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分子型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1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女性设为对照组。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对两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确定研究组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型;分析不同分子型乳腺癌患者及正常人群的人格特征。结果124例乳腺癌患者IHC结果显示,LuminalA型40例,LuminalB型38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24例,三阴性22例。各乳腺癌分子型患者CBF-PI-B中神经质、宜人性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开放性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腺癌各分子型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型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改变性格有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 标签: 乳腺癌 人格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大五人格问卷
  • 简介: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地差异。因此,肿瘤患者临床个体化治疗的要求使传统的肿瘤病理学分型方法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乳腺癌基因表达特征为基础的分子型为探讨乳腺癌的异质性、治疗靶点、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等提供了新的启示。

  • 标签: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淋巴结 受体 erbB-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毒型与临床特征,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巴州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11月收住院的26例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毒型与临床特征。结果病原学检查EV71阳性70.37%;死亡1例占2.06%,发热发生率为100%,肢体抖动或无力占80.8%;呕吐占46.2%,白细胞(WBC)﹥15×109/L占80.8%。结论EV71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类型的病毒,高热、肢体抖动对临床早期发现重型病例有提示意义,白细胞增高是患儿短期内病情可能恶化、加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重症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异烟肼、甲基多巴及阿司匹林等,虽按一般剂量给药,也可引起肝脏损伤,将这类肝病称为药物性肝病。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本文旨在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治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分型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分子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利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流程进行分子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3岁。POLE突变型10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2例(2/10),G3级宫内膜样癌2例(2/10),其他高级别亚型3例(3/10)。错配修复缺陷型38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1例(1/38,2.6%),宫内膜样癌36例(36/38,94.7%);21例(21/38,55.3%)表现为MLH1、PMS2同时缺失,20例(20/21,95.2%)为MLH1甲基化阳性病例,即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6例(6/38,15.8%)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检测,其中1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无特异分子特征型44例,其中G1~2级宫内膜样癌34例(34/44,77.3%),G3级宫内膜样癌7例(7/44,15.9%)。p53异常型8例,其中G3级宫内膜样癌4例(4/8),其他高级别亚型2例(2/8),且1例(1/8)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结论正确解读子宫内膜癌中POLE基因突变、MMR蛋白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进行分子型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诊断流程和规范进行判读,确保分子型的准确性。

  • 标签: 子宫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内膜癌
  • 简介:目的探讨学业不良儿童声调双耳听能力的特征。方法采用自编材料对小学三年级学业优良和学业不良儿童声调双耳听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学业不良儿童双耳声调听能力显著低于学业优良儿童;②在声调听材料中,有意义材料的听具有右耳、左脑效应,而无意义材料则没有明显的半球优势;③学业不良儿童双耳听无意义材料时,四声最容易,一声、二声其次,三声最难;而听有意义材料时,则一、三、四声较容易,二声最难。结论教师应采用恰当的训练措施帮助学业不良儿童提高双耳听能力,增强其听处理能力,最终提高其学业成绩。

  • 标签: 学业不良儿童 声调 双耳分听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不同个性特征病人施行眼底手术中应用丙酚镇静及抗焦虑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成年)调查及人格测试法(EPQtest),选择性格外倾向(E>50)的眼底手术病人共40例,其中又分两类:E>50伴N>50者,设为情绪不稳定组(组I,n=22),E>50伴N<50者,设为情绪稳定组(组Ⅱ,n=18)。两组均在局麻手术中采用丙酚镇静,首剂丙酚0.5mg/kg静脉注射,继以40μg/(kg·min)持续泵输注直至术毕。术中临测血压、心率变化;术前、术毕即刻及术后4-6h采用“焦虑VAS”进行病人自评。结果:组I术中血压、心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中和术后焦虑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水平(P<0.01和P<0.05)。组Ⅱ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不大;术中VAS焦虑评分降低(P<0.05)。结论:丙酚用于不同个性特征的眼底手术病人,其镇静、抗焦虑以及遗忘效果有所不同;外向、情绪不稳定的病人用丙酚后情绪明显转稳定,心境改善,焦虑水平降低,可起到预防应激反应过剧的效果,提示这类病人手术中更需要合理使用镇静药。

