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271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法筛选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发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风险列线图预后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性和准确性进行了内部验证。结果 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EAP≥4级(OR=5.440,95%CI=2.335 ~12.671)、硬化剂注射治疗(OR= 0.044,95%CI =0.007~0.290)、髂静脉狭窄(OR=110.901,95% CI = 9.558~ 1286.727)、肌间静脉增宽(OR =38.377,95%CI=5.611~ 262.483)、糖尿病(OR=7.129,95%CI =1.661~ 30.596)、交通瓣膜关闭不全(OR=15.761,95%CI=3.514~ 70.684)、髂静脉受压综合征(OR=3.868,95% CI=1.371~ 10.913)是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P < 0.05)。构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约登指数0.684,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72.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符合度。结论 基于CEAP分级、硬化剂注射治疗、髂静脉狭窄、肌间静脉增宽、糖尿病、交通瓣膜关闭不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等建立的预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血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可信区间(95%CI)为0.742~0.886,P=0.000〕,最佳截断值为51.35%,敏感度为68.9%,特异度为82.6%,阳性预测值为0.724,阴性预测值为0.800;COL-MAR对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预测价值,其AUC为0.668(95%CI为0.513~0.823,P=0.044),最佳截断值为21.90%,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8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各诱导剂诱导的MAR与炎症指标和SOFA评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A-MAR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0.327,P=0.000)。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作为一种监测指标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指导治疗。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作者: 苏慧超 张臻 唐晓慧 于金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放射肿瘤学系 放射肿瘤科,马斯特里赫特 6211SV,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研究部,济南 2501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癌中免疫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模型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255例宫颈癌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及相应的临床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免疫相关lncRNA,使用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以模型评分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两组。使用CIBERSORT、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ssGSEA)等算法评估不同分组间免疫浸润的差异,使用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基因集合变异分析(GSVA)分析探究模型与免疫通路的联系。同时使用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与排斥(TIDE)评分及免疫表观(IPS)评分探索不同分组间免疫治疗应答的差异。结果通过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了免疫相关lncRNA预测模型,生存曲线显示出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模型的1、2、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796、0.702。低风险组的免疫得分显著高于高风险组(P<0.05)。基于反卷积的免疫算法CIBERSORT结果提示CD8+T细胞、辅助T细胞、B细胞和M0、M1型巨噬细胞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风险组中免疫通路被显著富集。TIDE和IPS评分在不同风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颈癌免疫相关lncRNA模型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来预测宫颈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应答率及预后。

  • 标签: 宫颈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外固定支架患者(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结果300例骨外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OR=2.196(200~400 ml)、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外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外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骨科 外固定器 针孔感染 等级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构建肺功能异常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21年4月,选取2020年常州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中涉及粉尘的47家企业的4 255名工人,采用logistic回归对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其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年龄(OR=1.03,95%CI=1.02~1.05,P<0.001)、体检类别(OR=4.52,95%CI=1.69~12.10,P=0.003)、粉尘类别[与煤尘比较,水泥粉尘(OR=3.45,95%CI=1.45~8.18,P=0.005);矽尘(OR=2.25,95%CI=1.01~5.03,P=0.049)]、血压(OR=1.63,95%CI=1.22~2.18,P=0.001)、红细胞(OR=1.94,95%CI=1.08~3.48,P=0.027)、肌酐(OR=0.08,95%CI=0.05~0.12,P<0.001)、日接触时间(OR=1.06,95%CI=1.01~1.12,P=0.034)以及总尘浓度(OR=1.29,95%CI=1.08~1.54,P=0.005)是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风险预测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决策分析曲线结果显示,当列线图模型阈值概率超过0.05时进行肺功能异常干预具有更好的效果。结论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对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进行风险预测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 标签: 粉尘 肺功能 影响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骨科术后认知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21年5-12月收治的骨科术后老年患者2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表型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及简易营养评价精法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患者骨科术后认知衰弱发生率为65.3%;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跌倒史、Barthel指数低、营养不良是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 0.789~0.901,Z=12.40,P < 0.01),约登指数为0.583,敏感性为87.3%,特异性为71.0%。结论老年患者骨科术后认知衰弱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跌倒史、Barthel指数低和营养不足等是衰弱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准度和区分度,可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术后衰弱的筛查。

