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障碍同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中收治的抑郁障碍患者80例,设置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正常人,设置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童年期的被虐待经历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抑郁障碍的概率提升,容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 标签: 抑郁障碍 童年期 虐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自杀风险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等对3 44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根据SBQ-R总分分组,≤6分为低自杀风险组,≥7分为高自杀风险组,最终本研究纳入低自杀风险组2 168人、高自杀风险组1 274人。采用SPSSAU 21.0在线统计软件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高自杀风险组与低自杀风险组在年级、性别2个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4,83.737,均P<0.05);在童年创伤经历种类和失眠严重程度2个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211,333.998,均P<0.05)。(2)高自杀风险组童年创伤总分[(43.92±10.50)分]高于低自杀风险组[(37.74±6.93)分](F=351.78,P<0.01),高自杀风险组失眠得分[(10.66±5.54)分]高于低自杀风险组[(7.04±4.76)分](F=379.25,P<0.01)。(3)童年创伤总分与自杀风险得分呈正相关(r=0.415,P<0.01),与失眠得分呈正相关(r=0.306,P<0.01),失眠得分与自杀风险得分显著正相关(r=0.399,P<0.01);控制人口学资料、焦虑、抑郁后,相关性仍然显著(均P<0.01)。(4)路径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童年创伤对失眠呈正向影响(β=0.30,P<0.01),失眠对自杀风险呈正向影响(β=0.29,P<0.01),童年创伤对自杀风险呈正向影响(β=0.33,P<0.01);失眠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21%,控制人口学资料、焦虑、抑郁后,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66%。结论童年创伤和失眠对中学生自杀风险有显著影响,失眠在童年创伤与中学生自杀风险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及时对创伤个体的睡眠进行管理,可降低中学生自杀风险。

  • 标签: 中学生 童年创伤 失眠 自杀风险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实验对象,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对所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评估,同时还应用童年创伤性问卷将180例青少年抑郁症划分为两个组进行对照,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童年创伤的8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试验组,其余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则作为此次的对照组。将数据整合后进行评估。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会发生在有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中,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7.78%,未发生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仅为总调查人数的28.89%。在童年创伤中诸多因素中,情感虐待、性虐待及身体虐待的评分较高于情感忽视、父母及亲人状况等因素,数据上呈正相关(P

  • 标签: 童年创伤 青少年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份,研究时间为期一年,参与研究病人的数量为60例,并将其分成两组,甲组与乙组,甲组为单纯的青少年抑郁症病人,乙组为抑郁症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析其存在的独立因素。结果: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出现抑郁症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乙组病人在CDI、CTQ、SPR等总分以及因子分均高于甲组病人,尤其在低自尊因子分、情感忽视分、侮辱因子分和躯体攻击因子分关系较为密切。结论:在童年如果儿童的情绪被忽视以及被同伴侮辱,容易导致青年少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有利于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行为。

