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章门弟仅是在学术领域才有所建树,而事实上他们的政治思想也相当成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便在与改良派论战的过程中,分别就革命与改良、排满与反帝、共和与立宪三个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论辩,驳斥了改良派的错误言论,澄清了人们的思想疑惑,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章门弟子 辛亥革命 排满 共和
  • 简介: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卢光照先生,河南卫辉人,是齐白石晚年的入室弟子。30年代,齐白石还有过两位新乡弟子张丕振和李霞生。尤其是张丕振,画艺高,交友广,堪称齐白石的得意门生。张丕振1906年出生于新乡西河村,1929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齐白石、徐燕荪、王梦白、吴镜汀和邱石冥等一代名师。他刻苦求艺且为人豪爽,很快就得到性情率真的白石先生的注意和喜爱,除了课堂指导外,还允许张丕振到他家观画并借作品回去临摹,渐次发展到多有笔墨唱和。张作了一幅泼墨荷花,白石为其题跋曰:“大叶粗枝,张先过我,恐有誉汝者亦誉我,有骂汝者必连及老翁也。丕振弟画,白石山翁题。”白石作画写诗,多取家乡风物为题材,鲜活的民间精神使其丹青艺术独具特色。张丕振画了一幅马蹄莲,引起白石先生忆旧,误为芋苗,即兴题句:“饭豆芋魁,吾家所有,芋魁是此花否,吾已忘之矣,因离乡卅年也。丕振弟画,白石题。”隔了很长时间,经张丕振提起,认真的白石先生,遂又在这幅画上补题:“丙子冬,一日丕振又来,自言此花名马蹄莲,求予更改,再题几字。时已过小雪节,天日尚无寒,白石。”白石先生授徒最忌无个性的描摹,常告诫门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张丕振虽循老师的路...

  • 标签: 河南弟子 齐白石河南
  • 简介:关于萧军第一次抵达延安的情况,牛津版的萧军《延安日记》出版之后,一些评述文章不但与历史脱钩,且缺乏相应的时代意识与文史知识。刊登在2014年4月17日《南方周末》的"往事"栏,由陈益南先生撰写的《〈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这一整版文章,就是错讹较为严重的一例。且谈为绝大多数文史学者深感错讹明显的一处。陈益南先生这样写道:但是,萧军于1941年7月先后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尤其是第二封有"通牒"意味的信可能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

  • 标签: 弟子 鲁迅 《南方周末》 文史知识 毛泽东 时代意识
  • 简介:原宪,字子思。王引之曰:“《说文解字》:‘宪,敏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杜预注曰:‘敏,审当於事也。’宪有审当於事之义,故字子思。或曰:‘宪’与‘献’通,‘思’与‘偬’通,皆谓才多能也。”今按“宪”字从心,自有思义。

  • 标签: 解诂 弟子 孔子 《说文解字》 王引之 杜预注
  • 简介:冉雍,字仲弓。“雍”字《说文解字》无,常义训“和”。雍和与“弓”义不谐,当非所取义。《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经典释文》云:“雍者,拥也。东崤、西汉、南商,于北居庸,四山之内拥翳也。”

  • 标签: 解诂 弟子 孔子 《说文解字》 《经典释文》 义训
  • 简介:公冶长,《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长”作“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字子长,《索隐》引范甯云:“字子芝。”今按名“长”字“子长”,所谓名与字同,可解。若作“苌”,则与“芝”不谐。因为《说文解字》:“苌,苌楚,跳弋,一名羊桃。”“芝,神草也。”苌楚似不得称神草,范甯不知何据。

  • 标签: 弟子 解诂 孔子 《说文解字》 “长”字
  • 简介:古人有名有字,名、字之间,一般均有意义上的联系:或相同,或相因,或相成,或相关,或相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孔子众弟子(见於《论语》者)之名字,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曾有所解,但其中有未尽合理或尚不明确者,亦有未解者,故今在其基础上一并重作解诂(以在《论语》中出现早晚为序)。谬误之处,望方家正之。

  • 标签: 解诂 弟子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 王引之
  • 简介:言偃,字子游。“偃”本仆偃字,借为“从”。《说文解字》:“从,旌旗之游。”①“游,旌旗之流也。”②“游”即“流”,是“从”与“游”义同,故名“从”而字“游”。

  • 标签: 解诂 弟子 孔子 《说文解字》 “从” “游”
  • 简介:颜回,字渊。“回”字《说文解字》训“转也”,谓旋转、迥旋。“渊”字《说文解字》训“回水也”,即迥旋、旋转的水。是“回”、“渊”皆有回旋、旋转之义。颜回名“回”,盖专谓旋转之水,故字为“渊”。是其名、字义相同。

  • 标签: 《说文解字》 解诂 弟子 孔子 旋转 颜回
  • 简介:曾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蒇),字皙。“皙”字《说文解字》训“人色白也”。又《左传。定公九年》“皙帻而衣狸制”,孔颖达疏云:“皙是面白之名。”

  • 标签: 弟子 解诂 孔子 《说文解字》 孔颖达
  • 简介:澹台灭明,字子羽。“澹台”为复姓,“减明”是其名。“灭”本灭没义,借为“蔑”。《逸周书·克殷》“侮减神只不祀”,《史记·周本纪》作“侮蔑”,是“减”、“蔑”古可通。

  • 标签: 解诂 弟子 孔子 逸周书
  • 简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跟大家一起学习.我的讲题是“《弟子规》‘出则弟’章漫谈”,我想以《弟子规》“出则弟”章的内容为一条主线,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尊敬师长、如何让人们相处的时候能够更有礼貌、如何对待他人等基本话题.

