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因此,深入挖掘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LncRNA是指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序列上保守差,功能上具有一定保守[1]。根据lncRNA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可以分为如下五类:1、基因间区长链非编码(large intergenic lncRNA),2、内含子区长链非编码RNA(intronic transcript),3、正义链长链非编码RNA(sense lncRNA),4、反义链长链非编码RNA(antisense lncRNA),5、双向长链非编码RNA(bidirectional lncRNA)。LncRNA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介导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调控其下游基因的表达;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转录本形成双链结构,干扰编码基因转录本的剪接或者形成内源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3、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调控该蛋白的活性或者组成核酸-蛋白质复合体;4、与特定蛋白质锚定后,改变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5、进一步代谢成小分子RNA,如miRNAs和piRNAs等[2-4]。

  • 标签: 胶质瘤 LncRNAs 诊断 预后 标志性作用
  •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因此,深入挖掘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MicroRNAs是指长度约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s,具有高度保守序列[1]。MicroRNAs发挥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转录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其主要与靶信使RNA(message RNAs,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结合,miRNA与mRNA依据其结合程度的不同(部分互补或完全互补),发挥转录降解或者是翻译抑制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部分miRNA能够通过与靶mRNA的5’端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s,5’-UTR)结合,从而增强mRNA的稳定性[2]。

  • 标签: 胶质瘤 miRNAs 诊断 预后 标志性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在腋臭根治术中的解剖标志意义。方法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对150例(300侧)腋臭患者行腋臭根治术,其中男80例,女70例,10~16岁60例,17~49岁90例。轻度21例,中度43例,重度86例。术前标注腋毛分布区范围,然后选取腋窝中间部位前后襞之间顺皮纹切口切开。锐解剖出腋窝前、后、内、外侧4组小血管弓,测量血管弓与腋毛分布区边缘的最小距离。在各血管弓外侧1 cm、内侧(紧贴血管弓)、内侧1 cm、内侧2 cm处和腋筋膜表面分别切取直径约1 cm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测。然后用组织剪彻底剪除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所界定范围内的包括腋毛毛囊的浅筋膜组织。对切取组织行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有无顶泌汗腺,若有则计数为1,没有则计数为0,统计各处标本诊断为顶泌汗腺的比例并进行卡方检验。术后随访患者,评估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腋臭残留情况。结果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位置较为恒定。腋窝小血管弓所界定的范围均大于腋毛分布范围,90.00%(270/300)患者腋窝小血管弓距腋毛分布区边缘最小距离超过1.5 cm。术中发现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外侧1 cm汗腺组织为0%(0/1 200);血管弓内侧(紧贴血管弓)汗腺组织为1.33%(16/1 200);血管弓内侧1 cm汗腺组织为100.00%(1 200/1 200);血管弓内侧2 cm汗腺组织为100.00%(1 200/1 200);腋筋膜表面汗腺组织为0%(0/1 200)。小血管弓内侧顶泌汗腺所占比例与小血管弓外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621.48, P<0.001)。所有患者术后均切口愈合良好,无血肿形成及皮肤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均达到治愈,无一例残留或复发。结论腋窝前、后、内、外4组小血管弓在腋臭根治术中具有解剖标志意义,对规范腋臭根治术式有推进作用。

