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媛洁 郭莹 陈相宏 乔莉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116044;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116044
  • 简介:摘要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导致的日渐突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多重耐药菌感染现已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对儿童威胁尤大。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呈动态变化,且儿童细菌感染患者中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特点较成人有所不同,抗菌药物选择方案与成人有很大差别,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了解我国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现状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延缓儿童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现状研究 儿童 抗生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多部门协作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应用方式及效果。方法 对11个多部门协作案例开展调查分析。结果 11个MDT案例以重症医学科病例为主占63.64%,90.91%病例通过多学科的协作感染得到控制。结论 多部门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院感专职人员参与多学科协作能力有待提升。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协作 案例分析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多重耐药及泛耐药,前者已成为了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响了患者的恢复效果,临床处了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外,还需辅以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基于此,本文就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了阐述,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感染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一般情况下,数据自然对数转换可使变量满足线性回归的应用条件。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自变量自然对数转换、因变量自然对数转换和两者都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不能直接用X和/或Y的改变量解释回归方程和系数的原因,并阐述了用X和/或Y的百分比改变来解释回归方程和系数的原理。最后,用三个实例演示自变量、因变量、两者都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对拟合线性回归的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

  • 标签: 模型,统计学 线性模型 对数转换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我院 2019 年前三季度临床科室 细菌检出及耐药情况 ,探讨我院 多重耐药菌 主要 分布 及抗生素 耐药 原因,预防和控制 多重耐药菌 发生。 方法 统计 2019 年前三各季度临床科室送检标本, 分析科室前三季度检出菌数和排名前五位检出菌,统计 2019 年 1-11 月份我院多重耐药监测结果, 比较每季度检出的耐药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占比( % ),公布全院前五位耐药菌抗菌药物敏感率,提高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从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 2019 年前三季度 手卫生依从性执行率进行分析;完善我院多重耐药监测、报告、处置流程和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 结果 临床科室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呈递增趋势,其中 ICU 在前三季度中检出菌数量最多,也是多重耐药主要分布科室。送检主要标本类型为痰、尿、血,监测得出前五位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其中耐药菌株随阳性检出率递增而递增,耐碳青霉烯类菌占比( % )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结论 临床应提高送检标本率,明确病原性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感染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在我院内部收治的 1986名患者,比较其不同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易感发生部位、耐药菌种类以及耐药菌感染致死率,来探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结果:根据最终的实验结论可以观察到,多重药物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并且这种感染对于患者的最终致死率也比较高。 结论:通过探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来不断提示医务人员要密切监控高危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以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从而不断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方法:对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运用PCR来进行检测,从而来对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多重PCR检测在常见肠道致病菌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致病菌目的基因片段不断扩增,而且还具备强大的特异性,能够有效的检测并且接种三个细菌。结论:对于常见肠道致病菌中,运用多重PCR检测技术能够使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在临床检测中非常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常见肠道致病菌 多重PCR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神经外科对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调查分析与防控对策。方法 抽取我院神经外科在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57例,其中有32例患者为院外带入多重耐药菌,22例为院内交叉感染,还有3例患者为自身携带菌,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以及防控对策。结果 从57例肺部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4 种 134 株,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其他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其他革兰阴性菌、真菌。所检出的病原菌多数呈多重耐药,同时耐受三种或三种以上抗菌药物。结论 因此,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患者救治和感染防控效果明显,治愈率较高,康复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肺部感染 多重耐药菌 调查分析 防控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 60 例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治疗 的 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 分成 对照和观察两组各 30 例,在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强化护理干预, 将最终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 结果:护理后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 及 相关卫生指标合格 率均 得到显著提高 , 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中采用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几率,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病科15例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分析及护理,探讨降低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的有效防控措施。方法:通过适时监控耐药菌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有效控制和护理措施。结果: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建立患者接触隔离卡,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对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着尿管等操作的患者专门护理,提高了感染控制的效果。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搞好消毒隔离,预防和控制传播。(1)

  • 标签: 脑病科 多重耐药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血液病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茵感染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血液病并发多重耐药茵感染的 56例住院患者,依据抗茵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注重静脉置管护理、发热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饮食及营养宣教等。结果: 56例住院患者中, 41例治疗后感染控制好转出院, 11例治疗无效死亡,自动放弃治疗 4例。住院 8~ 143(39. 1±16. 3)d。均未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血液病患者因病情特殊易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根据其疾病特点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茵的传播。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及时的前瞻性监测,以及快速准确地采取针对高危因素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及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以达到控制 MDROs感染的目的。

  • 标签: 血液病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ICU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综合干预效果。 方法 :我院 ICU 病房执行综合感染控制干预多年,于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随机抽取 120 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感染管理;于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随机抽取 120 例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感染干预,对比两组管理效果。 结果 :经本文研究,对照组 CRAB 32 株( 88.9% ),其他菌株 4 株( 11.1% ),合计 36 株。观察组 CRAB 11 株( 84.6% ),其他菌株 2 株( 15.4% ),合计 13 株。对照组病房卫生评分( 71.46±2.19 )分,手部卫生评分( 68.27±1.36 )分,住院时间( 21.45±5.17 ) d 。观察组病房卫生评分( 92.07±3.64 )分,手部卫生评分( 87.26±2.53 )分,住院时间( 13.54±3.73 ) d 。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 在 ICU 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采取综合干预,可有效减少新发耐药菌数量,提高感染控制效果,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病房卫生环境,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ICU 管理 感染控制 多重耐药菌 综合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切断耐多药菌感染的传播模式,有效控制和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 74例长期卧床的 MDR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 多重耐药 菌的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多重耐药 菌感染率为8.06%,对照组为 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的耐多药菌感染患者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减少和预防院内耐多药菌交叉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重耐药 菌 交叉感染 预防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内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共计1800份,对其中多重耐药菌数量、分布等情况,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标本中培养出致病菌共有513株,其中多重耐药菌占比91.42%(469/513),最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症监护病房内多重耐药菌感染多见于呼吸道感染,也会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诱因,临床护理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而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及医院感染控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收集的 MDRKP临床分离株中,从中选择了 50株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用 MIC法进行药敏试验,建立医院 PFGE指纹图谱库,分析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同源性。结果: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中,呼吸科和ICU占比最高,分别为 30.00%、 32.00%;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 16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普遍较高,除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的耐药率低外,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等 14种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 88%;通过 PFGE得到 16个谱型中, K12、 K13、 K4、 K7、 K10、 K16的分型构成比分别为 24.00%、 14.00%、 10.00%、 8.00%、 6.00%、 4.00%相对于其他 12个谱型较高,其中以 K12为优势谱型。结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病区菌株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医院感染 耐药表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住院病区陪护人员管理,有效识别陪护人员身份信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1】 。方法:选取住院患者陪护人员80例,分为观察组( 40例)和对照组( 40例)。对照组采取现阶段医院常规的陪护人员身份信息核对方法,即核查陪护人员证明;观察组采取电子信息 化 管理核对方法,用PDA扫描陪护人员 手 腕带进行身份核查 。结果:经过2周的观察 对比 ,发现 观察组的 方法运用于病区患者陪护人员的管理中,能 有效提高了病房对陪护人员的管理效率,节省了护士在交接班环节中核对患者陪护人员信息时间,同时,陪护人员在服从病区管理的依从性上也明显提高,观察组中患者、陪护人员及护士满意度较对照组得以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住院患者 陪护 身份识别 方法 管理
  • 简介:摘要对1例伴多重感染的毛囊角化病患者采用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皮损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在内的综合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护理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