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降低冲击片雷管的起爆电压,对降低武器引控系统的体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降低冲击片雷管起爆电压的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低电感电缆的研制,降低回路电感,提高能量利用率;进行了起爆电压和飞片速度的关系试验,对起爆电压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冲击片雷管 低电压 能量利用率 飞片速度 起爆 电感
  • 简介:传统的手动A型扫描探伤方法存在,检测过程的稳定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较低,检测结果不够直观等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超声C-扫描成像检测技术的系统条件、技术参数、缺陷大小的系统标定等开展了研究,确定了炸药水浸式超声C-扫描成像检测条件,并对利用手动A型超探仪探伤有缺陷(包括分层类和疏松)的PBX-9003和TNT药进行了C-扫描成像检测。

  • 标签: 扫描成像 检测结果 炸药柱 超声 探伤方法 系统标定
  • 简介:分离的简体薄、超长,沿轴向需要开凿密集的孔,使其机械加工困难,费用高。为把热半周升高的温度,在冷半周及时降低,并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必须预先评估设计方案,优化设计。

  • 标签: 分离柱 计算机模拟 评估 冷效 优化设计 机械加工
  • 简介:冲击加速度检定装置主要用于对压电加速度计的冲击灵敏度、幅值线性度和幅值稳定度等参数进行检定测试。结合目前冲击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和现有主标准设备,研制了一套完整的冲击加速度自动检定系统,以满足实际检定工作的需要,并恢复原标准的量传能力。

  • 标签: 自动检定系统 冲击加速度 幅值线性度 压电加速度计 数据采集卡 检定装置
  • 简介:将强爆炸环境中的冲击波与目标表面热层作用简化为一维/二维平面冲击波与水平热层作用,分别采用一维不定常流理论和二维有限体积数值方法进行求解,获取冲击波与热层作用的流场发展图像。结果表明:一维情况下,热层内产生了往返传播的波系,致使流场压力、密度等物理量以阶梯型变化趋近终值;二维情况下,流场中出现了独特的前驱波和涡旋结构,壁面附近压力随时间变化呈现双峰构型,与无热层存在的情况相比,冲击波到时提前,动压水平分量峰值增大1~2.5倍。

  • 标签: 冲击波 热层 前驱波 涡旋结构
  • 简介:本文首先通过杯鼓实验得到了不同空气长度下杯内声波的频域图,然后基于波动理论解析分析了边界振动有衰减时空气的共振频率及振幅,结果表明空气长度在声波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选频作用。

  • 标签: 杯鼓 声波 空气柱 选频
  • 简介:通过对TATB基复合炸药中TATB的改性,探索降低装药冲击片起爆阈值的可能。主要通过进一步细化TATB炸药,增加其比表面积,提高装药的冲击片起爆感度。制备了3组TATB为纳米网格状态的复合始发药(装药密度为1.73~1.74g/cm^3),装配成冲击片雷管,采用感度升降法测试这几组状态始发药的冲击片雷管起爆阈值,通过与相同组分的亚微米TATB复合始发药起爆阈值进行对比,考察纳米网格TATB复合始发药对冲击片雷管起爆感度的影响。

  • 标签: 冲击片雷管 起爆感度 状态 亚微米TATB 复合炸药 起爆阈值
  • 简介:介绍了基于PVDF(polyvinylidenefluoride,聚偏二氟乙烯)薄膜的一种水中冲击波压力测量技术.利用有机玻璃防护结构,采用压接方式引出PVDF薄膜电极,制备了PVDF水中冲击波压力传感器.采用对比法校准PVDF水中冲击波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并开展了水中冲击波压力场测试,取得良好的测试结果.

  • 标签: 冲击波 PVDF薄膜 压电系数 动态性能
  • 简介:高电压技术与脉冲功率技术、激光技术、加速器和高能物理等技术密切相关,为保证高电压领域量值的准确统一并适应冲击高电压研究和冲击耐压试验的发展需求,计量测试中心在已建有200kV直流高电压和100kv工频高电压标准装置的基础上,于2006年又组建了500kV冲击高电压校准系统。

  • 标签: 高电压技术 校准系统 脉冲功率技术 激光技术 高能物理 耐压试验
  • 简介:材料表面在发生熔化前,微射流可能是微喷射的主要物理机制之一。曾鉴荣等在纯铅的实验中发现,当靶板中出现三波结构(即弹性先驱波、相变波和塑性波)时,测得峰值压力为22GPa时纯铅样品的微喷射量比峰值压力为20GPa的单次冲击加载喷射量几乎减少了1/2。Asay在铝平面样品的微喷射实验中,也发现随着冲击波加载速率的减小(上升沿宽度增加),喷射量大致按指数规律减小。对于自由面上缺陷平均尺度为5lain的样品,在冲击加载变到35ns波阵面宽度的加载条件时,喷射量约降低了2个数量级。

  • 标签: 加载速率 微射流 冲击波 数值模拟 冲击加载 峰值压力
  • 简介:为实现简单基质样品中常规阴离子的快速分析,选用DionexIonPacAS22-fast(4mm×150mm)离子交换色谱,通过优化流速、淋洗液浓度等色谱条件,使F-、Cl-、NO3-、NO2-、Br-、PO43-、SO42-7种常规阴离子在3.5min内分离完全,实现简单基质样品中常规阴离子的快速测定。

