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肉豆蔻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去氢二异丁香酚为参照峰确定共有峰,建立肉豆蔻HPLC指纹图谱;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色谱法对共有峰进行分析,通过对特征峰一级质谱、二级质谱数据的计算及数据检索,指认共有峰的化学成分。结果建立了肉豆蔻的HPLC指纹图谱,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共建立11个共有峰,根据高分辨液质联用色谱分析结果,对11个共有峰进行成分指认,11个化合物分别是甲基丁香酚(峰1)、利卡灵A(峰2)、肉豆蔻醚(峰3)、Odoratisol A(峰4)、2-(3,4-Dimethoxyphenyl)butanoic acid(峰5)、malabaricone D(峰6)、5'-Methoxy dehydrodiisoeugenol(峰7)、去氢二异丁香酚(峰8)、Malabaricone C(峰9)、4-Methoxy-6-{(2S,3S)-7-methoxy-3-methyl-5-[(1E)-1-propen-1-yl]-2,3-dihydro-1-benzofuran-2-yl}-1,3-benzodioxole(峰10)、利卡灵B(峰11)。结论建立的肉豆蔻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肉豆蔻药材的质量评价;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色谱技术快速分析复杂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对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剂化学成分的鉴别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肉豆蔻(中药) 指纹图谱 串联质谱法 去氢二异丁香酚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胆汁在促进脂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维持正常肠肝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由胆固醇合成胆汁至少需要经过17种酶的催化反应,任何1种酶缺陷都会造成胆汁合成障碍,导致血浆和(或)尿液中疾病特异性胆汁中间产物的积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胆汁淤积性肝病及神经系统病变等症状。通过串联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血浆、尿液中的胆汁谱是协助遗传性胆汁合成缺陷症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疾病特点,研究维A及亚砷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APL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维A诱导化疗,观察组患者辅助亚砷治疗。比较两组白血病患者治疗情况,包括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不良反应以及完全缓解率。结果:完全缓解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维A酸 亚砷酸 APL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诱导缓解时间 白细胞水平峰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珍头痛胶囊中绿原和迷迭香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 C18柱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氟乙酸溶液(42:58),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330nm。结果:质量浓度范围在4.433~88.65μg/mL的绿原与峰面积呈现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26%,RSD为0.24%(n=9) ;质量浓度范围在10.27~205.3μg/mL的迷迭香与峰面积呈现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11%,RSD为0.63%(n=9)。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丹珍头痛胶囊中绿原和迷迭香的含量测定。

  • 标签: 丹珍头痛胶囊 绿原酸和迷迭香酸 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唾液沉积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神经氨酸酶1(NEU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笔者现围绕唾液沉积症的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减少对该病的漏诊误诊。

  • 标签: 唾液酸沉积症 眼底樱桃红斑 进行性肌阵挛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持续注射透明质酶(HAase)联合尿激酶是否对透明质(HA)动脉栓塞皮瓣缺血有治疗效果。方法(1)构建腹壁浅动脉HA栓塞动物模型:采用SD大鼠24只,以腹壁浅动脉为供血动脉在腹白线左右两侧各制作一正方形岛状皮瓣(面积为2 cm×2 cm,蒂宽为2 mm)。将每只大鼠左、右两侧皮瓣分别作为实验皮瓣和自身对照皮瓣,实验皮瓣在完成皮瓣制作后,于腹壁浅动脉内注射HA 10 μl,自身对照皮瓣只完成皮瓣制作、剥离血管,不做栓塞处理。(2)实验分组及HA栓塞模型的治疗:将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法(抽签法)分为A、B、C、D 4组,每组6只,在栓塞动物模型建立成功45 min后,分别经尾侧静脉以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HAase(2 000 IU/kg)+尿激酶(50 000 IU/kg)、HAase(2 000 IU/kg)、尿激酶(50 000 IU/kg)、生理盐水,每组所注射溶液体积为6 ml,12 min注射完毕。观察大鼠全身状况及术区的皮肤色泽、水肿、淤血、皮肤坏死等情况,分别于栓塞后即刻、3 d、5 d、7 d拍照对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分析,采用像素法测量术后7 d皮瓣的存活面积百分比。存活面积百分比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术后即刻4组皮瓣均呈苍白色,无明显肿胀,术后3 d内,均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术后3~5 d内肿胀基本消退,由不同程度暗红色淤斑逐渐转变至暗紫或黑色,术后7 d坏死区域皮瓣逐渐变硬,分界明显。4组皮瓣呈不同程度坏死。皮瓣的术后反应中A组最轻,B、C两组表现相似,均在A组、D组之间,D组术后反应最重。至术后7 d,A、B、C、D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90.30%±5.95%、52.63%±6.90%、51.14%±5.95%、7.70%±2.18%。A组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高于B、C、D组中任意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1;LSD-t检验:P值均<0.01)。结论HAase联合尿激酶静脉持续注射可有效改善因HA动脉栓塞导致的皮瓣缺血,增加组织灌注,增加皮瓣成活面积。

