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传染病继续成为全球发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公众健康生命、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早期探测重点是及时、敏感地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异常信息,并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实,也是有效监测、预警系统的前期;有效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特定传染病暴发流行可能发生的事实条件、驱动因素和传播链,并提出科学有效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因衡量收集具体数据的资源支撑和价值大小,难以及时、完整、准确地获得流行病学、病原学等数据信息。本文综述传染病早期探测、有效监测、有效预警理论技术,整合利用中国有效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多时空节点触发与多学科渠道监测暴发流行情况、病因、风险、过程和驱动因素的多源数据,构建运行敏感特异、分期度量的中国(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响应创新技术体系,为加强新发重大传染病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避免应对不力传染病蔓延与防止过度响应资源浪费提供依据。

  • 标签: 传染病 早期探测 监测系统 预警系统
  • 作者: 李永强 Wenchen Hsi 赵俊 陈帜 孙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物理科 201321 上海市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201321 上海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21,佛罗里达大学质子治疗研究所,杰克逊维尔 32206,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物理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201321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自制二维闪烁体探测器对主动式点扫描质子重离子加速器放疗系统进行质控检测,为质子重离子束的质量(束斑位置、束斑大小、虚源、深度分布曲线及射程等)提供快速检测方法和参考。方法探测系统由硫氧化钆闪烁体荧光屏、不锈钢板和光学数码相机组成。将质子重离子束垂直入射到闪烁体荧光屏转化为可见光,经不锈钢镜面反射至相机成像仪上形成图像信号,通过对信号分析处理,获取质控参数。结果多丝正比室和闪烁体探测测得量束斑位置偏差<1mm。多丝正比室测得束斑大小与用闪烁体探测系统器测得量值之间差值:质子为(1.40±0.59)mm,碳离子为(0.5±0.08)mm。429.25MeV/u碳离子的x、y轴虚源分别为751.8、805.6cm,与物理距离差值<1%。测得287.5MeV/u碳离子的射程为160mm。结论自制闪烁体探测器可以测量束斑位置、束斑大小、虚源、深度分布曲线及射程等。该探测器可作为一项质子重离子治疗质控的有效工具。

  • 标签: 放射疗法,质子 放射疗法,碳离子 闪烁体 质控 深度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O2C)术后监测游离皮瓣灌注状态的效果及其预警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完成的20台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收集术后使用O2C监测皮瓣获取的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血流量和流速等数据,并记录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O2C预判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O2C监测发现共4例游离皮瓣存在灌注异常。经及时处理后2个皮瓣血供完全恢复,皮瓣完全成活;1个皮瓣灌注改善,远端轻度血运障碍,表皮脱落,尖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个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出现并发症,O2C预警准确率为100%。结论O2C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皮瓣灌注评价设备,其预警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高,在皮瓣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 皮瓣灌注 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
  • 简介:摘要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是一种利用双层探测器同时采集高、低能数据的能谱CT技术。光谱成像中的虚拟单能级图像、碘密度图、虚拟平扫及有效原子序数图可广泛用于外周血管的影像诊断中,在改善成像质量、提高病变检出率、提升鉴别诊断能力及降低辐射剂量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对SDCT设备特点、常用的血管能谱成像技术及其在外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外周血管 血管成像 双层探测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92例肺部实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光谱CT资料。分析病灶的常规CT征象并测量其常规CT参数及光谱CT参数,之后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预测恶性结节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常规CT征象、光谱CT参数及两者联合后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恶性及炎性肺结节患者分叶征(分别为42个、8个,χ²=10.779,P=0.001)、短毛刺征(分别为41个、7个,χ²=11.911,P=0.001)、胸膜凹陷征(分别为45个、9个,χ²=11.705,P=0.001)及血管集束征(分别为35个、8个,χ²=5.337,P=0.021)的分布及静脉期IC值[(2.1±0.5)mg/ml、(2.3±0.5)mg/ml,t=-2.464,P=0.016]、NIC值(分别为0.40±0.06、0.45±0.08,t=-6.943,P<0.001)、Zeff值(分别为8.38±0.21、8.49±0.19,t=-2.12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CT征象的分布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分叶征、短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建立常规CT征象logistic模型,其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827;静脉期IC、静脉期NIC、静脉期Zeff建立光谱CT参数logistic模型,其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899;以上联合建立logistic模型,其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联合模型与光谱CT参数模型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4,P=0.073),联合模型与常规CT征象模型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6,P=0.031)。结论光谱CT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能提高肺癌与炎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形态学特征
  • 简介:摘要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是双能CT(DECT)中的一项新技术,不同于其他DECT技术的基于高低能量X线发射球管,DLCT基于双层探测器分别接收高低能量的X线信息,能提供肺部病灶DECT的各种参数、进行图像后处理清晰显示病灶,从而提高诊断能力,还能减少对比剂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肺疾病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技术和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穿刺置管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 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置管深度、特殊人群的IJV置管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置管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置管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 标签: 儿童 颈内静脉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颅脑血管成像(CT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10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层探测器头颈部光谱CTA及颅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CTA重建的碘密度图及有效原子序数图上测量并比较灌注缺损区及健侧的碘密度值、有效原子序数值,在CTP图像上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容量(CBV)值、脑血流量(CBF)值,同时测量脑灌注缺损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碘密度值与CBV值、碘密度值与CBF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F值、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CBF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碘密度值[(0.22±0.07)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38±0.05)、CBV值[(1.9±0.7)ml/100 g]、CBF值[(15.1±5.9)ml/(100 g·min)]均显著低于健侧[碘密度值(0.44±0.10)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52±0.06)、CBV值(3.4±0.7)ml/100 g、CBF值(57±27)ml/(100 g·min),t值分别为-14.7、-14.5、-11.2、-9.7,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2±1 393)mm2]与CTP-CBF图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0±1 359)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6,P=0.94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碘密度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350,P=0.039;健侧为r=0.551,P=0.001);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488,P=0.003;健侧为r=0.552,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存在强相关性(r=0.993,P<0.00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A可实现对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脑组织灌注缺损程度“一站式”评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评估方法。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密度图 有效原子序数图 脑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2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在兆伏级光子束和电子束辐射中的性能。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提供的光子束和电子束能量对W2闪烁体进行数据采集。研究内容包括静电计读数稳定性、W2剂量和剂量率线性以及角度响应,同时研究W2校准系数给剂量测量带来的不确定度。结果静电计读数稳定性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在0.03~0.47之间;W2剂量的线性回归因子均为1.0;剂量率线性的最大偏差为0.61%;6和10 MV的切伦科夫校准因子(CLR)分别为0.741和0.746,6、9、12和15 MeV的CLR分别为0.750、0.753、0.757和0.757。照射能量为15 MeV时剂量不确定度最大,偏差为3.15%。结论经双通道信号测量修正得到的信号不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即使是在高能电子束流下也成立。证实切伦科夫校准因子线性良好,该探测器可应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非共面射野剂量学测量。