  • 标签: 老年人 骨科患者 认知衰弱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 认知障碍 痴呆 自理能力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 目的:构建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实施的头颈胸及上腹部三、四级手术的患者,其中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有2157例。数据预处理后,通过循证和临床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预测模型的特征变量,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通过比较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等指标,评估三种模型预测性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GBDT模型和ANN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23 (95% CI: 0.790~0.855)、0.877 (95% CI: 0.841~0.913)和0.908 (95% CI: 0.878~0.93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PPCs风险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在本研究构建的三种PPCs机器学习模型中,ANN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表现和临床价值。

  • 标签: 机器学习 术后肺部并发症 风险评估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淮安第一医院食管外科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 509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两层,每层按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绘制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测试集人群用于验证预测模型。结果1 509例患者中男1 067例(70.71%),女442例(20.29%);年龄41~91岁,平均(68.76±7.15)岁。术后新发房颤247例(16.4%),未新发房颤1 262例(83.6%)。训练集1 039例(68.9%),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肺部感染、使用有创呼吸机、胸腔积液需要额外引流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训练集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95%CI:0.737~0.812,P<0.001),提示模型预测区分能力较高。校正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P=0.796,提示模型预测能力的一致性好。测试集470例(31.1%),将上述预测模型带入测试集人群中,结果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95%CI:0.719~0.826,P<0.001),提示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人群中仍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结论年龄、性别、BMI、肺部感染、使用有创呼吸机、胸腔积液需要额外引流是术后新发房颤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及时预测、预防和管理术后房颤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新发房颤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损伤,已成为最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心脏病,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部分患儿发生IVIG无应答,提高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风险。故提早预测IVIG无应答并给予加强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本文就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预测模型进行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IVIG无应答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239例老年血液透析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病人一般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生存预后将其分为生存预后组和非生存预后组,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的诊断效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发生率为22.5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是否跌倒、是否锻炼、脑卒中病史、抑郁情况、透析时间、Charlson合并疾病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清除效率、体质指数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跌倒、不锻炼、抑郁、透析时间长、Charlson合并疾病指数大及较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发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年龄、糖尿病、血管通路、NLR、血清白蛋白五个变量构建在线动态列线图,可较准确预测MHD患者1~3年生存率。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生存预后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失能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失能患者373例,采集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营养不良组(271例)和对照组(102例),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相关因素对营养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271例患者(72.7%)发生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否吞咽困难、是否肺部感染、失能评分、进食方式可能与发生营养不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肺部感染、吞咽困难、摄入总量少、Barthel指数分值低是脑卒中失能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应用鼻胃管管饲法(NGT)辅助进食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远高于应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辅助进食的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Barthel指数联合吞咽困难预测营养不良能力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0,灵敏度为87.8%,特异度为72.5%。结论脑卒中失能患者年龄、肺部感染、吞咽困难、进食途径、摄入总量、失能评分是其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Barthel指数联合吞咽困难对是否发生营养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失能 营养不良 吞咽困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资料构建列线图预测移植肾排异反应发生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经肾活检明确病变类型的102例移植肾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依据Banff移植肾病理学诊断标准(2017版)将患者分为排异组与肾病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与排异反应发生状态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诊断效能。