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经导管介入封堵与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全面收集在ASD患者的治疗中两种治疗方式的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1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介入封堵组手术时间WMD=-18.50,95%CI(-30.82,-6.19),P=0.003和住院时间WMD=-2.24,95%CI(-2.81,-1.67),P<0.00001更短,手术并发症更低RR=0.33,95%CI(0.22,0.49),P<0.0000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97,1.02),P=0.6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ASD。但导管介入封堵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有着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微创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复苏期间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先心病为主要临床研究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达法进行分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性护理措施,分析2组小儿护理效果和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经过证明得知,观察组小儿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其护理后的临床表现也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复苏时间给予全面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儿的临床治愈时间,并且对小儿临床表现也有显著的提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先心病 介入封堵 复苏时间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护理。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19例,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特殊护理,并对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予以特殊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有效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术 特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护理配合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导管室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eftatrialappendageclosure,LAAC)治疗的房颤卒中高危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配合要点。结果39例患者手术均在食道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其中38例患者使用Lacbes左心耳封堵器,1例患者使用ACP左心耳封堵器。术中1例患者发现心包填塞行急诊心脏修补术及封堵器取出,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导管室护士正确掌握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掌握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各项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对于患者手术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 脑卒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对策。方法本文涉及的患儿例数一共为80例,来院治疗时间在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针对性较强的围手术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过程中,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多方面进行护理措施,可以确保手术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保证患儿的健康。

  • 标签: 介入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护理;患者术后护理、术后康复指导等。结果1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后1周,出现封堵器移位,需要体外循环下取出封堵器并行房缺补片修补。其余患者全部成功治愈,随访半年未见残余分流,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结论对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胸微创封堵,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并细心进行围术期护理才能确保封堵成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微创 经胸封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尿管结石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钬激光碎石术和封堵取石导管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封堵取石导管,而对照组患者则未应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是97.67%,略高于对照组的93.02%(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是100.00%,较对照组的90.70%具有显著优势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为(36.24±2.17)min,而对照组为(41.33±5.19)min(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尿管穿孔、发热和出血等并发症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通过联用封堵取石导管和火激光碎石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结石清除率,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该联合手术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 封堵取石导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10-2017.10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患儿8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全程干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93.18%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实施全程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一定的质量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小儿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食道超声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共有30例患者房间隔缺损在34mm至40mm的区间范围内,12例患者出现房间隔膨出瘤合并多空所致的房间隔缺损。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食道超声的应用,同时选择封堵器对患者房间隔缺损出进行封堵。结果所有患者中成功封堵的患者人数为35例,准确率为83.33%。封堵失败的患者人数共有7例,封堵器在拉扯的过程中出现滑落的患者人数为3例,其余4例患者均是因为封堵器受到挤压,并在左心房出现膨胀,造成封堵器型号的不合适。结论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用经食道超声技术,能够有效进行封堵器的选择,保障患者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达到规定数值,同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标签: 经食道超声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体重≤6kg的婴幼儿接受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结果.方法对体重≤6kg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四所医疗中心,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经皮PDA介入封堵术.结果适合做心脏导管介入的13例PDA患儿,年龄19天至1.3岁,平均(4.6±2.7)个月,体重2.5~6.0(4.6±0.9)kg;血管造影PDA的最窄处直径为1.0~7.3(2.9±1.1)mm.10例患儿成功置入了封堵装置(10/13),3例失败.平均透视时间11~52(22±15)min.术中使用了多种类封堵装置和动、静脉鞘.术后即刻无房室瓣关闭不全、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没有需要输血的病例、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等、无卒中或死亡病例.术后即刻造影,2例患儿存在残余分流(2/13).最后一次随访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左心室/右心室直径均在正常范围,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未观察到降主动脉血流加速.结论谨慎的选择病例,体重为2.5~6.0kg的婴幼儿在经验丰富的介入中心可以安全并且成功地进行经皮PDA封堵术.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低龄低体重 导管介入 PLUG 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及分析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相关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文实验资料为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本院纳入治疗的24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对24例患者开展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并予以对应护理措施,统计24例的临床效果。结果24例患者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3.25±0.14)d,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痊愈率为100.00%。结论对房间隔缺损患者实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及对应护理干预呈现良好效果。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微创 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发热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整体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治疗指标情况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接受发热针对性护理,患者手术操作和麻醉时间明显更短,因而治疗和护理的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 术后发热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食道超声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共有30例患者房间隔缺损在34mm至40mm的区间范围内,12例患者出现房间隔膨出瘤合并多空所致的房间隔缺损。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食道超声的应用,同时选择封堵器对患者房间隔缺损出进行封堵。结果所有患者中成功封堵的患者人数为35例,准确率为83.33%。封堵失败的患者人数共有7例,封堵器在拉扯的过程中出现滑落的患者人数为3例,其余4例患者均是因为封堵器受到挤压,并在左心房出现膨胀,造成封堵器型号的不合适。结论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用经食道超声技术,能够有效进行封堵器的选择,保障患者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达到规定数值,同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标签: 经食道超声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单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单纯TEE引导下经皮封堵ASD患儿118例,男性51例,女性67例,年龄13~180个月,平均(68.39±39.12)个月,体重10~77蝇,平均(21.14±11.34)kg。术中采用TEE引导并监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全过程。术后门诊随访3~6个月,予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rrrE)检查,评估封堵效果。结果TEE引导下经皮成功封堵单孔型继发孔ASD118例。继发孔ASD大小3—24mm,平均(9.52±4.12)mm,封堵器大小6~32mnl,平均(14.19±4.60)mm。118例均顺利完成封堵术,术后即刻TEE检查及术后3~6个月TTE随访,均未见封堵器移位、瓣膜损伤、心包积液、外周血管损害等并发症。结论TEE引导下经皮封堵儿童ASD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设备投入少,易于推广。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封堵取石导管(封堵器)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2014年5月—2017年4月92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封堵器组37例,对照组55例。封堵器组输尿管镜在导丝引导下进入输尿管内,见结石后放置封堵器,然后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至小于2mm。对照组单纯使用钬激光碎石。两组均留置双J管1月左右。术后1~3月复查CT、B超。以残留结石≥4mm为有意义的结石残留,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封堵器组2例结石残留,一次结石清除率达94.59%,高于对照组的85.45%(8例结石残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封堵取石导管配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一次清石率高且安全、有效,可减少患者后续治疗负担。

