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术后的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17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术后的病人,总结护理经验.[结果]17例病人中,1例术前既有局部皮肤感染破溃,术后局部皮肤仍有感染,愈合不良;有2例术中出血较多,且术后出现贫血和血肿.所有病人经过恰当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术后要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尤其要注意出血和血肿的观察.

  • 标签: 注射隆乳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皮肤感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各种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自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45例聚丙烯酰胺注射隆胸术后病人,采用注射器抽取及手术切开直视下水凝胶取出术,其中20例取出同时行假体隆胸术。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是目前治疗并发症的较好方法,假体隆胸术可以改善水凝胶取出后的乳房形态。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并发症 隆乳术
  • 简介: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2月-2005年10月所收治的外院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发生并发症的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23-54岁,其中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者51例,隆鼻2例,丰颞5例,面部局限性凹陷充填6例。结果51例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B超检查显示分别在皮下、乳腺内、胸大肌筋膜及胸大肌内有不等量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存在。18例免疫球蛋白有异常改变。5例血清内检测出丙烯酰胺单体。平均0.011mg/ml:胶体取出6个月以上2例患者血清内均未检测到丙烯酰胺单体。取出注射物中有16例丙烯酰胺单体阳性.平均含量0.04mg/g。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入人体后其并发症有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2大类,局部并发症多与操作不当有关,而全身并发症则考虑与病人免疫学改变以及可能存在的肢体分解有关.另外也不排除心理因素。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并发症 免疫学 丙烯酰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总结注射隆乳术后凝胶分布及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最佳方法。方法45例经乳晕切口直视下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结果其中20例完整包裹无分隔或有分隔,25例移位到胸大肌各层及4例移位乳房周皮下,19例胸大肌受侵蚀变性,其余患者胸大肌无侵蚀变性。45例包膜周组织及注射遂道凝胶浸润。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分布在乳房周皮下,胸大肌内及前、后不同层次,胸大肌受侵蚀变性。直视下手术是处理注射隆乳术并发症的较理想方法。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隆乳术 分布
  • 简介:本院共收治32例外院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以下简称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分别采取抽吸及手术取出等处理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隆乳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系统综述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胸部和面部)充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构成,以及不同级别医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充填术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对检索获得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充填术后的随访文献进行排除归纳后,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接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充填术的共14047例.发生并发症909例,总发生率为6.47%。按照部位分类后.胸部并发症发生率为7.75%,面部为1.08%。胸部并发症占前4位的分别为硬结、移位、炎症和血肿,而面部则以面部不对称出现比例较大;非三甲医院胸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三甲医院。结论随访现有研究文献表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充填术的安全性存在问题.用于健康人群时应慎重。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软组织充填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感染的最佳处理途径,拟提高该并发症处理的成功率。方法对28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感染患者采用手术取出材料、残腔灌洗、药物连续冲洗、负压引流坏死物等综合治疗手段,彻底控制感染与炎症。结果28例患者治疗1~2周后,乳腺内感染得到控制,残腔及坏死组织全部被清除,感染炎症愈合,完整保留乳房,未有复发。结论对注射隆乳感染这类严重并发症,用手术加有效药物控制等方法正确处理,切实有效,能够保持乳房组织结构完整。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注射 隆乳术 哺乳期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用乳腺脓肿置管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脓肿的经验,提高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2006年7月治疗6例注射式丰乳后诊断为乳腺脓肿患者,均采用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继续冲洗引流,拔管后加压包扎,隔日换药。结果3例术后2周内愈合;3例术后1周愈合。结论采用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脓肿方法简单,治疗效果好,但患者回乳时间及水凝胶注射组织粘连情况影响术后愈合时间。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隆乳术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简介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种类以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通过检索医药学有关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的文献资料,对注射隆乳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类型、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结果注射隆乳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种类繁多,以硬结、疼痛、感染、破渍等发生率最高,常常数种并发症共存;有些并发症是由于不恰当的处理所致。临床处理方法以手术取出、病变组织切除较为彻底。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并且不能从体内彻底清除,有些并发症是由不恰当处理方法所致。笔者反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体内注射,建议规范处理方法,避免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同时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体内后对机体健康(包括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及注射入人体后的远期变化进行系统研究。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注射隆乳 并发症 处理方法
  • 简介:1997年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hydrogel,PAHG)作为软组织填充物由乌克兰引进中国,由于其操作相对简单,被广泛应用于注射式隆乳。有文献报道,注射式隆乳术后可能出现疼痛、炎性反应、硬结、团块、变形、移位等并发症,并高达18.3%。

