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简单快速了解医用内窥镜系统的性能状态,研究设计一套医用内窥镜光学性能的定性检测装置。方法:根据医用内窥镜结构特点,如硬性内窥镜管身硬度大、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前端可弯曲等,并结合现有内窥镜检测装置的技术优势,设计一套医用内窥镜光学性能定性检测装置。结果:设计完成一套医用内窥镜系统定性检测装置,其中光学项目检测标靶5个,所对应的光学项目检测对比卡6个。结论:整套检测装置做到系统化和一体化,适用于定性条件下的检测,同时装置操作简单,满足医用内窥镜相关标准的测试要求,适合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 标签: 医用内窥镜 标靶 检测项目对比卡 定性检测
  • 简介:常规的人工电子耳蜗利用电流触发听觉神经来帮助患者恢复听觉。在电子耳蜗中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就是电流的扩散,电流在神经组织内的扩散限制了可植入的电极的数目,结果降低了听觉神经的选择激发性。激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好的方向性,也就是说它不会象电流那样扩散。一种全新的尝试就是在人工耳蜗内用光纤取代电子电极,用激光取代电流触发神经组织。因此我们称这种新型的耳蜗为人工光学耳蜗。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人工光学耳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内耳 人工耳蜗 人工光学耳蜗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Varian公司TrueBeam系列加速器机器性能检查(MPC)系统的可靠性、精确度与稳定性。方法装机完成后通过验收数据与第1次MPC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MPC结果可靠性;通过人为引入误差的方法验证MPC结果在图像引导放疗应用中的精确度。收集2019—2020年间60组MPC部分结果求,比较各指标稳定性差异。结果MPC获得的设备误差参数均低于验收获得的误差参数,两者数据差异最大仅为2mm且占阈值比<20%。MPC对辐射和成像位置偏移的感应精度较高,r值均>90%;其中治疗床Vertical方向对位移精度感应较差,r值<73.7%。对于此次验证指标稳定性最好的为治疗床角度方向,标准差均≤0.01,其余各指标稳定性差异不大。结论MPC可以作为图像引导放疗常规质量保证的一种验证工具,对于辐射、成像等中心的验证精度优于机架、准直器和治疗床的机械精度。

  • 标签: 机器性能检查 可靠性 精确度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真空采血管质量直接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对真空采血管进行性能评估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措施。为确保真空采血管满足临床检验要求,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该共识,着重阐述了真空采血管性能评估的必要性、评估原则、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旨在为医学实验室提供真空采血管性能评估标准和技术细则,进一步提升我国实验室检验质量。

  • 标签: 临床实验室技术 真空采血管 性能评估
  • 简介:摘要探讨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OGM)在检测染色体结构变异方面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在复杂性遗传性疾病的高精度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的临床研究中,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及内分泌科就诊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的病例。对10例染色体核型技术检出异常的样本,进行OGM技术检测,部分样本行FISH、SNP array芯片或CNV-seq验证。结果显示,利用OGM技术,在9例样本中检出结构变异,其中3例为非平衡性结构变异,6例为平衡性结构变异,包括5例易位和1例臂内倒位,检测结果与核型、芯片等技术一致,并能精细化断裂点位置、确定重复或插入的片段方向。另有1例断裂和重接位点位于着丝粒的易位样本未被检出。综上所述,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分子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发现拷贝数变异等非平衡性结构变异以及易位、倒位等平衡性结构变异,更重要的是能够精细化断裂点位置以及确定重复或插入片段的方向,有助于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但目前该技术还无法检测断裂点位于着丝粒等空白区域的平衡性结构变异。

  • 标签: 易位 倒位 基因组结构变异 染色体重排 基因组光学图谱
  • 简介:目的评估本实验室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的性能,验证厂家推荐的凝血指标参考范围,并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方法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混合血浆、质控品和3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样本的PT、APTT、TT和FIB凝血项目。结果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制定的技术方案,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以及抗干扰能力等性能评价良好。厂家提供的PT、APTT和TT的参考值经验证均适用于本实验室,用统计学处理建立了FIB的参考值为(1.7~4.0)g/L,不同性别间凝血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均为正常的基础上,验证和建立了适合本实验室的具体实验条件,符合本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检验结果。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参考范围
  • 简介:环境中存在许多光辐射均可能对眼球构成损害,如紫外线(UV)、红外线(IR)、可见光等,甚至眼科诊疗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光学设备,如间接眼底镜照射视网膜某一点持续超过23秒,Hruby镜持续超过8秒,使用78D或者90D裂隙灯前置镜时未用黄色滤光片去除短波光线等辐射引起的眼睛伤害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累计的。医务工作者,如放射医师X线透视时,眼睛会受到放射性损害,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如未加防护可造成眼损害;电脑工作者屏幕辐射也可能造成眼睛损伤;所以眼睛需要光辐射防护。