  • 标签: 童年创伤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童年创伤、同伴排斥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NSSI)行为的关系以及其对抑郁症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263例(伴NSSI组)和不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49例(不伴NSSI组)作为测试数据集(测试集);同时纳入伴NSSI抑郁症患者99例和不伴NSSI抑郁症患者62例作为验证数据集(验证集)。比较测试集2组儿童抑郁问卷(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社会同伴排斥量表(Social Peer Rejection,SPR)评分;在测试集采用二元Logistic分层回归分析NSSI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判断诊断模型。在验证集应用诊断模型使用ROC曲线计算实际预测效果。结果伴NSSI组CDI、CTQ、SPR总分及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t=-10.04、-9.11、-5.30,均P<0.001)。CDI中低自尊因子分(OR=1.12,P=0.002)、CTQ中情感忽视因子分(OR=1.08,P=0.037)、SPR中侮辱因子分(OR=1.10,P=0.050)和躯体攻击因子分(OR=0.89,P=0.049)与NSSI行为显著相关,诊断模型良好(ROC曲线下面积=0.84,P<0.001)。在验证集模型具有显著预测效果(ROC曲线下面积=0.85,P<0.001)。结论童年情感忽视、被同伴侮辱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NSSI的影响因素,童年创伤与同伴排斥对诊断和预测青少年抑郁症NSSI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抑郁症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童年创伤 同伴排斥 临床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心理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并考察同胞关系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2020年3~7月,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scale,CPAS)、同胞关系量表(the life span sibling relationship scale,LSRS)、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2 995名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SPSS 21.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使用AMOS 23.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非独生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的阳性检出率为55.29%,抑郁[16(9,24)分]检出率为51.62%;(2)心理虐待、同胞关系、心理弹性、抑郁在父母关系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986,-13.822,-13.771,-12.620,-10.650,-11.524,均P<0.01),是否头胎在抑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6,P<0.05)。(3)心理虐待与抑郁显著正相关(r=0.558,P<0.01),与同胞关系、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r=-0.379,r=-0.270,均P<0.01),同胞关系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r=0.380,P<0.01),与抑郁显著负相关(r=-0.366,P<0.01);心理弹性与抑郁显著负相关(r=-0.431,P<0.01)。(4)心理虐待对抑郁的间接效应值为0.138,占总效应9.37%。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与成人同胞关系、儿童同胞关系的中介作用,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33%,成人同胞关系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占2.76%。结论非独生子女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成年抑郁关系密切,心理弹性和同胞关系,尤其是成人同胞关系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这种作用仅限于减轻抑郁的程度,不能改善抑郁的发生率。

  • 标签: 抑郁 心理弹性 非独生子女 大学生 同胞关系 心理虐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女同性恋者童年期不良经历(ACE)与成年期物质使用行为的状况,探究二者间的关系,为识别高风险人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7-12月在北京市女同性恋社会组织的协助下,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参加例行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外展活动以及同伴推荐的女同性恋者中招募研究对象。应用问卷星(www.wjx.cn)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ACE以及物质使用行为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女同性恋者ACE与物质使用行为的关系。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共294名女同性恋者,性取向为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分别占81.3%(239/294)和18.7%(55/294)。曾有过ACE者占55.8%(164/294),其中经历过虐待、忽视和家庭功能障碍者分别占33.3%(98/294)、24.5%(72/294)和32.7%(96/294)。最近30 d有吸烟行为占55.1%(162/294),最近3个月有物质使用行为和至少每周饮酒分别占11.2%(33/294)和22.8%(67/294)。女同性恋者ACE与成年期物质使用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无ACE的女同性恋者,有ACE的女同性恋者的成年期吸烟(OR=1.87,95%CI:1.13~3.08)、饮酒(OR=2.13,95%CI:1.18~3.84)和使用物质(OR=3.33,95%CI:1.29~8.61)的行为风险较高。其中,经历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的女同性恋者成年后吸烟(OR=2.60,95%CI:1.46~4.62)和饮酒(OR=2.65,95%CI:1.44~4.87)的行为风险较高;相比于童年期无虐待经历者,童年期有虐待经历者的成年期物质使用行为的风险较高(OR=3.17,95%CI:1.26~7.96)。结论女同性恋者具有较普遍的吸烟、饮酒行为以及成年期物质使用行为,并与其ACE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女同性恋 物质使用 童年期不良经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对农村居民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并检验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最新调查和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共同访问的12 506名农村居民数据,运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倾向评分加权法、负二项回归模型和KHB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相比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农村居民,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哮喘风险提高23.7%(OR=1.237,95%CI:1.060~1.445),患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16.4%(OR=1.164,95%CI:1.006~1.347)、22.4%(OR=1.224,95%CI:1.083~1.383)和19.6%(OR=1.196,95%CI:1.103~1.296),患血脂异常和心脏病的可能性上升了26.6%(OR=1.266,95%CI:1.153~1.390)和13.6%(OR=1.136,95%CI:1.031~1.253)。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差的中老年农村居民患慢性病的数量比童年居住环境卫生较好的中老年农村居民多了0.176种,且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起到7.143%的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居住环境卫生与农村居民中老年期多种慢性病患病与否及患病数量存在统计学关联,且童年期健康状况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重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干净、卫生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农村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 标签: 居住环境卫生 农村居民 慢性病 童年期健康状况 生命历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