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应用于霓虹灯的电子变压为例,通过分析其工作状态和开关频率,解释其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新型稳压电源。研究表明,控制电子变压电源反馈的小磁环耦合绕线的匝数应当尽可能减少而降低磁芯的伏秒值。通过改变变压的输出绕线结构,设计具有调节电压和限制电流功能的新型稳压电源,结构小巧,制作方便。

  • 标签: 电子变压器 稳压电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临床疗效及分析。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13年1月采用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23~78岁,平均52岁,车祸伤31例,坠跌伤14例,压砸伤15例,合并肩关节脱位5例;骨折根据Neer分型1Ⅱ型骨折32例,Ⅲ型26例,Ⅳ型7例。合并肩关节脱位5例,合并其他骨折或多发伤12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受伤至手术时间2~10天,平均3.5天。结果本组随访4~2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59例无肩痛,6例偶有肩痛,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根据Neer评分2优41例,良13例,中8例,差3例,优良率为83%,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0%。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三叶草钢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配合中医期辨证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曾经收治的肱骨近骨折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另一组为在此基础上较多的采用中医期辨证和手术治疗,二者相互配合,分析其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VAS评分及运动范围、解剖位置、肿胀程度和肢体功能等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指针明确的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期辨证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等,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中医三期辨证疗法 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疗效 VAS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近移位骨折采用叶草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38例,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20例,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5例,其中骨折伴脱位3例。结果36例获得平均13个月(3-28个月)随访,2例失访。36例均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无肱骨头坏死。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27例,良6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1.6%。结论采用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移位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训练,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提倡。

  • 标签: 肱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三叶草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肱骨近骨折术患者实施中医骨折期治疗的疗效。方法:针对68例本医院诊治的肱骨近骨折术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是抽取时间,以奇偶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4例。分别予行常规治疗、中医骨折期治疗,比对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指标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1)肱骨近骨折术患者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指标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前屈上举角度、外展上举角度、水平内收角度大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术 中医 骨折三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骨折期治疗对肱骨近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2013年12月~2015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肱骨近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的基础上使用中医骨折期治疗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骨折恢复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中医骨折期治疗方案治疗之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中医 骨折 三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研究中医骨折期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肱骨近骨折患者共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手术后进行中医骨折期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3%,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中医骨折期治疗肱骨近骨折和常规方法治疗肱骨近骨折相比较,中医骨折期具有更好的疗效,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骨折三期 肱骨近端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研究中医骨折期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肱骨近骨折患者共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手术后进行中医骨折期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3%,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中医骨折期治疗肱骨近骨折和常规方法治疗肱骨近骨折相比较,中医骨折期具有更好的疗效,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骨折三期 肱骨近端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骨折期疗法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骨折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期骨折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骨折期疗法治疗肱骨近骨折疗效确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降低治疗费用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中医骨折三期疗法 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94-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和分析中医骨折期辨证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于我院收治手术治疗肱骨近骨折术后的56例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I组实验组(中医辨证疗法在术后期开展)和II组对照组(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肱骨远端骨折术后期的临床疗效。结果I组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II组对照组,I组的有效率为92.8%(26/28),II组有效率64.3%(18/28),两组的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II组高于I组。结论中医骨折期辩证治疗肱骨近骨折临床效果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改善局部肿胀的状态,值得应用。

  • 标签: 中医骨折三期辩证 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发一种专用于防旋型股骨近髓内钉置入时的维导航器。方法选取颈干角为(135±5)°,并且股骨大转子顶点基本与股骨头中心等高的人体股骨骨骼的干标本32例,其中左侧16例,右侧16例。通过股骨头中心、平行于股骨干、垂直于股骨干与股骨颈所在的平面用钢锯将股骨标本的股骨头进行截骨;在股骨大粗隆顶端开口向股骨近髓腔内插入PFNA主钉,主钉钉尾与股骨头中心点在同一高度上。在本课题所研发的股骨近髓内钉维导航器的导引下向股骨头颈部打入动力钉导引针,测量动力钉导引针在股骨头截骨面上的出针点与经股骨头中心点直线的垂直距离作为偏离值。结果利用本课题所研制的维立体导航器在32例股骨骨骼的干标本上置入导引针,其中14例偏离值为0(占43.75%),最大偏离值为2mm,仅3例(占9.375%),平均误差只有0.69mm。结论本课题所研制的导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定位精确,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研究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髓内钉 三维 导航器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中医骨折期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肱骨近骨折患者共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手术后进行中医骨折期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3%,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中医骨折期治疗肱骨近骨折和常规方法治疗肱骨近骨折相比较,中医骨折期具有更好的疗效,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骨折三期 肱骨近端骨折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应用腔起搏治疗病窦以及同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  1.术后快速心律失常的控制 4例患者DDD程控为AAT模式时均能下传到心室,  本文证实应用腔起搏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间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是有效的

  • 标签: 临床应用 腔起搏器 起搏器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圈套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处理阑尾残的手术经验与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38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孔法,脐上缘建立10mm观察孔,耻骨联合上方5~10cm及麦氏点上方1~2cm建立5mm操作孔。在手术困难情况下增加辅助孔,位于右肋缘下。双极电凝钳电凝分离阑尾系膜,直到根部,阑尾根部圈套结扎。双手操作圈套,套扎时让阑尾处于无张力状态,缓慢加力,边推边观察。结果38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7例中转开腹,2例考虑为回盲部肿瘤,5例残处理困难,中转率1.8%。373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129例复杂残,其中发病≤72小时病例中,阑尾位于盲肠后位、肝下和浆膜外21例,根部坏疽或穿孔9例。发病超72小时患者89例,均归于复杂组残;10例行四孔法手术;手术时长(51.3±12.8)min,出血量(18.4±3.2)ml,住院时长(4.6±1.1)天,住院费用(0.95±0.21)万;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0例)、肠梗阻(5例)、腹腔脓肿(4例)、切口感染(1例),残瘘(1例),残瘘患者术后病检为阑尾结核;切口感染1例为中转开腹患者。除1例肠梗阻患者结肠造口外,余下所有并发症均未二期手术,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圈套在阑尾残处理中有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结扎满意,不易切割,缩短手术时间,无异物残留,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残处理困难时应优先选择应用。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腹腔镜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