  • 标签: 眼底手术 异丙酚 镇静效果 抗焦虑效果 个性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肺部影像学特征,为新冠肺炎的诊治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疗的27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分组,比较不同临床型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和胸部CT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与疾病临床型的关系。结果27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30例(占46.8%),女性148例(占53.2%);20~69岁人群占88.8%(247/278);有238例(85.6%)患者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男性构成比、年龄和基础疾病数均逐渐增加,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发热、干咳、畏寒或寒战、疲倦乏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与比例(NEU%)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WBC(×109/L):5.7±3.1、6.5±2.4比5.4±1.7、4.9±1.6,NEU(×109/L):4.4±3.1、4.9±2.5比2.8±1.2、2.9±1.3,NEU%:0.72±0.13、0.73±0.14比0.51±0.12、0.59±0.11,均P<0.01〕,而淋巴细胞计数(LYM)与比例(LYM%)、血小板计数(PLT)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低〔LYM(×109/L):1.0±0.4、1.2±0.8比2.1±0.9、1.5±0.6,LYM%:0.21±0.11、0.20±0.12比0.40±0.11、0.32±0.11,PLT(×109/L):177.1±47.8、157.7±51.6比215.3±59.7、191.8±64.3,均P<0.05〕;危重型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最低、总胆红素(TBil)水平最高,与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b(g/L):33.0±5.8比42.8±4.4、39.6±5.1、34.4±4.2,TBil(μmol/L):20.1±12.8比12.0±8.7、10.9±6.3、12.2±8.3,均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LDH(μmol·s-1·L-1):5.6±2.2、5.0±2.9比2.8±0.9、3.3±1.2,cTnI(μg/L):0.010(0.006,0.012)、0.010(0.006,0.012)比0.005(0.003,0.006)、0.005(0.001,0.008),均P<0.01〕;重型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轻型、普通型和危重型患者更高〔mg/L:43.3(33.2,72.1)比22.1(16.2,25.7)、29.7(19.8,43.1)、25.8(23.0,36.7),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μg/L:0.17(0.12,0.26)、0.13(0.09,0.24)比0.06(0.05,0.08)、0.05(0.04,0.09),P<0.01〕。典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为: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重型主要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与普通型患者相比,其病灶增多,病灶范围扩大至双肺;危重型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各叶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部分呈磨玻璃样密度,个别显示部分肺实变。结论男性、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高危人群,应当密切关注其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风险;CT影像学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治方案中判断患者处于重型和危重型的重要补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临床特征 CT
  • 简介:摘要利用2001—2005年新疆14个探空站逐日08时和20时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计算了比湿、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降水强度。分析表明新疆93%的水汽集中在500hPa以下,比湿由东北向西南逐步递增,夏季最大;新疆整层水汽通量值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夏季最强;夏季水汽辐合强度远高于其它季节,水汽辐合范围在700hPa上比较大,但辐合强度仍然是近地层最大;北疆降水强度大于南疆,夏季降水强度最大,降水强度的季节差异比实际降水量要小。

  • 标签: 比湿 可降水量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降水强度
  • 简介:目的了解耳蜗植入患者蜗内各电极听神经兴奋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而找寻无创性检测残余听神经功能的客观手段.方法对20例植入了NucleusCI24的患者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RT).其扣减算法的设计利用了神经反应的不应期特性.若将先后两个脉冲(掩蔽脉冲与探测脉冲)施加在不同的电极上,则可测得各电极电听觉兴奋性的空间分布函数.结果1患者电听觉兴奋性的区域,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变宽;2各序号电极的兴奋空间相互交叠,并表现出Ⅰ、Ⅱ两种类型:Ⅰ型为钟型、Ⅱ型为不对称钟型(高频侧兴奋性弱);3患者第5、10、15号电极的兴奋空间的总体特征,可分为A、B、C三类,并与耳聋病程长短表现出相关性.结论电极的兴奋区域函数与耳蜗电反应的调谐曲线十相近,表现为相互重叠的"滤波器组".A、B、C三类空间分布特征,与病程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神经兴奋性区域的空间分布可能作为推测听神经残存率的依据.

