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毒死中毒早期抢救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2月共5例急性毒死中毒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抢救经验结果5例急性毒死中毒例患儿,经积极合理抢救治疗,5例均好转出院。结论对急性毒死中毒患儿早期应反复彻底清除毒物,尽早使用解毒剂,必要时行血液灌流,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确保抢救成功。

  • 标签: 毒死蜱中毒 胆碱酯酶降低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毒死中毒患者胆碱酯酶(ChE)活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20年2月,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毒死中毒患者临床资料。以患者血清ChE活力恢复至正常值下限50%所需时间为结局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8例患者,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龄(39.58±14.77)岁,血清ChE活力恢复至正常值下限50%所需时间为(24.45±2.64)d。血液灌流(r=-0.644)、阿托品用量(r=0.498)和氯解磷定用量(r=0.432)与血清ChE活力恢复存在相关性,其中血液灌流与ChE活力恢复呈显著负相关(β=-4.222,P<0.05)。结论急性毒死中毒患者的血清ChE活力恢复非常缓慢,血液灌流可迅速清除血液中的毒死及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从而有效促进血清ChE活力的恢复。

  • 标签: 毒死蜱 中毒 血液灌流 胆碱酯酶 多元性线性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毒死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自噬在急性毒死中毒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2018年10月,将35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根据观察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即0.5 d、1 d、2 d、3 d、5 d、7 d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各观察组采用81.5 mg/kg毒死一次性灌胃处理,对照组给予橄榄油灌胃。连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中毒症状,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SQSTM1、LC3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和LC3表达。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 d、2 d、3 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0.5 d、1 d、2 d组P62/SQSTM1蛋白表达降低,2 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LC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 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部分细胞核轮廓消失,7 d组尤其明显,LC3蛋白呈胞质表达,表达量逐渐增高,第2天达高峰。结论急性毒死中毒大鼠自噬的早期激活可能参与了毒死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

  • 标签: 毒死蜱 自噬 海马 神经元 Beclin1 P62/SQSTM1 LC3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毒死(chlorpyrifos,CPF)暴露对新生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发育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出生后11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CPF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和生理盐水(NS)组。CPF组在大鼠出生后11~14d经腹部皮下注射低剂量(每日5mg/kg)CPF,其他两组分别注射DMSO和NS作为对照。在生后15d、20d、30d及60d四个时间点,观察大鼠体重增长、脑外观、脑系数和脑含水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DA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免疫透射电镜观察DA神经元亚细胞结构改变;生后30d和60d行旷场实验、握力实验、斜坡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在各观察时间点体重增长、脑外观、脑系数、脑含水量未见异常。CPF组自生后30d开始与NS和DMSO组相比,不仅黑质TH表达进行性减少,部分DA神经元亚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且逐渐出现活动减少,动作协调障碍及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结论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低剂量CPF,可诱导中脑黑质DA神经元迟发性进行性丢失,并影响大鼠远期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

  • 标签: 毒死蜱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行为 大鼠
  •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了新型药用辅料薄膜包衣预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列举了其代表性产品,并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

  • 标签: 药用辅料 预混辅料 薄膜包衣预混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例1,女,4岁。主因头皮异物2d,于2012年6月23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d在草地上玩耍后发现头皮有一小米粒大小的异物,褐黑色,无自觉症状。异物逐渐增大,于外院诊断叮咬,建议外科局部切除治疗,患儿家属拒绝。自行用艾草烟熏治疗无效,异物增大至绿豆大小,伴轻微瘙痒及疼痛。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蜱叮咬 治疗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的形态及生活史,并结合国内外近期文献及我科经验,对解除叮咬的常用方法作以归纳评价,并给出了残余口器的处理意见和预防性给药的方案。

  • 标签: 蜱叮咬 口器 预防性给药
  • 简介:本文对不同铝盐净水凝沉淀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铝盐净水凝沉淀效果主要取决于加入水中Al2O3的量。复合净水处理低温低浊水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浑浊度高可以加快沉淀速度。铝盐净水还具有一定除铁、锰、氟化物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铝盐净水能够改变水中的pH值。

  • 标签: 铝盐净水剂 聚合氯化铝 复合净水剂 混凝沉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对可疑病例的密切关注,到对新发传染病的围追堵截;从实验研究的迷雾重重,到一种新病毒的发现;从虫咬人致死的民众恐慌,到对这一疾病的准确认知和有序防控……回想刚刚过去的五年时间,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许汴利感触颇深。