  • 标签: 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动脉栓塞 透明质酸酶 尿激酶 注射美容
  • 简介:摘要高剂量ω-3多不饱和脂肪具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近年来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心血管高危以上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却未获一致性结论,从而引发对ω-3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是二十碳五烯(EPA)和二十二碳六烯(DHA)对心血管系统不同影响的争议。尽管如此,近年多项指南和共识均推荐ω-3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是高剂量EPA用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甘油三酯升高的心血管高危/极高危患者的治疗,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高脂血症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左眼睑肿物1年余的患者就诊眼科。1年前患者于外院进行左鼻窦肿物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为嗜细胞癌。本次就诊影像学检查发现左眼睑及内眦区占位性病变,累及鼻泪管及眶内。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嗜细胞癌。

  • 标签: 眶肿瘤 嗜酸细胞 鼻泪管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激光术后色沉治疗中联合应用药物、光治疗的应用价值和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分析对象为2020.1~2022.1在我院就诊的激光术后色沉患者80例,随机数字法予以分组,40例予以药物治疗者纳入对照组,40例予以联合应用药物、光干预治疗者纳入治疗组,对比和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色素沉着、红斑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

  • 标签: 痤疮 色素沉着 红斑 光酸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硝普钠联合透明质酶和尿激酶治疗透明质动脉栓塞大鼠腹壁皮肤缺血性病变的效果,比较添加硝普钠和不添加硝普钠溶栓的差异。方法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潍坊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雄性SD大鼠40只,经左侧腹壁浅动脉注射10 μl透明质,制作大鼠左侧腹壁浅动脉栓塞皮肤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联合5%葡萄糖注射液溶栓注射)、实验A组(透明质酶联合5%葡萄糖注射液溶栓注射)、实验B组(透明质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注射)、实验C组(透明质酶、尿激酶联合硝普钠溶栓注射);术后0 min、3、5、7 d观察皮瓣变化。比较7 d各组大鼠皮瓣平均未灌注面积百分比差异。结果术后7 d,对照组、实验A、B、C组皮瓣平均未灌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0.00±0.00)%、(44.68±7.90)%、(34.01±8.77)%和(24.12±4.58)%。实验C组皮瓣坏死结痂面积百分比低于实验A组(P<0.05),实验C组皮瓣坏死结痂面积百分比低于实验B组(P<0.05),实验B组皮瓣坏死结痂面积百分比低于实验A组(P<0.05)。HE染色显示,添加硝普钠后HA栓子大小及密度明显降低。结论静脉内用硝普钠联合透明质酶和尿激酶能够有效改善透明质动脉栓塞引起的皮瓣缺血,增加组织灌注,缩小皮瓣坏死面积。

  • 标签: 大鼠 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酶 尿激酶 硝普钠 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嗜粒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要点,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CEP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中男1例,女8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47岁。5例合并支气管哮喘,1例合并过敏性鼻炎,1例有花粉过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9/9)、咳痰(9/9),胸闷(9/9)、憋喘(9/9),少数伴乏力(3/9)、发热(1/9)、胸痛(1/9)。影像学上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高密度影(9/9),纵隔淋巴结肿大(7/9),支气管充气征(2/9)和网格状改变(1/9)等。9例患者外周血嗜粒细胞(EOS)、血清总IgE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泡灌洗液中EOS百分比均升高,其余4例经皮肺活检的患者组织病理均提示肺泡腔或间质中EOS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0.5~1个月后复查,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病灶均见吸收,随访中4例复发。结论对于有过敏史,血EOS计数、总IgE升高并伴肺部多发高密度影或实变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临床医生应警惕其可能为CEP。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但复发率高。

