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出现的原因。方法选择近来2年前往我院诊治的300例患者,经过其同意后抽取血液样本以及开展血常规检验,同时把检验结果和患者病历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血液标本中产生误差现象的有30例,误差率达10%,导致血常规检验时出现误差的因素有患者本人、试剂、仪器以及人为等。结论检验工作者应该全面认识以及掌握导致误差出现的因素,同时拟定有效的控制方法,增加血常规检查准确率。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控制对策,使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得到保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我院血液检验科存在误差的80份血液检验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对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0份血液检验标误差原因中,患者原因有22份,占27.5%;标本采集有36例,占45%;标本送检有12例,占15%;标本检验10例,占12.5%。结论患者原因、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检验等都是导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血液检验过程中的控制,以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 标签: 血液检验 标本 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误差对血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减少实验误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化验报告。方法从采集的时间、姿势、部位、量,以及标本溶血、送检时间作出探讨。结果标本采集的时间、姿势、部位、量,以及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均对检验有影响。结论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控制标本误差

  • 标签: 血液标本 生化检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技术结合Hexapod系统校正摆位误差以提高放射治疗摆位的精度。方法入组36例病例,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每次摆位后、校正后行锥形束CT扫描,在线经Hexapod系统校正摆位误差并记录误差值,统计校正误差数值,并予比较。结果校正前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别是(1.8±1.4)㎜,(3.9±3.0)㎜,(2.1±1.5)㎜。旋转轴摆位误差分别是(0.8±1.3)°,(0.7±1.5)°,(0.2±0.9)°。校正后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4±0.4)㎜,(0.5±0.6)㎜,(0.4±0.4)㎜。旋转轴摆位误差分别是(0.15±0.5)°,(0.08±0.6)°,(0.06±0.5)°。结论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结合Hexapod系统校正应用于肿瘤放疗不仅可提高平移误差的治疗精度,还可提高旋转的误差精度。

  • 标签: 图像引导放疗 锥形束CT Hexapod系统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真空垫固定法以及采用高精度骨盆盆腔和腹部病人固定膜具(以下统称为通用体膜)固定法的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在直肠癌放疗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探讨采用何种固定方式能更进一步地减少直肠癌放疗摆位中的误差。材料与方法将40例直肠癌放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采用真空垫来固定患者;B组采用通用体膜固定的方式来固定患者。在大孔径CT下定位时,均选取髂前上脊平面附近作为参考点放置位置,按5mm层厚扫描后传至计划系统。在加速器第一次治疗摆位时,激光灯对齐参考点后按计划的移床信息移动治疗床到治疗野中心,使用EPID验证系统拍摄正侧位验证片,以第一次摆位拍摄的验证片为准,与CT模拟数字重建的DRR图像进行比对,比较两组直肠癌患者在X轴(左右方向)、Y轴(进出方向)、Z轴(升降方向)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两组在进出方向和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要明显低于A组(P<0.05)。A组为(0.387±0.080)mm,B组为(0.166±0.030)mm。结论在直肠癌放疗摆位中通用体膜固定法减少了直肠癌患者盆腔野在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采用真空垫固定方法摆位的直肠癌患者精确性更高。

  • 标签: 真空垫 通用体膜 直肠癌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肺部SBRT患者因摆位流程不同而引起的误差。方法22例肺部SBRT患者按摆位方式不同分为单线组与双线组进行治疗摆位。单线组仅在等中心点处勾画一组标记线;双线组为在患者体表的等中心点处和肚脐处分别勾画两组摆位标记线。对于双线组,治疗摆位时还需要移动治疗床,以检验加速器X轴激光线是否对准肚脐处的标记线。所有患者在摆位结束后治疗前,获取患者CBCT图像,利用图像配准软件和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然后由技师和物理师分别进行手动配准。记录移动误差,并对两种摆位流程的误差进行比较。结果11例单线组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0次;11例双线组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66次。单线组在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为(2.58±1.77)mm,(3.76±3.45)mm,(1.64±1.25)mm,双线组患者在3个方向上(Lateral,Longitudinal,Vertical)的摆位误差为(2.70±2.13)mm,(2.00±1.77)mm,(1.82±1.57)mm。结论单线组和双线组的摆位误差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双线组在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小于单线组的对应数值。因此,在患者体表的肚脐处额外勾画一组标记线,并要求每次摆位时技师、医生和物理师同时在场可能有助于减少肺部SBRT患者的摆位不确定性。

  • 标签: 肺癌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瓦里安TrueBeam直线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om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对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摆位误差进行验证,为食管癌病人放疗选用合适固定方法提供参考。方法91例食管癌病人在TrueBeam直线加速器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其中56例用S型头颈肩面膜固定,35例真空袋固定。分别对用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食管癌放疗患者进行CBCT验证,全组病人在整个放疗疗程中共进行308次CBCT。扫描后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校正,获得前后(Z)、头脚(Y)、左右(X)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数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采用真空袋固定的3个方向误差均数差别较大。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摆位,头颈肩面膜稳定性较真空袋好,误差明显缩小。

  • 标签: 锥形束CT 食管癌 固定 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