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IEC标准把等电位联结作为电气装置最基本保护,我国有关电气装置设计规范已将建筑物内作等电位联结规定为强制电气安全措施.2002年建设部发布实行了新标准设计图集,详尽介绍了设计、施工具体方法、质量检验标准.但在建筑物等电位设计、施工以及装修等环节上,等电位联结问题依然突出,不得不让人忧虑.

  • 标签: 等电位联结 局部等电位联结 安全意识
  • 简介:研究了CO对SO2测定干扰.采用不同浓度CO对定电位电解仪显示值贡献建立数学模型,用此模型对SO2测定值进行修正,最后对不同固定污染进行监测,将SO2修正值与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数据进行比对.实验表明,CO对SO2测定干扰具有明显线性关系,经修正后SO2浓度值和SO2真实浓度数值之间基本无显著差异.低浓度CO对SO2测定干扰接近0,而高浓度下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值经修正后与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数据相比,相对误差在-1.1%~9.8%,满足同步监测精确度要求.

  • 标签: 定电位电解法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干扰
  • 简介: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目前对生产系统危险进行辨别的方法,有利于企业判断生产系统发生事故可能和事故严重程度以及采取对应措施。

  • 标签: 危险源 安全评价 事故
  • 简介:固定烟气对比监测是保证自动监测数据质量重要手段。但是,有效审核比对监测过程中存在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安装不规范、手工监测抗干扰能力较差、烟气预处理效果不稳定及监测点位差异影响监测结果比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规范环境监测点位布置,针对不同污染确定适合监测技术方法,研发完善烟气预处理设施以及建立健全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等解决问题对策。

  • 标签: 对比监测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固定源烟气
  • 简介:自2004年广东省开展重大危险普查登记工作以来,经过两年来分批普查,已经初步建立了全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数据库,包括4909家生产经营单位共八类(不包括煤矿)6839个重大危险,其中贮罐区3749个、库区761个、生产场所429个和压力容器1480个,以上四类共6419个约占重大危险总数94%。在开展重大危险普查登记过程中,发现重大危险辨识标准中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和压力容器四类重大危险辨识标准不够清晰、辨识细则还有待完善等问题。笔者在总结长期协助广东省安监局从事重大危险潭普查登记工作经验基础上,就重大危险辨识标准和普查报表存在问题,结合重大危险普查登记实际操作可行,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

  • 标签: 重大危险源 辨识标准 普查登记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 压力容器 生产场所
  • 简介:目前,各地纷纷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及危险源点普查工作,由于今年两项工作同时布置下来,不少企业在进行这两项工作时束手无策,容易将事故隐患排查与危险普查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很大联系:

  • 标签: 事故隐患排查 危险源点 普查工作 工作时
  • 简介:以4种辣椒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ABA(0~100mg/L)对种子萌发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ABA对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ABA极显著抑制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辣椒品种(系)不同,种子萌发对ABA浓度敏感性也不同.不同浓度ABA溶液极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指数,随着ABA浓度增加,对发芽指数抑制程度逐渐加强,种子发芽起始时间也被推迟,浓度越高,萌发延迟天数越多.ABA溶液极显著抑制种子胚根和胚轴分化和生长,ABA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图6,表1,参17.

  • 标签: 辣椒 种子萌发 脱落酸 发芽指数 浓度梯度
  • 简介: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外添加Mo对2种价态砷(As(Ⅲ)和As(Ⅴ))胁迫下水稻吸收积累Mo和As影响。结果表明,这2种价态As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As(Ⅲ)比As(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添加Mo可缓解As对水稻毒害。As添加可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Mo吸收积累,但是不同价态As对Mo积累量影响不一致。同时,Mo添加也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和茎叶对2个价态As吸收积累。在100μmol·L^-1As(Ⅲ)处理下,添加0.1和0.5mg·L^-1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8.8%和52.8%,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5.1%和10.6%;当As(V)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0.1和0.5mg·L^-1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5.4%和62.4%,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11.9%和23.7%。Mo添加还能显著地降低2种价态As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富集系数。因此,通过施用适量Mo肥可以用来防治农田As污染,降低As对人体健康危害。