  • 标签: 防护 光学辐射 眼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计划的物理剂量学参数,验证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癌的精确性与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癌患者共12例。记录治疗前计划和治疗后计划实际植入针数及粒子数,比较治疗前后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及100%、150%和2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V150和V200)。结果中位病灶体积31.2 cm3,中位粒子数61.5颗,中位处方剂量130 Gy。治疗前计划的D90、MPD、V100、V150和V200均值分别为134.2 、64.6、93.3、75.3和39.3 Gy,治疗后计划分别为146.7、68.94、97.47、80.40和48.30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植入针数、粒子数、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治疗后计划剂量质量评价为优(66.6%);4例为良(33.3%)。结论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下,粒子植入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治疗后各项剂量参数均符合预计划的要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光学导航系统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植入 剂量学 头颈部复发癌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医学实验室开放式流水线系统的运行性能,通过比较其效率、准确性和成本效益,为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估开放式流水线系统与传统闭环系统在处理样本量、检测时间、错误率和经济成本等方面的表现。研究期间,收集了两种系统在相同时间内处理的样本数量、所需时间、错误率和总成本数据等。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处理速度和效率方面,开放式流水线系统明显优于传统闭环系统,平均每小时处理样本数量比后者高出约61.9%。然而,在错误率方面,开放式系统的表现一般,平均错误率为1.0%,相较于闭环系统的0.7%略高。从经济成本角度分析,虽然开放式系统的初始投资较高,但在长期运行中显示出较低的运营成本,表现出其成本效益优势。 结论:综合考虑效率、准确性和成本效益,开放式流水线系统在医学实验室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运行性能,尤其适用于处理大量样本的情况。然而,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降低错误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开放式流水线系统 传统闭环系统 样本处理效率 错误率分析 成本效益评估
  • 简介:摘要人类视网膜黄斑区富含黄斑色素(macular pigment,MP),MP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且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MP水平可通过黄斑色素光学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来评估。研究表明,MP的减少或缺失对多种眼科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MPOD的测量在相关全身疾病(如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的诊断、管理和治疗中同样发挥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61-66)

  • 标签: 黄斑色素 黄斑色素光学密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星点像是作为检测和判断物镜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优劣的依据,其原理是以点光源透过星点板和被检物镜后在视场内形成的星像图,其在焦点处及焦点内外不同截面上的光强弱分布和几何形状来定性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本文介绍了物镜慧差、球差、像散、畸变等像差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运用星点校正法来检测和校正各类像差,以提高光学显微镜的成像质量。

  • 标签: 星点像 物镜 检测 校正
  • 简介:摘要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采用三维体表成像原理实时获取体表图像,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可完成治疗前位置验证、治疗中实时监控和门控治疗等功能。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技术,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颅内、头颈、胸腹部、乳腺、四肢以及儿童肿瘤的治疗,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更少体表标记、更少束缚固定、更安全碰撞预测和更准确实时追踪方面。

  • 标签: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种抗体试剂盒的检测性能,探讨SARS-CoV-2抗体检测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2020年1—2月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SARS-CoV-2感染患者104例作为病例组,5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我院SARS-CoV-2核酸检测试剂盒在确诊病例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使用2种胶体金法试剂盒(A和B试剂盒)和1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试剂盒(C试剂盒)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病毒抗体(IgM/IgG)进行检测。结果A试剂盒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7.88%(81/104)和65.38%(68/104),临床特异性分别是70.59%(36/51)和100.00%(51/51);检测IgM抗体的假阳性率较高,达29.41%(15/51)。B试剂盒检测SARS-CoV-2特异性总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是63.46%(66/104),临床特异性是94.12%(48/51)。C试剂盒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31.73%(33/104)和64.42%(67/104),临床特异性均为98.04%(50/51)。2种胶体金法试剂盒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呈中度相关,Kappa值分别是0.462和0.587(Z=6.157,P<0.01;Z=7.345,P<0.01)。C试剂盒对Ig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对于发病14 d后的患者使用C试剂盒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会更加可靠。所有类型标本总SARS-CoV-2核酸阳性检出率是63.46%(66/104),在咽拭子或痰液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血液、肛拭子,暂时未在尿液标本中检测出病毒核酸。结论SARS-CoV-2特异性抗体可以在病程的早期或晚期被检测出来,并且抗体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生物安全度高等优点,可作为对SARS-CoV-2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进行COVID-19诊断的补充检测或者核酸辅助检测。化学发光法试剂盒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推荐临床实验室使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胶体金免疫检测 核酸检测 性能评估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种新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HBV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RNA捕获探针法)的临床检测性能。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非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HBV RNA,使用HBV SAT与常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к值及定量值相关性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的不同HBV DNA浓度样本的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以临床诊断为标准,HBV SAT检测灵敏度为97.06%(165/170),特异度为100.00%(30/30),κ值为0.908;反转录PCR检测灵敏度为92.94%(158/170),特异度为100.00%(30/30),κ值为0.798。在HBV DNA低浓度样本(HBV DNA<100 IU/mL)中,HBV SAT检出率为77.27%(17/22),反转录PCR检出率为59.09%(13/22)。两种方法定量结果线性相关系数r=0.987 8。结论全自动HBV SAT与反转录PCR定量结果一致,在HBV DNA低浓度样本中的检测灵敏度比反转录PCR方法略高,是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RNA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医学影像技术在癌症筛查领域的创新发展,特别聚焦于CT图像处理与自动化分析的应用与性能评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癌症筛查的紧迫性逐渐凸显,而传统方法的主观性和耗时问题促使对更为准确和高效的策略的需求。文章首先追溯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强调数字化医疗时代为癌症筛查带来了新的机遇。重点关注了CT图像处理与自动化分析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智能处理,为癌症早期检测提供有力支持。文章详述了该技术在肺癌筛查中的具体应用,展示了其在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卓越表现。

  • 标签: CT图像处理,自动化分析,癌症筛查,性能评估,早期检测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们对纳米金的研究已获得了长足进步,不同形貌的金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及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部分金纳米颗粒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金纳米棒因其特殊的光学特性及光热治疗潜力更是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从金纳米棒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金纳米棒具有较好的表面可修饰性,可通过表面配体交换进行表面修饰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其光热特性可通过调节长径比来进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的调节,实现近红外光激发。这些特性使金纳米棒在生物大分子检测、生物体内实时成像、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以金纳米棒为载体,加以不同靶向分子修饰,可提高其药物传递系统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将化学疗法与光热疗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将金纳米棒与干细胞或某些特异生物分子结合,形成杂交金纳米棒体系,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金纳米棒 光学性质 成像 光热治疗 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