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隧道烘箱中烘箱的温度以及杀菌效果进行测量,通过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对构建隧道烘箱内部的温度检测系统进行设计,在这个系统之中,我们可以将将其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是校准、收集数据、以数据分析这三个模块。在对于这三个模块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使用v2k,validator2000这一软件进行操作与设计,并且我们通过进行空载热分布和满载热穿透试验,把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进行解析之后,证实了这一系统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其符合隧道烘箱之中对于温度以及检测的要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温度管理在神经重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仅对试验组患者实施目标温度管理,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目标温度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神经重症 目标温度管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分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至2014年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000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将所采集的血液标本随机分为室温检测组及冷藏检测组,两组标本分别于0.5h后、2h后检验及4h后检验。分析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结果血常规检测结果可受温度及检测时间的影响,且随着检验时间的延长,结构所受到的影响将变大。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中,应尽量能够及时送检,以减少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 标签: 温度 时间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度及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正常人150例为研究对象,常规采集2份血液样本,一份保存在常温下(A组),一份保存在-4℃条件下(B组),分别放置30min、1h、2h、4h、12h以及24h后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不同检验时间,两组标本的MCHC、HGB、WBC以及RBC水平变化不大,但是PLT水平变化较大;样本保存12h后,A组和B组的MCHC和HCT水平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时间和温度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 标签: 血常规 时间 温度
  • 简介:摘要本文就药品冷链物流系统的低温储存和运输条件进行了系统上的论述,并在论述过程中得出想让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就必须在运输时控制药品储存的温度。药品冷链物流系统可以让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到温度控制上,对于药品冷链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

  • 标签: 药品运输 冷链物流系统 温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温度对色谱分析性能的影响,从而寻找一种有效又简便的改善色谱分析性能方法。方法以某中药注射剂含量测定时在不同温度下的分离性能为例,根据测定数值考察温度与分离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该中药注射剂出峰时间随温度升高分离速度加快,同时理论塔板数也随之增大,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某一成分的分离度降低,因此,选择温度还需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仪 温度 分析性能 分离度 理论塔板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样本放置温度与时间对血浆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26个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两份/人的样本,一份放置于室温作为观察组,另一份放置于4℃冰箱中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0h、0.5h、1h、2h、3h时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浆氨的浓度均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观察组结果在0.5h的结果与对照值(0h)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氨结果和对照组在1h、2h、3h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放置0.5h与1h时检测值与样本0h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h与3h检测结果与样本0h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氨样本采集后应低温立即送检,并于0.5h检测,如因故不能及时检测,应将标本放置与4℃冰箱冷藏于2h内完成检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俞穴红外温度变化的特异性。方法取位于背部的肝俞穴及位于肝俞上下左右的经穴作为测温点,计算相对红外温度(该穴温度/膻中穴温度)。设慢性HBV感染者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同名测温点的相对温度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红外温度和红外相对温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右侧肝俞与右侧胰俞红外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除魂门外p<0.05,观察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背部右侧肝区背俞穴体表温度出现病理性相对升高,肝俞穴病理性高温显著,体现了肝俞穴反应疾病的特异性和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科学性。

  • 标签: 经穴效应 肝俞穴 红外温度 慢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鲜冰冻血浆 (FFP)融化后保存时间和温度凝血因子Ⅷ、Ⅸ活性的影响。方法 留取新鲜冰冻血浆 40 例,在融浆机 37 ℃ 20min 融化后均分为 2 份, 1份于 ( 4 ± 2) ℃条件下保存,另 1份于 ( 22 ± 2) ℃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 0、 6、 12、 24 、 48和 72 h 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检测。结果  FTP 融化后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Ⅷ、Ⅸ活性无明显差异 (P>0.05); FTP 融化后在 4℃和 22℃保存 6h, Ⅷ凝血因子活性与 0h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但超过 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FTP 融化后在 4℃和 22℃保存 24h, Ⅸ凝血因子活性与 0h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但超过 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凝血因子Ⅷ、Ⅸ活性随时间延长而衰减,临床在针对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衰竭、大量输血等患者治疗时,在血浆输注过程中,应尽量在其融化后 6h内输注,有效地补充患者凝血因子,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标签:  不同保存时间 温度 Ⅷ Ⅸ因子活性 新鲜冰冻血浆 (FF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我国引进737-800型新一代的飞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在飞机内对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入,比起之前早期引进的机型具有较大的进步。而波音737系列飞机一直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国内的各个主要航线上活跃着,因此为了能够为旅客创造一个比较舒适安全的座舱环境,对于波音737-800座舱温度控制系统信息和常见的故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必要性的。

  • 标签: 波音737-800 温度控制系统 座舱温度控制
  • 简介:摘 要:目的: 讨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效果。 方法: 以我院在 2014 年 1 月 -2016 年 9 月收治的需要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温度管理的方法,观察组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 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方面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观察组对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患儿的简化保温护理,通过与氧供耗平衡理论实现对患儿的温度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体温波动引发的不良发应。

  • 标签: 小儿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氧供耗平衡 温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过程中采集量和存放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9)和对照组(n=99)。采血量分别为2.1ml、1.8ml、1.5ml,观察组采血后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照组为1.8ml样本检测结果。两组均存放于室温、4℃、-21℃,于24h后均再次上机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随着采血量的下降,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程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和4℃存放24h后PT、APTT结果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检测结果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采集凝血标本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采血量(1.8ml±10%),枸橼酸钠0.2ml,同时标本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样本离心后存放-4℃,切勿在过低温度中保存样本,更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采血量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柏硝祛毒洗剂坐浴对混合痔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采用柏硝祛毒洗剂坐浴溶液分别在38℃、40℃、42℃下各坐浴10~15min。治疗过程中分别记录患者术后第2、7天的疼痛、水肿评分。结果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A组83.3%,B组86.7%,C组80.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7天,B组术后水肿评分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术后疼痛评分,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后采用40℃中药坐浴疗效最佳。

  • 标签: []混合痔术后 坐浴 温度。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h时间点与0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