  • 标签: W2塑料闪烁体 切伦科夫校准因子 角度响应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甲状腺结节内钙化良、恶性结节性质诊断中行高频超声探测方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诊断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诊断,按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30例,恶性结节者)和对照组(30例,良性结节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检测诊断结果呈微钙化的患者人数更多,有钙化灶的患者人数更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高频超声探测方式对甲状腺结节患者结节内钙化情况进行检查诊断,能帮助医师评估诊断受检部位的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性质,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SDCT)区分中心型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51例,分析其DLSD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常规CT及40 keV 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E)、碘密度图(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对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区分能力。采用Cochran′s Q检验比较4种图像对肿瘤及肺不张区域的区分情况,事后两两比较以Bonferroni法校正;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4种图像中肺肿瘤最大横截面长径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中,平扫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均不能区分肺肿瘤及肺不张;动脉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能够区分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病例数分别为4、5、5、6例;静脉期常规CT、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能够区分肺肿瘤及肺不张区域的例数分别为17、35、39、38例,静脉期4种图像肿瘤区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52.40,P<0.001),两两比较显示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区分率均较常规CT图像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0.35、-0.43、-0.41,P<0.001,Bonferroni法校正后);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两两比较显示区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17例患者的静脉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上均能够区分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肺肿瘤最大横截面长径分别为(50±21)mm、(50±23)mm、(50±23)mm、(50±2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61,P=0.31)。结论DLSDCT静脉期能谱图像对区分中心型肺癌与肺不张区域具有一定价值,在肿瘤分期、疗效评价及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具有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肺不张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术前接受光谱CT胸部扫描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共纳入70例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或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或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或阴性、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阳性或阴性。采用Philips工作站及Spectral Diagnostic Suite软件分析所有图像,记录病灶CT值及碘浓度(IC)值,病灶动、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动、静脉期标准化CT值(NCT)、标准化碘浓度(NIC)值、keV-CT值曲线斜率(K)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患者能谱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参数鉴别诊断不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的效能。结果ER阴性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Zeff、NIC、K值、CT值、IC值和静脉期NCT均高于ER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静脉期Zeff、NIC、K值、IC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患者动脉期K值大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K值=1.22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ER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91,灵敏度84.00%,特异度65.00%);以动静脉期IC差值为0.47 mg/ml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HER2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36,灵敏度76.32%,特异度65.62%)。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01例结直肠癌患者,将最大区域淋巴结与手术病理一一匹配,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42例)和非转移淋巴结组(59例)。基于术前静脉期增强扫描的光谱CT图像,测量最大区域淋巴结的短径,并评价其边缘、强化均匀度。沿该淋巴结最大层面的边缘勾画ROI,获得该淋巴结的碘密度(ID)、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ID(nID)、标准化Zeff(nZeff)。采用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淋巴结间各参数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良恶性区域淋巴结间短径、边缘、强化均匀度、ID、Zeff、nID、nZef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由淋巴结短径和Zeff构建的回归模型鉴别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最高,AUC为0.9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9.8%;其诊断价值高于短径、边缘、强化均匀度(AUC为0.674~0.832)及光谱CT各定量参数(AUC为0.863~0.9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光谱CT各定量参数均有助于准确诊断结直肠癌区域转移淋巴结,其中多参数联合构建的回归模型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回顾总结我科5年间因足部深度烧伤引发瘢痕增生导致严重足畸形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对30例患者全部采用瘢痕松解或切除的手术治疗,应用“Z”字成形、瘢痕切除松解全厚皮移植或邻位皮瓣转移术,趾蹼成形术。结果:绝大部分患者手术后效果满意,少数病例因就诊时间晚或皮片成活率较低行二次手术。结论:本文对足部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病因、烧伤初期治疗方法选择、瘢痕挛缩手术时间的选择、手术中注意事项、术后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全凭静脉麻醉管理过程中,对于麻醉深度尤其是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准确判断一直是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电研究的深入,一种新型的通过分析脑电来监测麻醉深度的设备——基于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文章通过介绍脑电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要介绍了各种基于脑电的麻醉监测参数[如BIS、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及IoC等],比较了IoC监测设备相较于其他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优势,详细描述了各种研究中IoC监测设备的应用场景、优势及其结论,并分析了影响脑电监测准确性的因素。