结果血尿素氮浓度、肾主动脉阻力指数、绝对达峰时间、皮质回声是排异反应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3、1.078、0.843、0.205,均P<0.05)。基于血尿素氮浓度、肾主动脉阻力指数、绝对达峰时间、皮质回声所构建的排异反应发生状态预测模型,AUC为0.814(95%CI=0.722~0.905),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为0.67(对应总分约为157分),内部验证(AUC=0.788)及校准曲线均显示列线图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结论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及临床资料构建的移植肾患者排异反应发生状态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移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超声造影 移植肾排异反应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肝细胞癌(HCC)的微血管侵犯(MVI)发生的风险因素,实现术前、无创、准确预测MVI。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50例HCC患者(183个HCC病灶)。记录患者的临床和血液学数据、病灶的灰阶超声(US)、超声造影(CEUS)、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EOB-MRI)和病理学数据。根据病理学诊断分为MVI阳性组(109个)和MVI阴性组(74个)。比较两组间以上参数的差异。全部样本纳入训练集,根据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出的MVI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十重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MVI阳性组与MVI阴性组间以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括有无肝硬化、血清学指标(甲胎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US定性指标(尺寸、边界、内部回声)、CEUS定性指标[动脉相(AP)、静脉相(PP)、血管后相(PVP)病灶较周边组织的高/等/低增强]和EOB-MRI的定量指标[主要根据肝胆相、平扫的T1图像上病变和周边肝实质计算的增强后率(post率)及钆塞酸二钠率(EOB率)]。肝硬化,US的病灶尺寸、边界、内部回声,CEUS的AP、PP、PVP特征,以及EOB-MRI的EOB率、post率最终进入MVI的预测模型。训练集可获得较好的校准度和净获益率。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1和0.961,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9%和85.8%。结论以多模态影像学为主要手段构建的模型显示出对MVI良好的预测性能,为无创预测MVI发生率及优化HCC患者的MVI相关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血管侵犯 超声造影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吸气量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的相关性,探讨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健康青年受试者进行筛查。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平静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深呼吸3种状态下的吸气量Vt1、Vt2、Vt3,用于评估吸气努力程度;同时超声多普勒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峰值),用于判断液体反应性。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的ΔV峰值差异,对吸气量和ΔV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预测吸气努力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67名受试者完成全部筛查,其中医学生67.16%(45/67)、医务人员17.91%(12/67)、护理员14.94%(10/67)。年龄(29.24±7.77)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名,女性组46名。男女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38)。男性组身高、实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和理想体质量均高于女性(t值分别为9.64、7.03、2.86、13.71,均P<0.05)。男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峰值分别为(9.17±3.04)%、(14.80±8.17)%、(30.10±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7,P<0.001)。女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峰值分别为(9.89±3.51)%、(16.39±9.16)%和(31.06±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3,P<0.001)。2组Vt1-ΔV峰值、Vt2-ΔV峰值和Vt3-ΔV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1、0.68、0.25,均P>0.05)。吸气量与ΔV峰值呈明显正相关(r=0.63,95%CI=0.54~0.71,P<0.001);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ΔV峰值=5.36+0.57×吸气量[ml/kg(理想体质量)]。以ΔV峰值=10%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吸气努力诱发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77(95%CI:0.71~0.83,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17.49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69.72%,特异度为76.27%。以ΔV峰值=15%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出现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87(95%CI:0.81~0.91,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25.43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4.68%。结论健康青年人吸气努力程度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明显正相关,且强烈自主呼吸会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

  • 标签: 呼吸功能试验 吸气努力 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 心肺交互 液体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发生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和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的30例肺结核合并肺部其他病原菌感染患者和3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建立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临床特点为:咯血、呼吸困难、中度或者高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高(P<0.05)。 BMI<18.5kg/m 、咯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合并慢性肺部疾病、血清白蛋白<40g/L均为肺结核患者发生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发生其他病原菌肺部感染时,积极分析影响原因,及早进行治疗,有利于短期内控制感染。