  • 标签: 快速柱 无机离子 离子色谱 环境水样
  • 简介: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在T型光子晶体波导内引入缺陷,改变介质缺陷半径的大小、位置来研究T型光波导两个输出端口的透射率。得到了引入对称缺陷的透射谱,以及引入非对称缺陷时两输出端透射比随波长的变化关系,最大透射比过到八比一。结果表明引入缺陷可以改变光波导的透射率,很好的控制光的传播,研究结果对光通信用光分柬器和多路光分复用器的设计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光子晶体T型波导 柱缺陷 透射率
  • 简介: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来流速度为0.6Ma的球/柱体附近的流场,并采用相屏法研究了该流场对激光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头附近的流场引起的气动光学效应对传输到远场的激光光斑特性有较大影响,影响程度随激光传输方向而变化,并且激光发射孔径越大、激光波长越短,影响程度越大。

  • 标签: 激光传输 气动光学效应 大涡模拟
  • 简介:利用三项式高压状态方程和激波关系式,分析地下核爆中高压状态方程实验数据和强激光驱动的状态方程实验数据.Pb、Cu和Au样品中激波数据的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而Fe样品中的冲击波实验数据与相应的理论计算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多种数据的比较暗示,这种偏差可能来自实测结果的误差而非理论计算.系列金属材料激波压缩的数值结果证实,在强激波条件下冲击压强或冲击温度与粒子速度之间渐近为抛物线关系,这与激波速度和粒子速度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的实验结果形成了对比.所有这些在物理上都得到详细地阐明.

  • 标签: 状态方程 激波 稠密等离子体
  • 简介:对长300mm的帽型梁试件在落锤轴向冲击下的变形及能量吸收特性进行了实验及有限元分析。比较了不同厚度试件的力-位移响应及屈曲过程,分析了其能量吸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厚度减少,试件会发生弯曲失稳,厚度为1.0mm的试件较厚度为1.2mm和0.8mm的试件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效率。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 标签: 固体力学 帽型梁 落锤 冲击能量吸收 有限元方法
  • 简介:冲击波从材料自由表面反射时,会有部分物质微粒以高于自由面的运动速度向外喷射,这一现象称为微物质喷射。微喷射现象是金属自由面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冲击波或爆炸驱动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Asay等人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微喷射的一些物理因素,并发表了关于微喷射的研究结果。由于形成微喷射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理论研究工作进展相对缓慢,迄今尚没有比较完善的微喷射的理论预估模型,主要研究手段还是以实验和数值模拟为主。

  • 标签: 冲击压力 加载方式 加载速率 微射流 沟槽 运动速度
  • 简介:冲击动态加载破坏下,金属材料会产生微孔洞、微裂纹和位错等微结构缺陷,这会明显影响材料的某些性能。采用中子小角散射技术研究了冲击加载前后合金材料微缺陷的变化。实验样品分别是以Al和Mg为基体、含有少量其他元素的两种圆柱状合金材料,将样品用不同速度的钢弹冲击,测量样品为加载前、后合金材料共计4个。

  • 标签: 冲击加载 合金材料 结构缺陷 中子小角散射实验
  • 简介:分子动力学技术在冲击诱导爆轰领域的应用正在为爆轰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带来新的理解。反应力场(ReaxFF)、反应经验键级(REBO)以及反应态加和(RSS)势函数作为从分子层面上揭示冲击起爆内在机制的强有力模型工具,已用在冲击诱导分解研究中观察到初始分子结构的取向相对冲击波传播方向的不同而会呈现不同的响应,受冲击的分子在平动和转动之间转换的同时传递能量。对非均质含能材料冲击起爆的分子模拟则多集中在空洞塌陷和非均质界面的热点成长等问题上。另外,用分子动力学技术对凝聚相爆轰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论证了活化能和爆轰稳定性的关系,并得到二维拱顶石结构和三维湍流图像。就冲击诱导分解、热点机制以及爆轰稳定性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加以综述,并试图为理解冲击起爆现象提供补充和思考。

  • 标签: 爆轰 势函数 分子动力学
  • 简介:本文通过离子色谱与切换技术联用实现了高浓度样品基体中的痕量阴离子检测。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基体的处理方法,使用商品化离子排斥和自制的聚合物色谱实现多种样品基体中痕量阴离子的检测。同时开发一种简化的单泵切换系统,利用抑制器将KOH淋洗液转化为水作为前处理的淋洗液,在同一个色谱系统中产生两种淋洗液,实现色谱分离与前处理再生同步进行。采用离子排斥作为前处理分析了有机酸和有机酸盐中的三种常见阴离子,检测限达到0.1~1.7μg/L,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5.2%~114.6%之间;同时采用自制的色谱作为前处理在同一分析系统中实现多种样品基体中七种常见痕量阴离子的分析,检测限在0.4~2.3,μg/L之间,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8.1%~109.5%之间。该方法使用简便,准确高,是一种极有利用价值的在线样品前处理技术。

  • 标签: 柱切换 离子色谱 痕量阴离子 复杂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