  • 标签: 《弟子规》 老师 同学 讲题 学习 师长
  • 简介:张大千先生名满天下,至其去世,没人统计过他一生究竟收过多少弟子,有人以1948年经过张大千过目的由武进巢章甫、德阳肖朴以及杭市陈从周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门人同编《大风堂同门录》统计,则有在册男弟子61人,女弟子25人,合计86人,实事上据我们知道,在张大千最后离开大陆,

  • 标签: 弟子 杭州 1948年 张大千 陈从周 统计
  • 简介:本文借助《辞源》、《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和《唐韵》、《集韵》、《正韵》和《佩文诗韵》等汉语音韵学著作来研究中国蒙学经典《弟子规》中九个多音字的读音。经过缜密分析论证,文章指出了一些已出版书籍中的注音错误,并给出了正确读音或建议读音,以供中外蒙学读者或研究者参考。

  • 标签: 《弟子规》多音字 读音
  • 简介:张大千的藏族弟子夏吾才让赵清阳,官却杰蓝色的隆务河从青海同仁县境内缓缓流过,河边有个美丽的藏寨名叫吴屯。吴屯虽小,却孕育了美妙神奇的热贡艺术,饮誉整个藏区整个中国,现在开始走向世界。但是,在很多个世纪中,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热贡艺术大师,他们给世间留下...

  • 标签: 张大千 热贡艺术 佛教艺术 绘画艺术 佛教绘画 塔尔寺
  • 简介:在世界随笔史上,法国的蒙田和美国的爱默生是两座无法绕过的丰碑。他们用随笔铸就了本民族的精神底蕴,审视了人类自身本质,也因而成就了自身不朽的大师地位。蒙田终其一生写就的三卷本《蒙田随笔》首开随笔文体之先河,深刻影响了以帕斯卡尔和培根为代表的欧洲随笔的演进;爱默生,这个"美国版蒙田",于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延续了蒙田开创的这种文体,缔造了美国精神,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本文从创作动机、创作形式和创作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两位大师随笔作品中体现的人本主义主题和思想。人性化的"自我"是贯穿二者随笔的核心概念。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是他们随笔的根本理念。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随笔自由随意的文体特征中找到了最佳书写形式。而正是因为这种我手写我心式的思想和写作最能唤醒读者的自我,并与之对话,他们的随笔从而得以穿越时空成为人文思想的经典。

  • 标签: 随笔 蒙田 爱默生 自我 人性
  • 简介:中岳嵩山,峰岩嵯峨,群山如黛。少室山西侧的三皇寨,亿万斯年成就的山石,挺拔峻秀,崇高从容。她像一位阅尽了世间沧桑的老人,笑看云卷云舒,喜听风去风来。她在静静地守候,守候着一个人的到

  • 标签: 少林寺 少林功夫 禅师 三皇 文化 传奇
  • 简介:八大山人名叫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最擅长水墨淋漓花鸟的画家。他的画笔墨简炼,高度概括、寥寥数笔就达到了“形神兼美”的境界,具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高超艺术对我国画坛的影响很大,也给后代画家树立了敢于打破陈规的榜样。清代的“扬州八家”,以后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非常崇拜八大山人,推动了他们去创新。他们的作

  • 标签: 八大山人 松鹤 扬州八家 潘天寿 吴昌硕 简炼
  • 简介:近年新发现的叶笙叶子旧藏《龙门百品》全拓,选本朝代混杂,含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及武周诸朝,且全是小件,但纸质、大小及捶拓手法一致,拓工精良,应为同一时期所拓。选本似在关百益选拓魏刻百品前后。其中隋大业六年黄法暾及大业十年女弟子文造天尊像一龛两则造像题记拓本,表明龙门石窟有两品隋代天尊造像,黄法暾一品也并非出自四川绵阳。它对龙门石窟这一佛教圣地的佛道之争,乃至"三教合一"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该两品早年被盗凿或破坏,拟将之作为一个美术考古课题,寻找查对遗痕。

  • 标签: 道教 造像题记 黄法暾 女弟子文
  • 简介:晚明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後对佛教始终态度苛刻,而佛教人士对天主教的反应既显迟缓又呈现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本文通过追溯杭州云楼寺君体(虞淳熙、袾宏及其门人)与利玛窦及杭州天主堂在二十年间的数次互动,辨析佛教界应对天主教挑战时态度的变化趋势——从忍让调和到日趋严厉,由此窥视晚明佛教的社会处境以及当江南地区同时成为佛教重地和天主教重地之后呈现的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着佛教界人士的应变方式。这种现象说明,在一个并不有意倡导文化交流的时代,两种传统遭遇之後为保持自身特色会怎样本能性地自卫。由此更应体认,文化与思想的对话应该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议题。

  • 标签: 佛教 天主教 文化交流 晚明