  • 标签: MO AS 水稻 胁迫作用 富集系数 根长
  • 简介: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垃圾以后,会产生高浓度有机废水,即渗滤液。渗滤液特点是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垃圾填埋以后渗滤液会连续多年持续产生。因此,为防止对环境污染,垃圾填埋场必须对渗滤液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 标签: 垃圾处理厂 污染源 垃圾填埋场 有机物 废水 环境
  • 简介:摘要:雨水径流是城市地区污染物重要载体,可降低邻近地表水质量和健康,因此,如何截留雨水径流污染物,已经成为当今水资源保护研究热点。本文采用传统农业废弃物稻壳为生物质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SEM对生物炭表面形貌进行分析;通过土壤淋溶实验,探究不同量生物炭对土壤截留外Cr(VI)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表面有清晰孔隙结构。在0-10 cm土壤中,BC加入可以提高土壤对外Cr(Ⅵ)截留效果,并且对外Cr(Ⅵ)累积截留量随BC用量增加而升高。其中在土壤中添加5%BC对外Cr(Ⅵ)截留效果最好,累积截留量达到0.482 mg。

  • 标签: 生物炭 Cr(VI) 雨水径流 截留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气污染防治中排放监测与管理关键策略。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排放监测方法和管理手段,突出了建立全面、高效监测体系以及强化源头管理重要。首先,对大气污染监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以提高监测时空分辨率。其次,本文提出了源头管理关键措施,包括加强企业自主监测和数据公开,强化环保部门监管力度,以及推动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国际经验总结,本文得出了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可行建议,为实现清洁空气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 标签: 大气污染防治,排放源监测,源头管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
  • 简介:通过对茨榆坨潜山烃岩、储层及油气运移等成藏要素研究,改变了潜山单一油认识,认为潜山被牛居一长滩、茨西、茨北三个生烃洼陷所围限,油气来源多样.构造作用、岩石类型、岩浆侵入等影响裂缝型储层储集性能.结合裂缝分析及岩预测等结果,重构潜山内幕油气成藏模式,认为不同部位成藏优势不同,合理配置是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深入研究及整体勘探部署奠定了基础.图4,表1,参11.

  • 标签: 茨榆坨潜山 源储关系 内幕油藏 裂缝型储层 成藏模式
  • 简介:<正>1998年11月24日,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在北京召开6城市重大危险普查工作验收总结会议。1996年10月,原劳动部为运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辨识评价技术"专题成果,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青岛、成都6城市开展重大危险普查工作试点。其后两年,试点城市排除干扰,精心

  • 标签: 城市重大危险源 普查 安全生产 评价技术 科技攻关 试点城市
  • 简介: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作为生物活性分子,广泛参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采用营养液培养,研究Cu胁迫下番茄体内L-精氨酸、NO、多胺代谢对外NO响应机制,以期为铜污染区域蔬菜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Cu胁迫下添加外SNP(硝普钠,外NO供体)能够调节番茄根系和叶片中精氨酸脱羧酶(ArginineDecarboxylase,ADC)、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Decarboxylase,ODC)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活性。根系中,外SNP能够上调NOS活性,L-精氨酸代谢向着NO合成方向进行;叶片中,外SNP能够同时上调ADC、ODC、NOS活性,PA、NO合成同时进行;此外,Cu胁迫下添加外SNP能够增加根系和叶片L-精氨酸含量,而作为PA、NO合成前体,精氨酸含量升高无疑会间接促进PA、NO合成,从而提高番茄对Cu胁迫抵抗能力。

  • 标签: CU胁迫 番茄 一氧化氮 L-精氨酸 多胺
  • 简介:通风系统风流发生变化,从整个网络角度考虑都可以归结为分支风阻发生了变化。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大明矿分支风阻变化与各分支风量之间关系,提出了风阻-风流变化影响关系矩阵法,确定可能使风速异常巷道集合——故障巷道集合,建立通风网络"故障巷道范围库"。为了故障诊断能够包含所有分支,研究风速传感器布置最小数量及位置问题,提出了最少全覆盖布点法,给出了大明矿风速传感器布置方案。大明矿故障诊断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矿井通风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及方法可行

  • 标签: 矿山安全 矿井通风系统 风速 传感器 故障源诊断
  • 简介:通过分析数据采集传输仪工作原理,针对污染在线监控系统现场端经常遇到数据采集故障、数据传输故障问题,制定了详细故障处理流程,建立了规范化运维模式。结合长期运维经验,提出目前数据采集传输仪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容易受到周边电源线路及生产环境干扰、企业过多安装造成资源浪费并增加现场核查难度等需要改进方面,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避免出现数据本身因网络而产生异常是未来数据采集仪器研究重点和难点。

  • 标签: 数据采集传输仪 故障问题 日常运维
  • 简介: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向信息化、智慧型转型,是新时期新形势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新要求,也是加快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必然途径。

  • 标签: 安全建设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无锡市 信息化建设 感知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