  • 标签: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本发明实施一种枸橼局部抗凝机实现智能化全自动,包括采样部,射样部,化验分析部,给药部和程序控制部在线实时提取血样并将血样输送至血样储存纯化器中储存与纯化;将血样存储纯化器中的血样经射样管输送到加样槽中;将血样经吸样管输送至分析仪中进行血样化验分析,以及将采样部,射样部,化验分析部和给药部连接到程序控制部根据化验分析部得出的数据结果对给药部发出指令,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RCA方法手动计算、操作步骤繁琐耗时,延误调整给药剂量的时间,且费用高昂的技术问题。

  • 标签: 枸橼酸局部抗凝技术 智能化 全自动化
  • 简介:摘要:目的  建立测定芎菊上清颗粒中绿原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方法  采用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4%磷酸(10:9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7nm,柱温30℃。结果  绿原进样量在0.04~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3186377X-189,r=0.9995(n=6),平均加样回收率99.72%,RSD=0.91%(n=6)。结论 RP-HPLC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稳定可靠,可用于芎菊上清颗粒的质量控制。

  • 标签: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芎菊上清颗粒 绿原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疾病中应用血清总胆汁检测的价值。方法: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选取100例肝胆疾病患者、1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清总胆汁检测,比较不同类型肝胆疾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检测数值与检测阳性率。结果:六项肝胆疾病的血清总胆汁均高于健康体检者,比值有差异(P<0.05);六项肝胆疾病的血清总胆汁阳性率均大于健康体检者,比值有差异(P<0.05)。结论:在肝胆疾病诊断中应用血清总胆汁检测,可辅助临床确诊多种肝胆疾病,但临床需合理应用该检测,最大化检测价值。

  • 标签: 肝胆疾病 健康体检 血清总胆汁酸 检测数值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建立测定芎菊上清颗粒中绿原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方法  采用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4%磷酸(10:9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7nm,柱温30℃。结果  绿原进样量在0.04~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3186377X-189,r=0.9995(n=6),平均加样回收率99.72%,RSD=0.91%(n=6)。结论 RP-HPLC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稳定可靠,可用于芎菊上清颗粒的质量控制。

  • 标签: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芎菊上清颗粒 绿原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肾嗜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5例肾嗜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0±11.3)(35~79)岁。主要症状为腰痛5例,肉眼血尿3例,余27例为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肿瘤,左侧22例,右侧13例。肿瘤位于肾上极7例、中极14例、下极14例。33例行超声检查,表现为低回声18例,高回声10例,等回声3例,混合回声2例。30例行CT检查,平扫表现为肿瘤与正常肾实质比较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增强后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强化影,其中12例有典型的中央星芒状瘢痕征。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肾部分切除术12例,根治性肾切除术23例;后腹腔镜手术23例,开放手术12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平均直径(4.0±2.3)(1.3~14.0)cm,切面为黄褐色14例,红褐色19例,黑色和咖啡色2例。镜下观察,肿瘤典型特征为瘤细胞呈巢状、腺泡状或管状排列,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基本一致,胞质含有丰富的嗜颗粒,核圆深染,核仁较小。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指标阳性率分别为EMA 100.0%(23/23)、E-cadherin 100.0%(20/20)、CK 96.2%(25/26)、CD117 95.5%(21/22)、p504S(AMACR) 35.0%(7/20)、CD10 33.3%(9/27)、CK7 31.0%(9/29)、Vimentin 17.2%(5/29), Ki-67均为阴性(0/28)。本组35例中4例失访,余31例平均随访时间(46.9±25.0)(7~90)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未见复发和转移。3例术后短期内曾出现轻度肾功能不全,均恢复正常。术前肉眼血尿3例,术后血尿症状消失;腰痛5例中,2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仍有腰部间断性钝痛。结论肾嗜细胞瘤是较少见的肾良性肿瘤,术前与肾恶性肿瘤难以鉴别,病理检查是确诊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预后良好。因肿瘤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肾肿瘤 嗜酸细胞瘤 病理特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嗜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主要指黏膜组织中嗜粒细胞增多且对内镜鼻窦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类型。诊断eCRS的嗜粒细胞截断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尚缺乏统一标准。基于统计学基础理论,诊断eCRS的截断值即为临床决策临界值,应以临床结局研究作为确定诊断eCRS截断值的基础。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