  • 标签: 解剖标志 臭汗症 汗腺 小血管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MASC)标志基因在临床病理学的特征、诊断、鉴别、免疫表型及其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涎腺MASC患者28例作A组,另选取腺泡细胞癌与腺样囊性癌各10例分别设B组与C组。选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测S-100、SOX-10、DOG-1、CD117、Mammaglobin、Vimentin的表达状况,并予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实施ETV6-NTRK3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涎腺MASC的S-100蛋白、SOX-10、Vimentin均弥漫强阳性(28/28),Mammaglobin(22/28)和CD117(19/28)部分阳性,DOG-1均阴性。28例MASC中26例成功检测出ETV6-NTRK3融合转录,其中23例阳性,3例阴性。结论涎腺MASC为低度恶性的上皮源肿瘤,综合检测S100蛋白、SOX10、DOG-1、Mammaglobin及CD117表达水平对涎腺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通过FISH检测ETV6-NTRK3基因融合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涎腺肿瘤 乳腺样分泌性癌 ETV6-NTRK3基因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损伤标志蛋白在烧伤延迟复苏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8~75(35±3)岁,按伤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23例及非AKI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统计伤后12、24、48 h补液量和血清肌酐及伤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尿热休克蛋白70(HSP70)、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KI发生的自变量,绘制预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AKI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相近(χ2=1.98,t=1.98、1.99、1.99、1.99,P>0.05)。AKI组患者伤后24、48 h补液量明显少于非AKI组(t=15.37、6.51,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 h血清肌酐明显高于非AKI组(Z=2.16、5.62、6.72,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AFR明显低于非AKI组(t=16.14、35.35、19.60、20.47、30.20、20.17,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尿HSP70为(6.89±0.87)、(6.42±0.73)、(5.81±0.72)、(5.17±0.56)、(4.63±0.51)、(3.89±0.51)μg/L,明显高于非AKI组的(3.89±0.75)、(3.57±0.63)、(2.66±0.41)、(1.83±0.35)、(1.48±0.19)、(1.28±0.19)μg/L,t=12.00、13.61、17.39、22.98、26.34、21.59,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尿TIMP-2×IGFBP-7、NGAL明显高于非AKI组(t=26.94、101.11、35.50、66.89、17.34、14.30,14.00、13.78、12.32、14.80、21.36、22.62,P<0.01)。将伤后12 h尿HSP70和血清AFR,伤后24 h尿TIMP-2×IGFBP-7、NGA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值比=2.42、3.47、7.52、5.61,95%置信区间=1.99~2.95、1.86~3.92、2.87~9.68、2.14~14.69,P<0.01)。对43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伤后12 h血清AFR预测AKI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AUC为0.739(95%置信区间=0.576~0.903),最佳阈值为9.90,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90%;伤后12 h尿HSP70 AUC为0.990(95%置信区间=0.920~1.000),最佳阈值为1.40 μg/L,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6%;伤后24 h尿TIMP-2×IGFBP-7 AUC为0.715(95%置信区间=0.512~0.890),最佳阈值为114.20 μg2/L2,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95%;伤后24 h尿NGAL AUC为0.972(95%置信区间=0.860~1.000),最佳阈值为78 μg/L,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96%。结论尿HSP70、NGAL对烧伤延迟复苏导致的AK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标签: 烧伤 早期诊断 急性肾损伤 延迟复苏 肾损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甘桔冰梅片的研制并测定其在FDA规定的溶出介质中甘草酸的溶出曲线。方法:以桔梗、薄荷、射干、蝉蜕、乌梅、冰片、甘草、青果为原料,经提取、浓缩、制粒、干燥、整粒、总混、压片、包衣制得甘桔冰梅片;采用浆法,50转/分钟,分别以pH1.0盐酸溶液、pH4.5醋酸盐溶液、pH6.8磷酸盐溶液和水900ml为溶出介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结果:所制备的甘桔冰梅片除去薄膜衣显褐色;气香,味辛、微苦;在pH1.0的盐酸溶液中溶出效果较好,在pH4.5醋酸盐溶液pH6.8磷酸盐溶液和水中的溶出效果非常好。结论:该制剂制备处方工艺可行,产品质量可靠。

  • 标签: 甘桔冰梅片 制备 溶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外周血炎标志物与哮喘发作的相关。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哮喘儿童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IgE及血常规,对两组的IgE及血常规的炎症因子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哮喘儿童外周血的炎标志物如IgE、淋巴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数目、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而中性粒细胞比率哮喘组低于对照组(P=0.034)。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及IgE在哮喘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分布不一致,表明上述几个炎症因子可作为判断哮喘发生发展的炎标志物,辅助临床医生对哮喘发作的判断。

  • 标签: 哮喘 炎症因子 IgE 儿童
  • 作者: 代学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0039
  • 简介: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形成及增殖期间,由肿瘤细胞生物合成并释放的一种物质。该物质可以在肿瘤细胞或组织中存在,并且能够进入血液及体液中。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学水平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复发的相关较高,故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测定,能够对肿瘤的诊断、进展、临床疗效以及预后进行了解。