  • 标签: 麻醉深度 脑电监测 意识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下的适应情况。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弱视组,并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偏振片+中灰密度镜(ND)定量测量不同光照环境下(分别为15、220、2 000 lx)的眼间抑制情况,分析弱视儿童的抑制深度与环境亮度的相关性,并比较弱视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情况。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弱视组27例,对照组10例。与15 lx相比,2 000 lx下弱视组(近距离q=5.76,P<0.001;远距离q=4.85,P=0.0027)和对照组(近距离q=6.93,P<0.001;远距离q=8.31,P<0.001)的眼间抑制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光照环境下弱视组与正常组的眼间抑制差别不同,在2 000 lx光照时差别较明显(近距离P=0.0114、P=0.0014、P=0.0018;远距离均P<0.001)。弱视患儿在15 lx时的抑制深度与在220 lx(近距离r=0.9318,P<0.001;远距离r=0.9172,P<0.001)和2 000 lx时(近距离r=0.8699,P<0.001;远距离r=0.7445,P<0.001)的抑制深度均有相关性。结论:眼间抑制受不同光照环境影响,环境越亮的情况下眼间抑制越深。与正常儿童相比,弱视儿童存在对亮环境代偿更差的现象,且受环境亮度的影响较大。

  • 标签: 弱视 眼间抑制 环境亮度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地佐辛对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的166例患者开展研究,根据不同剂量的麻醉药物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各组纳入病例83例,参照组术前给予0.3mg/kg的地佐辛进行麻醉,实验组术前给予0.2mg/kg的地佐辛进行麻醉,分别对比两患者的麻醉深度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呼吸指标对比P>0.05;术中及术后,实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对比P

  • 标签: 地佐辛 不同剂量 麻醉深度 呼吸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房深度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9例(134眼)的临床资料。据术前前房深度,本组患者分成3组:浅前房组(A组),48例(55眼),前房深度<2.5 mm;正常前房深度组(B组),50例(52眼),前房深度2.5~3.0 mm;深前房组(C组),23例(27眼),前房深度>3.0 mm。术后随访1个月。分析各组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与术前前房深度之间的关系,术前IOL屈光度预留与术前前房深度间的关系。结果术后1周,A组前房深度加深了(1.77±0.62)mm;B组加深了(1.33±0.42)mm;C组加深了(1.34±0.50)mm。术后1周及1个月,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前房深度加深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屈光度变化A组呈远视漂移,B组及C组呈近视漂移。结论在超声乳化手术中,术前浅前房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变化最大,随着时间延长,人工晶状体位置后移,表现远视漂移。浅前房时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应该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50D~+0.75 D,正常深度前房及深前房可按常规选择。

  • 标签: 深度,前房 位置,晶状体,人工 手术,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的吸痰深度。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行机械通气,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深度,而观察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待有阻力感时后退1-2cm,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吸痰深度 机械通气 CO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