  • 标签: 内窥镜 水凝胶类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制备可用于口腔软组织增量的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方法:将经高温溶解、冷冻解冻法制备的PVA、PAM,用真空抽气干燥后制备成体积为18mm×5mm×4mm、浓度分别为15wt%、20wt%、25wt%的干凝胶。将所制备的PVA和PAM干凝胶进行表征鉴定。结果:制备出的PVA质地较硬且均匀,表面光滑;PAM则脆性大且质地不均匀,可看到其中的孔隙,表面粗糙。结论:PVA、PAM在常温下搅拌可少量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升高温度才可完全溶解。PVA经若干次冷冻解冻循环可交联成固态结构,经真空干燥后即可得到体积收缩2-3倍的干凝胶。

  • 标签: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 软组织增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并发哺乳期乳腺感染的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并发哺乳期感染患者采用手术取出填充材料并排脓后、消除脓腔分隔、反复冲洗、置双管持续负压引流等治疗手段,彻底控制感染与炎症。结果23例患者治疗1~2周后,乳腺内感染均得到控制,完整保留乳房。随访5个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经手术彻底清除异物并排脓、术后持续负压引流的方法,是处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后并发哺乳期乳腺感染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注射 隆乳术 哺乳期 感染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及生炒酸枣仁的蛋白质电泳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方法:本实验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技术对40个不同酸枣仁样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根据电泳指纹图谱整理分析的数据得到对酸枣仁的初步聚类分析结果。结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大致定性区别不同产地的酸枣仁样品。

  • 标签: 酸枣仁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优点及临床疗效分析,以便在尽量保持乳房原有形态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提高异物的清除率。方法自2008年01月~2012年03月,本院乳腺外科在超声引导下微创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患者46例,术前行常规乳腺超声检查,了解注射的水凝胶所在的层次和分布范围。术中在乳腺超声引导下,逐层清除水凝胶。结果46例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及双侧乳房不对称畸形等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不留瘢痕。术后随诊6个月,双侧乳房基本对称,乳房结节、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基本消失,乳腺超声检查提示未见典型水凝胶凝结成像。结论超声引导下微创清除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并发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微创清除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隆乳术后 并发症 疗效分析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有关文件。简要概述了丙烯酰胺以及代谢产物在动物方面的研究和有限的人体研究情况.主要涉及神经毒性、生育毒性、致癌性和遗传毒性及其可能发生的机制等。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引起的神经毒性可能与丙烯酰胺有关;导致动物多器官肿瘤的发生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有关。

  • 标签: 丙烯酰胺 环氧丙酰胺 毒性 世界卫生组织
  • 简介:摘要使用DB-624石英毛细柱分离测定水中丙烯酰胺,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能实现被测成分较好分离,实验结果能满足气相色谱分析要求,且相关参数比标准和有关资料的数据有所提高,增加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 标签: 色谱柱 气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鞘氨醇激酶1(SphK1)过表达在丙烯酰胺(ACR)致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以及影响。方法将纯度为99%的ACR用生长液制备成浓度为1.25、2.5 mmol/L溶液;将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实验组和SphK1激活剂组。NC组加入(12-)十四酸佛波酯(-13-)乙酸盐(PMA)溶液[SphK1特异性激活剂,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终浓度为100 nmol/L]。实验组给予终浓度分别为1.25和2.5 mmol/L的ACR溶液,染毒24 h。SphK1激活剂组在实验组染毒浓度的基础上,每个染毒浓度分别加入PMA溶液,其他处理与实验组一致。各组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SphK1蛋白的表达含量;CCK-8检测SH-SY5Y细胞的增殖活性;Hoechst33342法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凋亡。结果与NC组比较,实验组和SphK1激活剂组细胞SphK1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SphK1激活剂组细胞在1.25和2.5 mmol/L浓度的SphK1蛋白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实验组和2.5 mmol/L浓度SphK1激活剂组的细胞相对生长存活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SphK1激活剂组细胞相对生长存活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实验组细胞在ACR 1.25 mmol/L浓度时呈现出早期凋亡、在ACR 2.5 mmol/L浓度时呈现出晚期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与NC组比较,实验组和SphK1激活剂组在ACR 2.5 mmol/L浓度时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SphK1激活剂组在ACR 2.5 mmol/L浓度时细胞凋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hK1过表达可以对丙烯酰胺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丙烯酰胺 神经损伤 鞘氨醇激酶1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用大口径毛细管柱(HP-INNOWAX(30m×0.25mm×0.25μm))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丙烯酰胺,在pH1∽2的酸性条件下,丙烯酰胺与新生溴发生加成反应,衍生后生成2-3二溴丙烯酰胺,衍生产物用乙酸乙酯萃取,用配备电子捕获器(ECD)检测器的安捷伦6890N进行测定。取100ml水样,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到2.0ml后测定样品的最低检出限为0.6μg/L,线性关系r=0.9998,本方法稳定、准确,平行加标回收率控制在97.5%∽104.3%,能很好满足日常生活饮用水中丙酰胺的检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