形成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阳化气 阴成形 关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间138例肿瘤患者PICC置换的临床资料,分析和统计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等。结果138例肿瘤患者PICC置换,随访中发现4例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0%;经药物干预、护理干预处理后,3例患者保留PICC置管后缓解,1例将PICC置管拔除并放置滤网,经溶栓治疗、护理干预后好转。结论肿瘤疾病、高D-二聚体、化疗、置管类型是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静脉血栓的重要相关因素,针对性药物处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或缓解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置管 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股静脉静脉穿刺置管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对肿瘤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置管方法、疾病、用药、患者活动情况有关,在穿刺前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是可以防治的。结论提高穿刺技术及规范的护理,对血栓发生的高危病人预防性用药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标签: 肿瘤患者 股静脉穿刺置管 静脉血栓 防治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就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抽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血栓预防措施,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而言,对其围手术期实施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肿瘤手术 深静脉血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36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发生率、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干预,236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在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病率为1.27%,均为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妇科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性护理对于胃肠道肿瘤病患DVT的影响。方法2017.2-2018.2时间段,随机在病患中盲选80例胃肠道肿瘤病患实施护理,将其分成普通组(40例)和预防护理组(40例),其中普通组病患采取普通护理,预防护理组病患采取普通护理同时结合预防性护理,分析2组DVT出现情况及SF-36临床评估情况。结果预防护理组DVT出现情况及SF-36临床评估情况均比普通组要好,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病患采取预防性护理,可降低DVT的出现风险,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预防性护理 DVT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120例老年肿瘤患者,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高于男性,穿刺静脉、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是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操作中应尽量选择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密切监测保持FIB水平<4g/L,以降低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风险。

  • 标签: 老年 肿瘤化疗 PICC置管术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通过对肿瘤学研究生在进行研究生教育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经过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攻读肿瘤学硕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初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在274.29±16.37,表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处于矛盾范围,经过研究生教育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时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在350.29±17.18,表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全面强,统计学分析表明,前后比较P<0.001,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研究认为研究生教育对肿瘤学研究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 标签: 研究生教育 肿瘤学研究生 批判性思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90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个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肺阻塞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75.5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护理应用中,有效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阻塞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消化道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77例进行观察(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随机分成两组后针对对照组38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对实验组39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护理后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老年消化道肿瘤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不但包括肿瘤细胞本身的特征变化,还包括宿主环境的变化。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动态网络,是影响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研究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和转移机制的影响,早期识别肿瘤微环境中相关因子的变化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这也是现代肿瘤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肿瘤转移 PH ROS。
  • 简介:目的探讨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原发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肿瘤血管形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和广州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VEGF及肝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50.0%,对照组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3.5%,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对患者肝功能影响较小,患者预后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治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 索拉菲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PICC化疗后的肿瘤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20)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n=20)采用精细化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和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患者,即两组间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0.94%,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21%。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少于对照组患者,即两组间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可有效延长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或消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使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的治疗效果和化疗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PICC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 上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甲恶性肿瘤包括癌和黑素瘤。甲相关的癌包括Bowen病与鳞状细胞癌、穿掘性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腺癌和皮脂腺癌等。黑素细胞相关甲肿瘤包括黑素细胞不典型增生和甲黑素瘤。甲恶性肿瘤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同时需要注意指甲颜色、形状、甲周软组织等的变化。在治疗上,Mohs显微外科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其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组织。

  • 标签: 指(趾)甲 肿瘤 恶性 黑素瘤
  • 简介:大多数发生于甲的肿瘤与皮肤其他部位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发生过程和外观形态上都有所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甲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在此对临床中相对常见的甲母质痣、甲雀斑样痣、甲乳头瘤、甲母质瘤、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粘液囊肿、获得性纤维角化瘤和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共10种甲良性肿瘤进行综述。这些甲良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是当症状、体征不典型时,大多数还是需要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 标签: 甲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病案是病人接受检查、诊断、治疗、护理过程的完整记录,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全过程的最原始、最齐全、最及时、最客观,且赋有医疗信息价值和法律价值的历史记录。病案的建立、形成与利用具有其特点及规律性,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

  • 标签: 病案 建立 形成 利用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下肢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25例中,良性11例,其中脂肪瘤5例,骨化性肌炎1例,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瘤4例;恶性14例,其中滑膜肉瘤6例,转移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良性组肿块最大径平均(8.36±3.50)cm,恶性组(11.9±4.61)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均匀中等或中等偏高信号为主,1例伴瘤周水肿;恶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4例伴瘤周水肿(P>0.05)。良性组6例未强化,恶性组均不同程度强化;良性组5例STIR呈低信号,恶性组2例STIR呈低信号;良性组无周围组织侵犯,恶性组8例伴周围组织侵犯,以上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边界、范围、大小、内部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患者死亡的关键原因为肿瘤转移以及重要器官功能丧失,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来降低肿瘤转移以及复发的概率,进而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循环肿瘤细胞对头颈部肿瘤的转移以及预后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可及时检测出现肿瘤转移或者复发患者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本文主要讲述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 标签: 循环 肿瘤细胞 头颈部肿瘤 诊断 临床作用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创伤小、取材方便,具有可重复性,其在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但CTC作为维持治疗疗效判定指征的意义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TC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维持治疗期间检测的意义予以综述。

  • 标签: 维持治疗 循环肿瘤细胞 晚期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