  • 标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发传染病 可疑病例 实验研究 新病毒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主因左臀部虫叮咬有刺痛感2d,于2013年6月20日就诊。患者2d前去黄山旅游后,左侧臀部有刺痛感,自检看到一虫叮咬皮肤,虫体逐渐变大、饱满,自行无法去除。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左侧臀外侧皮肤叮嵌一花生米大小紫褐色椭圆形虫体;放大镜观察其有四对末端尖锐的足,喙器已深深刺入皮肤,不易脱落,叮咬处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图1)。诊断:叮咬。给予2%利多卡因1ml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局部封闭叮咬处周围皮肤,同时用液体石蜡厚涂虫体头部使其窒息而松口,5min后用镊子轻拉出虫体,用碘伏消毒伤口,给予罗红霉素150mg每日2次口服共3d,预防感染;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口服共7d,预防中毒症状。嘱患者症状加剧及时就诊。2周后随访,患者叮咬处已愈合,全身无异常。

  • 标签: 蜱叮咬
  • 简介:2010年似乎不是个太平年。继旱灾、地震、泥石流、水灾过后,中华大地又陷入了一种虫子袭击的恐慌潮中。咬人的虫子名叫,主要栖息在草丛和树林中,以叮刺吸食动物血液为生,体形为芝麻大一点,吸血后状如黄豆,有8只爪子。虫的成虫躯体背面有盾板者,通称为硬:无盾板者,通称为软

  • 标签: 硬蜱 动物血液 泥石流
  • 简介:目的:为了提高药效,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延缓昆虫产生抗药性,并方便当前药械的使用,我们开展了和实用剂型研究;方法:实验室试验,挂笼试验等;结果:先后研制出溴敌(溴氰菊酯与敌敌畏)和氰E(氯氰菊酯与EBT)二种浓缩配乳油;结论:经实验室和现场应用,表明溴敌对家蝇的共毒系数为354,氰E为426;挂笼试验表明,按0.15ml/m~3~0.3ml/m~3量,无论喷烟或喷雾,均在30min内击倒家蝇和白纹伊蚊,24h死亡率100%;野外和室内试验应用,也证明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白纹伊蚊 家蝇 冷雾和热雾 有机磷 菊酯类混配剂
  • 简介:摘要:本研究根据药物特性,对5种不同浓度苯甲酸钠(0.1%,0.2%,0.3%,0.4%,0.5%)的干进行抑菌效力研究,来确定干中抑菌剂的合理添加量。结果表明,干中苯甲酸钠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2%-0.4%。

  • 标签: 干混悬剂 抑菌剂 抑菌效力 苯甲酸钠
  • 简介:是寄生于家畜家禽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它除了吸血造成宿主消瘦、贫血以外,还传播多种疾病,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均带来很大的危害。目前对的控制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然而,随着杀虫的不断使用,由此引起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许多杀虫的使用使畜产品的药物残留不断升高,从而污染了畜产品;

  • 标签: 免疫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克肟与颗粒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进而促进临床用药质量的提升。方法选择21例健康男性作为观察对象,单剂量口服200mg头孢克肟,并在服药0、30min、1h、2h、3h、4h、5h、6h、8h、12h、16h、24h时采集受检者血清样品,采用RP-HPLC法对血清中头孢克肟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药动学相关参数。采用双单侧t检验方法,比较头孢克肟与颗粒AUC、Cmax、Tmax等参数之间的差距。结果头孢克肟与头孢克肟颗粒在健康人群中体内药-时曲线符合单室开放模型(一级吸收),且两种制剂药物动力学AUC、Cmax、Tmax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头孢克肟对颗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107.4%。结论头孢克肟与颗粒在健康人群体内具有相同的生物效应。

  • 标签: 头孢克肟混悬剂 头孢克肟颗粒剂 药物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 简介:目的:建立尼美舒利干溶出度检查方法。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H8.8)为溶出介质,40min时取样,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溶出量,检测波长为393nm。结果:尼美舒利在2-20mg·L^-1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吸收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6%(n=9,RSD为0.51%);测定溶液在8h内稳定;样品的溶出均一性良好,RSD为3.86%,40min时平均溶出率为88.2%。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尼美舒利干溶出度检查.

  • 标签: 尼美舒利 干混悬剂 溶出度
  • 简介:目的研究甲基嘧啶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现场防治效果。方法选用甲基嘧啶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对密度较高的现场区域进行滞留喷洒施药,施药量分别为2000和20mgai/m2。观察并记录施药后一段时间内密度,计算密度下降率。结果实验采集到的均为长角血。甲基嘧啶磷乳油处理区施药后第1、7、14、21和35天密度与对照区相比显著下降(P〈0.05)。施药后24h密度下降率即可达到100%,第21天和35天有出现,但密度分别为0.33和0.67只/100m,校正密度下降率为91.11%和76.32%。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处理区施药后第1、7、14、21、35天密度与对照区相比同样显著下降(P〈0.05),表明该药持效期可达35d以上。结论甲基嘧啶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有很好的现场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

  • 标签: 化学防治 甲基嘧啶磷 高效氯氟氰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