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灾难,找到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综述了干扰素(IFN)与COVID-19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IFN-λ(III型IFN)抗SARS-CoV-2感染的理论基础,提示IFN-λ具有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潜力,同时本文也列举了使用IFN-λ治疗COVID-19存在的潜在风险。

  • 标签: COVID-19 IFN-λ 防治
  • 作者: 刘丽萍 Feigin Valery Sacco Ralph L. Koroshetz Walter J.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1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中国,北京市,中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西兰,奥克兰,奥克兰理工大学临床科学学院卒中与应用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神经病学系,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
  • 简介:摘要刘丽萍和同事们讨论了脑健康研究全球合作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改善全球脑健康的未来机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方法围绕临床和基础科研协作模式创新的管理,探讨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的方式及实践中应注意的关键点,以加深对该建设与发展模式的理解。结果创建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要将科研与临床有机融合,全面开展管理理念、科研能力、教学组织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建设,培养研究型高水平人才,组织创建研究型科室,形成医院主体架构与中坚力量;同时,在医疗改革及行业竞争的形势下找准定位,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结论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是临床和基础科研协作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是在新医疗改革形势下,促进诊疗水平提高的有效保障。

  • 标签: 临床科研 基础科研 项目合作 融合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儿科危重症护理领域专业化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国内外儿童危重症护理团队合作建设现状、团队合作中护理人员的作用、团队合作评价工具等内容,旨在为我国发展儿童危重症领域护理团队建设与合作,提升危重患儿团队救治能力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 标签: 综述 儿童 危重症护理 团队合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抽样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和对比组,每组40例。对比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合作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康复护理满意率。结果:肌力恢复情况研究组(6.73±4.22)明显优于对比组(2.22±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多学科合作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团队护理模式在肺康复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方法:通过组建肺康复多学科合作团队,将推行多学科合作模式前收治的54例肺康复患者作为对照组,推行后收治的54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与观察多学科合作模式推行前后两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知识水平掌握情况、运动功能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运行后,推行后与推行前相比,观察组知识掌握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对提高,两组间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引用,对肺康复患者具有积极性作用,且能促进护患关系的维护,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 标签: 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 肺康复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网络现状、发展规律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收集1900—2020年ISI Web of Science平台发布的安宁疗护文献,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发文作者、机构、国家或地区、基金资助机构的科研合作网络特征、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2 122篇安宁疗护文献,纳入的首篇文献见于1977年第11期的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1977—2020年安宁疗护研究领域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且科研合作是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模式。美国学者及科研机构发文量较多,其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优势较为稳固。发文量居前3名的作者依次为Lindley (34篇)、Demiris(33篇)和Oliver(30篇),发文量居前3名的机构依次为华盛顿大学(77篇)、宾夕法尼亚大学(64篇)和布朗大学(59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较多,为842篇(39.68%)。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卫生保健服务,其中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的研究热度较高。结论在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网络中,美国的跨团队、跨地域及跨学科性研究网络稳固,呈持续发展性,其科研合作网络模式及研究结果可供其他国家的相关学者和机构借鉴及参考应用。人群卫生健康服务的研究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 标签: 文献计量学 安宁疗护 科研合作网络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建立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模式,并探索其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免疫接种门诊接诊的150例血液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建团队、设计接种方案、培训人员和质量控制等步骤,开设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门诊,并实施接种计划。评估患儿疫苗接种实施情况,比较原发病治疗前后患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变化情况,对部分实行乙肝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和风疹联合疫苗(简称麻腮风)接种的患儿,比较其接种前和接种后6个月HBsAb和麻疹、流腮、风疹血清免疫球蛋白G抗体(IgG)水平的变化情况;监测各疫苗接种后相关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χ² 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24例患儿按计划实施免疫接种,接种率达82.7%;124例患儿原发病治疗前后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78/124)比13.7%(17/124), χ²= 63.489, P<0.01]。64例患儿接种了3剂乙肝疫苗,40例患儿接种了麻腮风疫苗,接种后6个月患儿HBsAb[98.4%(63/64)比6.3%(4/64),P<0.01]、麻疹IgG[82.5%(33/40)比22.5%(9/40),χ²=31.746,P<0.01]、风疹IgG[82.5%(33/40)比22.5%(9/40), χ²=28.872,P<0.01]和流腮IgG[62.5%(25/40)比25.0%(10/40), χ²=11.429,P<0.0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接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421剂次的免疫接种中,25例出现可控的全身或局部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的免疫接种有重要意义。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模式切实可行,疫苗接种方案安全且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儿童 血液肿瘤 疫苗 接种
  • 简介:[摘 要]目的 比较多学科合作模式在压疮伤口会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压疮患者86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3例(常规压疮处理),乙组43例(多学科合作模式会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服务满意度均优于甲组(P<0.05)。 结论 多学科合作模式在压疮伤口会诊中应用可以提升压疮愈合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压疮伤口 会诊 多学科合作模式 治疗效果 服务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64例涉及三个或以上专科疾病的内科疑难病例的管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4)与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护理模式,干预后对两组护士、护士长及患者家属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记录比较两组病区护士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情况、护士长对病区护士综合素质的评价情况,两组护士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综合能力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区护士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情况以及、护士长对病区护士综合素质的评价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以“指数的力量”让人类的视线重新回到公共卫生上来,不尽人意的全球防疫合作实践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防疫合作制度的缺陷性,一些国家拒绝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多边抗疫实践不尽人意。各国需要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防疫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完善本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以破除全球防疫合作阻力。

  • 标签: 公共卫生 防疫 国际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
  • 简介:摘要:在新形势下,针对临床护理工作而言,需要进一步有效加强相关人员的合作能力,在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进一步有效体现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护理管理工作,构建更加良好的护患关系,提笔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高度重视护生合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并且进一步有效落实相对应的实施策略,增强护生的合作能力。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合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策略等内容。

  • 标签: 临床护理教学 护生 合作能力 培养策略
  • 简介:摘要:临床护理教学当中,护生合作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也就是沟通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在护理实习当中属于非常关键的部分,临床护理教学当中要让护生熟练掌握团队合作技巧,学会与同伴、患者沟通,以便促进之后护理工作的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在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合作可以让护生在与人交往的期间逐渐适应周围的环境。临床护理教学当中,护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中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教学模式,以便促进护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中掌握合作意识与技巧。

  • 标签: 临床护理教学 培养 护生合作能力 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肾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肾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MHD患者174例,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90例)不进行运动干预,观察组(84例)应用多学科合作的运动疗法,借助智能运动车开展个性化的渐进式运动干预,3次/w,连续不断进行12 w,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微炎症状态、生活质量的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干预12 w后,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SF-36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HD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运动疗法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但可以使其微炎症状态得到改善,而且还可以使其生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 标签: 血液透析 运动 微炎症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ICU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医护合作策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进入我院ICU住院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ICU镇痛和镇静策略,观察组患者采用医护合作在ICU镇痛和镇静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ICU患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药物使用量和治疗满意度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药物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合作策略在ICU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优异的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也让的ICU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安全管理 ICU镇痛镇静 医护合作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抢救中团队合作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58例急诊抢救患者,抽签分为实验组(n=29),团队合作管理模式,对照组(n=29),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诊抢救 团队合作 护理满意度 护理管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