  • 标签: 肺结核 病原菌 肺部感染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39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9例,女性70例,年龄(59.5±10.2)岁。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按照3:1的比例分为两组:测试组(n=104)和验证组(n=35)。测试组数据用于构建列线图,验证组数据用于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测试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确定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组合免疫炎症(HALP)评分<37.1分(HR=1.784,95%CI:1.047~3.040)、CA19-9>35 U/ml(HR=2.352,95%CI:1.139~4.857)、肿瘤低分化(HR=2.475,95%CI:1.237~4.953)以及血管侵犯(HR=1.897,95%CI:1.110~3.244)是影响根治性切除术后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测试组中列线图预测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1、2、3年总生存期的AUC分别为0.808、0.853、0.859,将列线图代入验证组中进行内部验证,得到验证组1、2、3年的AUC分别为0.790、0.864、0.763。列线图的预测与实际观察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测试组列线图总生存期预测的C-index为0.765(95%CI:0.704~0.826),验证组的C-index为0.759(95%CI:0.673~0.845)。结论HALP评分<37.1分、CA19-9>35 U/ml、肿瘤低分化以及血管侵犯是影响根治性切除术后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总生存期预测性能良好。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列线图 预后 根治性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膜早破孕妇阴道菌群特征,找出相关细菌种类,通过功能预测探索细菌与胎膜早破交联的相关功能通路,并建立以阴道菌群特征为基础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孕妇队列,纳入3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180例足月胎膜早破和255例胎膜未早破足月分娩(对照组)孕妇。使用16S rRNA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在妊娠16~28周时的阴道样本V3~V4高变区序列。分析并比较3组孕妇之间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识别物种属性和代谢功能预测的差异。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纳入阴道菌群物种以及危险因素,建立胎膜早破发生的预测模型。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相比,Alpha多样性更高(Observed features, P=0.022;Faith_pd指数,P=0.024),Beta多样性也有显著差异(Unweighted-UniFrac,P=0.010;Jaccard指数,P=0.008)。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巨型球菌Ⅰ型转化菌种显著增多(P=0.017),穆氏乳杆菌显著减少(P=0.003)。而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巨型球菌属显著增多(P=0.009),穆氏乳杆菌显著减少(P=0.002)。功能预测方面,嗜酸菌的硫氧化途径(P=0.021)、乙酸产甲烷途径(P=0.036)、L-组氨酸合成途径(P=0.009)、腺苷钴胺素合成途径(P=0.041)和海藻糖代谢途径(P=0.001)这5种功能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显著增加,而L-组氨酸合成途径(P<0.001)和海藻糖代谢途径(P=0.030)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显著增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纳入阴道菌群物种以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未足月胎膜早破预测模型的表现较好[AUC值为0.739(95%CI:0.609~0.869),灵敏度0.928,特异度0.659,阳性预测值0.750,阴性预测值0.906],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阴道菌群特征可能与胎膜早破的发生发展有关,阴道细菌差异的研究可能成为防治胎膜早破的新思路,功能预测为胎膜早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借鉴,预测模型可以预防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阴道菌群 胎膜早破 微生物组学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前发表的T2DM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中涉及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校准方法和预测因子,使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对模型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对模型预测因子的预测价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含12个模型,其中11个模型的AUC>0.7,7个模型同时报告了AUC的95%CI,7个模型进行了模型校准。PROBAST结果显示,纳入的9篇文献中,有1篇为低偏倚风险,其余8篇均为高偏倚风险;在模型适用性中,仅有1篇为低适用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的使用(OR=6.11,95%CI 5.41~6.91)、体重指数(OR=2.69,95%CI 1.75~5.10)、糖尿病病程(OR=3.39,95%CI 2.37~4.85)、既往低血糖史(OR=9.73,95%CI 8.72~10.85)、磺脲类药物的使用(OR=1.30,95%CI 1.30~1.31)是预测模型中位列前5的预测因子。结论T2DM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尚存在不足,未来预测模型的建立可重点关注胰岛素的使用、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既往低血糖史、磺脲类药物的使用等预测因子。

  • 标签: 糖尿病,2型 低血糖 风险预测 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神经危重症患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了100例神经危重症患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生存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系统评估了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结果:纳入的100例神经危重症患中,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因素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

  • 标签: 神经危重症 预后不良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