  • 标签: 封堵取石导管 输尿管镜 钬激光 输尿管下段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的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施行的44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总结。手术前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做好患儿及物品准备;术后去枕平卧,肢体制动,必要的镇静,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溶血、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等。结果44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溶血、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经精心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疗效确切,护士在术前、术后密切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2~4cm,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右腋下小切口 外科封堵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支气管封堵器(BB)组和左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组,各20例。观察数据包括插管及定位时间、插管前后的MAP和HR、记录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的PaO2、PaCO2、Ppeak、肺萎陷时间、体位变化及术中导管移位次数、术后48h声嘶和咽痛出现的例数。结果BB组插管及定位时间明显短于DLT组(P<0.05)。两组插管后即时的MAP、HR较插管前均升高,且DLT组升高较BB组更明显(P<0.05)。BB组术后48h声嘶和咽痛出现的例数显著少于DLT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使用支气管封堵器,插管和定位耗时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支气管封堵器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患儿经过介入封堵治疗后右心结构变化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纳入的35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均经过介入封堵治疗后,利用心脏彩超观察患儿右心结构变化,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的RVOT、RVD、RAD以及PA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有5.71%,其中瓣静脉膜关闭不全2.86%,心律失常2.86%。结论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采取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其右心结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保障患儿身心安全,为预后提供保障。

  • 标签: 介入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右心结构 房间隔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行介入下封堵术与直视下外科修补术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4例,观察组给予房间隔缺损介入下封堵术治疗,对照组行直视下外科修补术,术后对比其左室舒张功能的远期效果。结果6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复查心脏彩超,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下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对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远期影响力较为显著,可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外科修补术 左室舒张功能 远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