  • 标签: 肿瘤标志物;检验
  • 简介:摘要全球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逐年增长,使用快捷、有效的方法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对判断病情、评估疗效及延缓病情进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肾小球内源标志物进行阐述。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慢性肾脏病 内源性标志物 肌酐
  • 简介:摘要肿瘤标志物(TM)定量检测在肿瘤的筛查、监测及治疗干预中意义重大,这就对其检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TM的量值溯源在检验试剂生产和临床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十分重要,可提高TM检测的可靠和可比,是提升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际现行的量值溯源的原则和分类体系为基础,综述了有关蛋白类和核酸类TM的参考物质和参考测量方法的质量要求,以及TM的国际约定参考测量程序和量值溯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TM的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质量保证 计量学溯源
  • 简介:例如DRD2基因同义SNP(C957T)改变mRNA稳定性,同义SNP不影响蛋白结构和功能,T为非同义SNP

  • 标签: 分子标志 多态性分子 忽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辽化总医院2012年排除肝炎及相关病区共6532例患者,采用AxSYM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及相关资料。并将每例5项标志物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对各项标志物及检出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HBc(54.6)、抗-HBs(48.2)、抗-HBe(27.5)、HBsAg(9.6)、HBeAg(2.4)。每项标志物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32例患者中,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可归纳为10种模式,检出率≥1%的模式有7种,“全阴性”模式占第一位。不同年龄段不同模式检测结果不同,≤20岁人群以“全阴性”和“抗-HBs阳性”模式为主,>20岁人群以“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等模式为主。“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等模式检出率呈两端低、中间高分布,20-65岁人群检出率高。结论总人群HBV感人率依然较高,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低龄人群HBsAg检出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酶免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 改良经骨标志测量胃肠 减压插管深度可行 。 方法: 选取 88 例 行胃肠 减压的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 44 例。常规组患者应用传统测量法,实验组患者应用改良测量法,对比两组患者实际插管长度与胃管体表测量长度及胃管通畅度。 结果 : 实验组患者插管深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胃管通畅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 结论: 应用改良经骨标志进行测量,插管深度能够到达患者胃窦部或者是胃中部,并且引流效果更加,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 标签: 插管深度 胃肠减压 改良经骨性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病人是否在入院前有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一是为了防止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二是为临床输血病人和手术病人第提供一手资料,尤其是为了防止医疗纠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病人2009年1-12月3762例住院病人传染指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我院2009年1-12月3762例住院病人中,总感染人数433人次,其中乙型肝炎病毒309例,丙型肝炎病毒4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3例(待复检),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9例、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诊断试验(TRUST)54例。结论在住院病人中存在着不少血液性传播疾病,提醒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在各种操作过程中,做到规范操作,是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对输血病人和手术病人,在输血或手术前进行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是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必要手段,对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HIVTRUST抗HAV-IgM血清流行病学检测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一组累及脑小穿支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疾病。虽然CSV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清炎标志物水平升高在CSV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对血清炎标志物与CSVD的相关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炎症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砷的蓄积效应及低砷暴露均可对砷中毒病区人群造成持续健康损伤,砷中毒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成为当前防控的重点,而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敏感特异的砷中毒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应用对于砷中毒的持续消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地方砷中毒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地方砷中毒的持续防控、早期监测与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砷中毒 生物标志物 暴露生物标志物 效应生物标志物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输血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输血治疗的风险依然存在,输血后患者出现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抗体阳性,为了区分患者所患疾病是输血传播或院内感染,还是患者入院前已经感染,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手术及输血前对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

  • 标签: 传染性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的相关。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732例患者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物(HBV-M),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BV-DNA的含量,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的相关。结果HBsAg(+)、HBeAg(+)、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7.4%,平均含量2.49E+07IU/ml;HBsAg(+)、HBeAb(+)、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52.1%,平均含量5.15E+06IU/ml;HBsAg(+)、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10.8%,平均含量1.32E+04IU/ml。结论HBV-DNA水平和HBVM的表现模式存在关联,大三阳患者的标本HBV-DNA值较小三阳组与HBsAg(+)、HBcAb(+)组的标本更高,说明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HBeAb(+)、HBcAb(+)乙肝病毒复制并非完全停止,只是其复制水平明显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可表达HBV感染和病毒复制水平。

  • 标签: 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