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广西黑衣民歌的传承方式进行考察,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其面临的传承困境,认为黑衣在短短几年内从藏在深山中到闻名天下,是政府高度重视、学界积极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和黑衣热情参与的结果,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黑衣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和传统生态环境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仍任重而道远。

  • 标签: 传播学 传承方式 传承困境 黑衣壮民歌
  • 简介:以那坡壮族民歌为代表的壮族文化产品,长期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它的输出受到世人瞩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价值。如何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那坡壮族 民歌 文化输出 民族元素
  • 简介:<正>“”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 标签: 广西地区 壮族人 古越人 柳宗元 壮语 范成大
  • 简介:早就听说云南石林乃天造奇观,奇石奇景连绵不绝,令人叹服。去年11月,当我真正步入石林,亲眼目睹其雄姿时,还是深深地被石林的雄奇壮美所震撼。

  • 标签: 云南 石林 昆明市 自然景观 旅游景点 莲花峰
  • 简介:本文认为,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 标签: 壮学 学科研究
  • 简介:说起民歌版图,这个词构成的基因源于我的童年。1960年使的蒙古草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牛、马、羊转场的景象。它的壮观,首先要从声音上去判定。在各种吆喝牲畜的声音中,除了蹄声直接敲击大地的节奏之外,就是牧人辽阔的牧歌赶着白云走的感觉。如果没有庞大的畜群在移动中,作传递的各种生命信号,

  • 标签: 版图 民歌 蒙古草原 声音 信号
  • 简介:春末夏初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互助北山,风景迷人,气象万千,吸引着不少游人前往览胜。尤其是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后,柳枝吐露新叶,山峰沾染着湿润的灵秀之气,苍松的翠色愈发湛青鲜艳,其独具魅力的风姿更是让人心仪不已。

  • 标签: 北山春景
  • 简介:母亲于蓝,从1949年开始演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银幕形象:《翠岗红旗》里的向五儿,《龙须沟》里的程娘子,《革命家庭》里的周莲,《烈火中永生》里的江雪琴(江姐),《林家铺子》里的张寡妇……六十岁的时候,她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

  • 标签: 电影制片厂 电影学 母亲 林家铺子 张艺谋 儿童
  • 简介:蒙古民歌研究概述[蒙古]乌·扎格达苏荣()蒙古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和劳动节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原始时代,众人举起或推动沉重物体时齐声发出“一、二、三啊”的号子声,在这样的劳动节拍的基础上就具备了产生劳动之歌的条件。这说...

  • 标签: 蒙古民歌 民歌研究 研究概述 民间文学 符拉基米尔佐夫 布里亚特
  • 简介: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催生了一个新鲜事物——群众性新民歌运动。缘起1958年初,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选编《农村大跃进歌谣选》时,其中收录的一首民歌《我来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 标签: 新民歌运动 “大跃进”运动 文艺研究 中国民间 群众性 龙王
  • 简介:一同是"感于哀乐,有感而发"①的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如陕北民歌,其粗犷豪放,恰似西北汉子;而江苏民歌,清醇委婉,犹如浣纱女子;两相比较,地方特色甚是鲜明.并且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试比较下面两首古代民歌:

  • 标签: 民歌 方言 语言音调 民俗文化
  • 简介:强加的一纸《马关条约》,逼使清政府把神圣领土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吾政府可欺,而吾民不可欺,台湾绅民万姓不服,誓不臣倭”,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间,高山族人民前仆后继,争取回归祖国的反日怒潮汹涌不息。1930年的雾社起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史诗。受尽压榨凌辱 反抗暗流涌动雾社位于台中县的埔里山区,地势险要,风景优美。因早晚白雾笼罩,故名雾社。这里居住着2178个高山族同胞及100多个汉人,另有157个日本人,他们都是日本官吏、警察的家属,负有监视高山族人的特殊任务。雾社人民具有光荣的反侵略传统,曾抵抗过荷兰与西班牙的入侵。日本侵占台湾后,他们又以各种方式反抗殖民统治,为此屡遭镇压,被日本

  • 标签: 雾社起义 日本殖民者 义军 台湾 高山族 罗达
  • 简介:泰两民族的器乐文化非常丰富,乐器种类繁多。器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内涵从宗教典礼仪式向世俗化转变。两民族器乐文化相同点在于乐器的种类、型制与音乐的功用,相异之处是壮族器乐文化世俗化,而泰族器乐文化获得了浓重的印度佛教的色彩。泰器乐文化异同的原因在于种族的同源和后期分化。由于外来宗教信仰文化的影响,泰族发生宗教信仰上的本质性变化。由于泰族的器乐在宗教严谨性方面突出,以致在传统文化保护上更胜一筹,这对于壮族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壮泰 器乐文化 异同 宗教信仰
  • 简介:文章以人类学的“冷逻辑”思维为反思维度,以学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史发展为论域,尝试对学个案研究进行再思考。在此基础上,尤其侧重于时空坐落选取方面的反思,设想专题研究中的时空坐落选取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此对研究旨趣与学科宏观微观互补的有效综合进行初步探究。

  • 标签: 壮学 冷逻辑 时空坐落 多元个案
  • 简介:《蒙古民歌三百首》(抄本)评介[蒙古]乌·扎格达苏荣在蒙古民歌抄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书库收藏的一部收入了三百首民歌的歌集。这是在阿鲁杭爱省省府附近的咱雅的下库伦所得到的两个抄本集子之一。这部歌集的外廓尺寸...

  • 标签: 蒙古民歌 抄本 歌集 乡土特色 阿尔泰 栗色马
  • 简介:泸沽湖的声名远播,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当我知道世上还有如此神美的地方的时候,我已成家了。不然,我或许会只身前往泸沽湖,到那里安家,到那里繁衍,到那里寻找我的皇天厚土。第一次认识泸沽湖是在昆明。那时,我正在一家公司打工,公司的员工里,就有一位摩梭姑娘是来自泸沽湖畔嘎拉村的。在一个“五四”青年节的联欢晚会上,她用汉语为大家演唱了一支摩梭族的《迎宾歌》,清脆嘹亮的歌声,把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把我们的思绪全都带入了她梦中的故乡:“不管你从哪里来,来了就是朋友,就是朋友,玛达咪!上火铺给你留着座位呀,谢纳米给你留着小舟。你看那多情的格姆女神,也向你伸出了热情的手。玛达咪……不管你从哪里来,来了就不要走,不要走,玛达咪!温暖你的心有苏里玛酒,甲搓体跳到月照当头。这里是深情的一方热土,山和水凝聚着无限风流。玛达咪……”那晚,我知道了摩梭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知道了泸沽湖是一个让许许多多女人魂牵梦萦,让许许多多男人儿女情长的地方。那一夜,泸沽湖这个名字,像一粒深情的种子,深深埋在了我的心底。似乎有朝一日,有缘千里喜相逢,这一粒梦的种子会突然在我眼前绽放出一湖情波。或许,我跟泸沽湖真的有缘分。今年夏天,和一个新闻单位的朋友们一...

  • 标签: 民歌里 荡漾民歌 里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