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职业暴露防护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及预防处理措施,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5200份医务人员资料进行分析(每年1300份),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院期间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人员0、6个月乙型肝炎五项定量分析检测报道,分析职业暴露防护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结果调查的5200份问卷调查中,79例医护人员发生HBV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52%,其中主要以护士为主,占58.23%;不同年份中2013年HBV职业暴露人数最多,其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职业暴露防护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职业暴露,本院通过完善职业暴露上报时间、预防用药及防护体系,加强免疫疫苗接种力度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职业暴露防护 乙型肝炎病毒 影响 处理措施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病毒感染的几率大,传播途径多。抗病毒免疫因病毒具有生物学特征,所以在大多数免疫中情况占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类型,说明了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阐述了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体现。

  • 标签: 病毒 感染 免疫
  • 简介:新闻事件: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消息称,春节期间。该局从两名入境幼儿身上检出人博卡病毒。据悉。此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人博卡病毒感染病例。检验检疫人员在江北国际机场进行出入境人员检疫查验时,经体温监测,分别从香港、澳门飞往重庆的两班次航班旅客中发现2名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两名患儿被诊断为人博卡病毒感染病例。

  • 标签: 人博卡病毒 HUMAN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重庆口岸 检验检疫人员 感染病例
  • 简介: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偶然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畔寨卡丛林的恒河猴身上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1]。2014年2月份开始,美洲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存在寨卡病毒的传播,

  • 标签: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 伊蚊 格林巴利综合征 小头畸形 流行
  • 简介:案例一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的某医院启用了占地i00亩的新院区,保卫科A科长既感到欣慰,也为“缺人”问题暗自头痛。加上A科长,保卫科只有2名正式员工,疲于应对新、老两个院区繁琐的安全保卫、消防等工作。

  • 标签: 安全防护 医院 安全保卫 卫科
  • 简介:摘要职业暴露已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该如何做好职业安全防护,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有效进行处理,将职业暴露后的损害将至最低,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为伤病员服务。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护士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影响了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危险因素,研究相应防范措施,促使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运作。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
  • 简介:摘要X线机是目前医学界六大成像设备之一,作为临床诊疗工作最常用的诊断设备,因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而被我国基层医院所推广使用。近些年来接受X线检查的儿童病例数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在获得准确的诊断资料的同时,辐射量不断累积,不可避免的对儿童身体机能带来一定损害。鉴于上述内容,本文着重探讨儿童X线检查防护的具体策略,以为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提供帮助。

  • 标签: 儿童 X线 防护
  • 简介: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 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 诊断价值
  • 简介: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以前也叫寨卡热(Zikafever),现在一般称寨卡病毒病,它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以蚊媒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自限性人一兽共患疾病。

  • 标签: 寨卡 病毒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方案(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而对照组30例采用不含替诺福韦酯方案(拉米夫定+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替诺福韦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贵阳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的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与最高病毒载量、年龄、性别及6个月转阴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2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的HCVRNA及HCV基因分型的数据。结果对284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显示I型131例,占总量的46.1%,非I型153例,占总量的53.87%;HCV基因I型、非I型平均年龄分别为45.0±12.4岁、37.9±10.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分布上,不同基因型在男女比例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型女性比例大于非I型;HCV基因不同型的最高病毒量及6个月转阴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贵阳地区HCV分型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最高病毒载量与6个月转阴率没有相关性,提示了贵阳地区HCV具体分型可能较为复杂,下一步有必要做HCV具体分型的鉴定以指导以后的临床工作及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6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经中药抗病毒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79.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咳嗽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效缓解症状,具良好治疗效果,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药抗病毒药物 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患者的护理管理。方法收集我院于2015年7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携带HBV的孕妇1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60例。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给予新生儿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给予治疗组孕妇在妊娠28周时服用替比夫定,连续服用至患者分娩后1月后停止服用,对照组患者不服用任何药物。并对治疗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进行新生儿HBsAg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期抗病毒宫内阻断的方式对携带HBV的孕妇进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新生儿感染HBV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乙型肝炎 孕期 抗病毒宫内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