  • 标签: 耳蜗植入 神经兴奋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尔麻痹分期治疗的中医证型特征。方法分别选取急性期(发病时间小于20d)、恢复期(发病在20d-40d之间)、后遗症期(发病时间大于40d)患者,观察其临床表现,判定为何种证型。结果贝尔麻痹急性期以脉络空虚,寒湿凝滞证为多,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阳气亏虚,痰瘀阻络证为多。结论对贝尔面瘫进行分期型,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性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型和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选择发病2周内、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有阳性发现的病例,排除同时存在前后循环梗死或同时存在脑桥与其他脑干部位的梗死,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病因型;将单纯性脑桥梗死作为病例组,前循环脑梗死为对照组,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单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型和临床表现特征.结果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糖化血红蛋白(OR1.183,95%CI1.007~1.389,P=0.041).病因型中,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为穿支动脉疾病(OR2.343,95%CI1.086~5.057,P=0.030).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症状有头晕/眩晕(OR1.827,,95%CI1.024~3.259,P=0.041)、恶心呕吐(OR2.631,95%CI1.267~5.464,P=0.009)、复视(OR5.103,95%CI1.342-19.404,P=0.017)、耳鸣(OR10.512,95%CI1.119~98.714,P=0.040)、行走不稳(OR2.547,95%CI1.328~4.884,P=0.005).与单纯脑桥梗死相关的体征为眼球震颤(OR9.368,95%CI3.251~26.991,P=0.000)、单侧肢体感觉障碍(OR3.145,95%CI1.051~9.412,P=0.041).结论单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病因型与前循环梗死不同,危险因素中的高糖化血红蛋白、病因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临床表现中的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复视、行走不稳、眼球震颤、耳鸣和单肢感觉障碍更为突出.

  • 标签: 脑桥梗死 前循环梗死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病因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型情况。方法选取年龄≤35岁的128例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以及同期年龄﹥35岁的130例中老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作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型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情况、淋巴结转移数目和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病理分期较晚,Ki-67阳性表达率≥14%的比例较高,但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型无明显差异,应早期筛查并给予积极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临床特征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人腺病毒(HAd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出现疑似感染症状但感染病原不明的2 728例患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AdV DNA,HAdV DNA检测阳性视为HAdV感染。分析HAd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并根据患者年龄、移植类型、移植年份、随访时间采用巢式病例配对按1∶3匹配了未发生HAdV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HAdV感染组和对照组的临床预后。结果共检测7 119份标本,其中36例患者99例次HAdV DNA阳性。36例HAdV感染患者中22例发生HAdV血症;24例除HAdV感染外合并1种或多种其他病毒感染;19例(53%)有发热,25例(69%)有消化道症状,11例(31%)有呼吸道症状,9例(25%)有肝功能异常,6例(17%)有神经系统症状;23例同时发生2度及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9例患者接受西多福韦抗病毒治疗,其中7例HAdV转阴,2例治疗无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M(Q1,Q3)]为496(216,940)d,Kaplan-Meier分析显示HAdV感染组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对照组(48.4%±9.2%比91.3%±3.5%;χ2=65.03,P<0.001),移植后5年的非复发死亡率高于对照组(40.8%±8.8%比4.0%±2.0%;χ2=34.17,P<0.001)。结论allo-HSCT后HAdV感染者以消化道、呼吸道症状为主,合并2度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增加,HAdV感染患者总体生存差,非复发死亡率高。

  • 标签: 腺病毒,人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生殖器皮肤疣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型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入组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6例非生殖器皮肤疣患者开展队列研究,男63例,女53例,年龄(38.00±12.41)岁。采集临床资料,取疣体组织提取DNA,采用通用引物扩增DNA,结合11种型特异性引物扩增测序型,分析不同类型皮肤疣的HPV型别特点,以及不同部位皮肤疣的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PV阳性率90.50%(105/116),跖疣、寻常疣、扁平疣分别占51.43%(54/105)、32.40%(34/105)和16.20%(17/105)。HPV型别以HPV 1(53.33%)、HPV 27(37.14%)、HPV 2(29.52%)和HPV 4(23.81%)为主;双重或多重型别HPV感染57例,占54.29%,手足部疣比例更高,以HPV 1+4、HPV 1+2、HPV 1+27、HPV 2+27、HPV 1+4+27等为主。3例寻常疣中检出高危型HPV 18,1例扁平疣中检出高危型HPV 58。结论广东地区非生殖器皮肤疣常见HPV型别与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不尽相同,且双重或多重HPV感染较多,手足部更明显。

  • 标签: 非生殖器皮肤疣 人乳头状瘤病毒 基因型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肺囊腺瘤畸形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经超声诊断为肺囊腺瘤畸形胎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和型.结果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儿,肺囊腺瘤发生在左侧24例,右侧16例;I型~III型分别为18例、16例、6例;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肺囊腺瘤畸形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5%(37/40),误诊率为7.5%(3/40).结论胎儿肺囊腺瘤畸形产前超声诊断率高,超声型以及并发症的观察随访,对临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胎儿 肺囊腺瘤畸形 产前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